摘要:当地时间5月3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94岁的巴菲特坐在桌后,对台下宣布了决定:卸任伯克希尔的CEO职位,年底交棒给负责非保险业务的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
尽管铺垫了很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卸任CEO的消息,还是让人们感到突然。
当地时间5月3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94岁的巴菲特坐在桌后,对台下宣布了决定:卸任伯克希尔的CEO职位,年底交棒给负责非保险业务的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
“这就是今天的新闻亮点,”巴菲特说,“谢谢你们到场。”
人们起身,为执掌伯克希尔60年的巴菲特鼓掌。
掌声一直持续,以至于巴菲特劝大家“喝杯可乐冷静一下”。
实际上,巴菲特早就透露退休的计划,并且在至少四年前、他90岁那年宣布了接班人选。但此番正式宣布,除了他的孩子,其他人都不知情,包括接班人阿贝尔。
掌声究竟为何雷动?只是因为伯克希尔受益斐然、不负股东期望?是因为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富有的人之一?是因为他是“奥马哈先知”“股神”?他收购时,伯克希尔被政府免税多年,是一家苟延残喘的纺织公司。他退位时,伯克希尔已经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资控股公司,是“万亿美元俱乐部”中唯一一家非科技企业。
除了卸任CEO的消息之外,巴菲特在活动上进行了数个小时的讲话与答股东提问。和往年一样,仔细汇报伯克希尔这一年的经营状况、喝可乐、讲关于人生的至理名言。
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巴菲特的退位,是尽兴而归。“人生得意须尽欢”,对于巴菲特来说,金钱游戏既让他得意,也令他尽欢,由此形成一个紧密的循环,让他94岁高寿依然乐此不疲。
他的人生,也是尽兴而暮,如今依然每天喝五杯可乐,依据市场情绪挑选麦当劳早餐。这次在现场,他还为“不良生活习惯”辩护,称自己不怎么运动:“94年来,我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打破了所有关于我本该发生的事情的预测……”
这也许才是掌声中更浓重的情绪:钦佩与羡慕。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成为股神,甚至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富翁,但是恐怕没有人不想在回看人生的时候点点头,说:我已经尽兴了。
一位在奥马哈现场的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他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活出精彩的人生——用正直、智慧和幽默活出精彩的人生。”
A
风吹过1930年的奥马哈,吹不来金钱的气息。
城市里开始出现小轿车,但路上更多的是有轨电车和马车。肉类加工和包装在当地是支柱产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牲畜市场之一就坐落在这里。而住在这里的,大多是白人工人阶级。
最关键的是,美国那次载入史册的大萧条正在蔓延,四分之一的人失业,这其中也包括一名失意的年轻人霍华德·巴菲特。他没有听从父亲的指示去卖保险,而是跳入潮流,当了股市坠入谷底,父亲的杂货铺没有接纳他。
霍华德的父亲和爷爷一样以开杂货铺为生,也一样吝啬,几乎可以算一毛不拔。
就在这时,第二个孩子出生。他早产,体重不足三公斤,被取名沃伦·巴菲特。霍华德不知道的是,“巴菲特”的名字将因为这个孩子而被世人所熟知。
不知怎的,就好像这个孩子带来了好运,走投无路的霍华德建立股票公司,却生意兴隆,从此经济情况触底反击,再也没有过过清贫的苦日子。
巴菲特后来多次称自己中了“卵巢彩票”——他在种族隔离的30年代,出生在白人中产家庭,父母给予爱,也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用为此付出任何努力。这样的起点,已经比大多数人高了。
在谈及“卵巢彩票”的时候,巴菲特也强调了“男性”。他的妈妈,也就是霍华德的妻子,有很高的数学天赋,但在大学二年级辍学结婚,成为家庭主妇,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不快乐的母亲”。她经常对孩子诉说自己做出的牺牲,直到孩子泪流满面。以至于多年后她去世,巴菲特带着罪恶感升腾起一种释然的情绪。
巴菲特八成继承了妈妈的数学天赋,对数学几近痴迷。同时,他又继承了巴菲特家族的男人对金钱的痴迷,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在三十五岁成为百万富翁。即便彼时他家族中从未出过百万富翁。
7岁的时候,巴菲特不读童话,而是读《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霍华德会在每个孩子满10岁的时候,带其去美国东海岸,想去哪里随便挑,而巴菲特选择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
在丰盈知识与开阔眼界之外,小小的巴菲特实践,到处“搞钱”。挨家挨户推销口香糖,转卖可乐。甚至在11岁的时候进行了第一笔股票投资,虽然那次他没能在股价波动时稳住阵脚,在股价翻好几倍前就卖出,但感受到了成为一名资本家的快乐。
在很久以后,巴菲特已至望百之年,还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是他“尽兴”的起点,他刚年满10岁就找到了“兴”之所在。
B
时间步入20世纪40年代,“山姆大叔”和巴菲特都有了新的生活。
美国走过大萧条,走过二战,并迎来战后经济复苏。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已经从政,当上国会议员,举家搬到了华盛顿州。
在这里,巴菲特进入了著名的伍德罗威尔逊高中。虽然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剧烈波动,但他依然醉心搞钱。送报纸、当推销员、搞游戏机公司……1947年高中毕业时,巴菲特已经积攒了6000美元。
如果按照巴菲特自己的想法,毕业之后他会继续做生意。也许在某个平行宇宙,1947年之后的巴菲特按计划做起灵车出租的生意,之后不知会走上什么职业道路。
但在这个宇宙,在父亲霍华德的坚持下,巴菲特开始申请大学,并最终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巴菲特惜财的特点显山露水。这一特点贯穿他的一生,甚至在他已经财富自由时,暧昧对象问他要10美分,他都要专门跑去把25美分的硬币换开,惹得对方追着他抗议。
进入商学院时,巴菲特不过16岁,他仅仅在这里读了两年,就觉得“不划算”。教的东西没什么了不起,学费还很贵。于是他毅然转学回到内华达拉斯大学,回老家读完了本科。在这里,学费低廉,他又继续赚钱,毕业时已经有近万美元积蓄。
让他彻底走上投资道路的,是硕士生涯。说来也巧,巴菲特是在申请哈佛大学失败之后,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他冲着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而去,而格雷厄姆也成为了他的贵人。
格雷厄姆是华尔街备受尊崇的投资大师,他的两部重要著作《证券分析》(1934年,与戴维·多德合著)和《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奠定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基础,强调通过深入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价格,寻找被低估的股票进行投资。
而“价值投资”,也成为了巴菲特投资思维的一枚“钢印”,伴随他此后几十年的投资生涯。
师从格雷厄姆,巴菲特像是被打通了投资的任督二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贪婪地吸收知识,并一心想毕业之后给格雷厄姆打工,以学到更多真本事。
虽然研究生毕业之后,巴菲特曾为一些原因回到奥马哈待了几年,并且在那里结了婚。但他终究还是得偿所愿,举家前往纽约,进入格雷厄姆的公司。
事实证明,巴菲特年纪轻轻为自己选择的路都很正确。回到奥马哈那几年,巴菲特曾经在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工作,因为要给客户推销股票,只挑好的说,让他感到很痛苦。但是在这里,他如鱼得水。
巴菲特风格开始成型。还是回到“价值投资”,既然是要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就要深入分析,既然要深入分析,巴菲特就深入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极限。比如直接去正在研究的公司实地调查,甚至当“卧底”。从办公室到“田野”去,这对几岁时就挨家挨户推销口香糖的巴菲特来说并不算很大的挑战。
举两个例子。1954年某日,巴菲特伪装成证券分析师潜入GEICO总部,连续6小时“拷问”财务总监洛里默·戴维森,发现其车险赔付率比行业低12个百分点。这次突袭促成格雷厄姆-纽曼买入GEICO 50%股份,该股2年内上涨462%。
为验证该公司市净率0.48的真实性,巴菲特连续3周蹲守其布鲁克林车厂,统计高峰时段电车满载率(达93%),并混入维修车间测量铁轨磨损度,最终测算出固定资产重置成本是账面价值的3.2倍。
这些都是在格雷厄姆的公司结结实实的实践经验,不断加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信仰。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巴菲特开始有更多的想法。“师父”格雷厄姆偏爱“烟蒂策略”(买像是要燃尽的烟蒂一样的便宜货),但是巴菲特已经萌生“以合理价格买优质企业”的想法。格雷厄姆退休时,拒绝了巴菲特的合伙建议,公司最终解散,而巴菲特奔向下一站。
他回到了奥马哈居住,再也没有离开。而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他很快成为了“奥马哈先知”。
C
如果停滞不前,“尽兴”会来得早一些,而巴菲特在迅速进化。
回到奥马哈之后,巴菲特用三万美金买下一栋房子,从此就再也没挪窝。彼时他已经积累17万美元的财富,在1956年已经足以让他和家人衣食无忧。但他还是一贯的“吝啬”,过着很朴素的生活,并且开始着手开办合伙人公司。
巴菲特惜财、喜欢资本游戏,但他在私人笔记中写道:“设定截止日期,是为了避免成为金钱的奴隶。”长期主义的思维已经开始显现,他到处拉投资,并向首批合伙人承诺“10年内退休”。
这并非因为他真的有退休计划,而是一种策略目标的设定。第一是用复利倒逼,通过限定时间框架,迫使自己在短期内实现高年化收益率;第二是缓解投资者对长期资金锁定的担忧,吸引认同长期价值理念的资本。
二十九岁的时候,巴菲特已经成立了几家合伙人公司,事情进展得很不错,但对他来说也只是不错。
直到他和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相遇,那就是查理·芒格。
一见面,原计划20分钟的咖啡小聊,变成了长达四个小时的促膝长谈。芒格当时还在当律师,但他自学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字字珠玑,并提出“以合理价买伟大企业”的雏形观点。
芒格还当场心算出自动贩卖机的单杯可乐利润率,巴菲特用笔一算,误差仅有0.2%。当巴菲特抱怨某银行股财报难懂时,芒格反问:“为何不先确认管理层是否在说谎?”
知识、观念、情绪都在咖啡厅的空气中无形碰撞,芒格说的笑话,把巴菲特逗得满地打滚。
短暂分别之后(期间二人每天大煲电话粥),巴菲特说服芒格也开始做投资,并最终放弃律师生涯。从此以后,“我和芒格”被巴菲特挂在嘴边。芒格不仅给巴菲特介绍了很多有力的投资者,还和他才思相通,令他如虎添翼。
合伙人公司越来越多,股票投资也做出了名气,巴菲特开始被称为“奥马哈先知”,因为他好像总是能预测股价,总能带人赚钱吃肉。
32岁那一年,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102.5万美元,提前三年达成年幼时的“百万富翁”目标。
在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的核心思想指引下,在芒格的陪伴下,随着管理的资产不断扩大,巴菲特逐渐不满足于股票投资,而是开始投资控股其他公司。由此,他才真正由交易员转变为了一名企业家。
巴菲特“还不错”的人生阶段即将成为过去,他的名号也将飞出奥马哈,飞出美国。
D
没有危机与危机的解除,何谈“尽兴”?
巴菲特在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里,自然蹚过河。
他在一步一步拓宽自己投资的边界,也在一步步逼近危机,那就是收购一家美国本土的纺织公司。
这场收购,仍然始于格雷厄姆的“烟蒂策略”股票投资。这家公司符合格雷厄姆“市净率<0.67”的标准,巴菲特购入股票。两年后,其董事长要回购,口头承诺11.5美元/股的价格,却在正式文件中改为11.375美元/股。
0.125美元/股的价差,激怒了巴菲特。他转而开始增持,并最终控股。但是这几年的时间,这家公司已经“断崖式衰老”了,纺织厂设备因技术过时贬值73%,存货因为化纤革命而滞销。
虽然股价上涨,但巴菲特发现,一次赌气,让自己手里多了一个沉重的累赘。他做出各种努力,如引入成本控制专家等,但一番折腾下来,单位成本不降反增。
一直到1967年,巴菲特成功将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纳入囊中,情况才有了变化。
事实上,情况完全变了。有了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巴菲特不再需要合伙人基金和银行借贷融资。而浮存金没有到期日,没有强制赎回的压力,这种“永续性”让巴菲特的投资事业突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让他得以就此大胆实践“永远持有”的长期主义策略,从自格雷厄姆传承的“捡烟蒂”,迈向“种森林”的康庄大道。
而那家“砸”在手里的纺织公司,也得以焕发新生。巴菲特关闭了所有的合伙人公司,整合保险业务,将那家公司转变为了多元化投资公司。
这家改头换面的纺织公司的名字从未改变过——伯克希尔·哈撒韦。
巴菲特在2010年股东大会所说:“如果当年斯坦顿先生爽快支付那0.125美元,今天的伯克希尔可能只是我投资履历中的一行脚注。”
有时候,一个足够巨大的错误,当遭遇足够聪明的纠错机制,反而能裂变为超级成功。
芒格说:“忘记自己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在此后的许多年,巴菲特念念不忘当年的错误,两年前还念叨这个“300亿美元的错误”
这是巴菲特进化路上的里程碑,也是他最终能“尽兴”的要素。
此番教训直接推动巴菲特在1972年收购喜诗糖果时,接受芒格的“溢价买优质企业”理念(当时市盈率11.3倍,远超格雷厄姆学派警戒线)。
这场认知革命也最终孕育出1998年可口可乐、2016年苹果等传奇投资。说到底,是长期看好可口可乐和苹果产品。尤其是后者,打破了巴菲特不投科技股的惯例。不投不是因为不看好,而是他和芒格都“不懂科技”,投也不是因为突然懂了,而是按照分析指标,输出结果指向了苹果。
巴菲特最为人熟知的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看似“冒险”,实则也是生发于此。由于是抱着“永远持有”的心态,只有价值本身的判断是最重要的。至于股市哀鸿遍野时加仓,那是因为本来就看好,买个好价钱罢了。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陷入至暗时刻。巴菲特却以50亿美元购入高盛优先股,获10%年息及认股权证,附加“黄金降落伞”条款:若股价暴跌,伯克希尔可低价增持。市场质疑巴菲特“接飞刀”,但他只看到两点确定性:美国政府必救“大而不能倒”的投行;
高盛的客户网络和人才储备远未被股价反映。
这笔交易最终获利46亿美元。
在巴菲特的投资传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剥开外壳,总能看到那个六十年不曾改变的核心:价值投资,长期主义,复利。
在二十多岁时,巴菲特贪婪地从他的贵人格雷厄姆那里汲取营养,后来他也成为了别人的导师,甚至是精神图腾。“巴菲特午餐”最高被拍卖至1900万美元,所有人都想从他那里取经。
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拍得机会,从巴菲特那里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看似鸡汤,但段永平真的实践后成效斐然,他将其转化为“不为清单”制度,砍掉步步高所有毛利率低于25%的产品线,后放弃陷入价格战泥潭的“小天才”。
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看似复杂的人生背后,反而是一种简单和专注,也许这才是“人生尽兴”的奥义。做喜欢的事、一直做,投资好的公司、长期持有,与认可的人共事,友谊长存。
如果是无名之辈这样说,兴许都会被认为太过天真,但是巴菲特是最好的倡导者和最大的受益人。
巴菲特终于“意满离”,卸任伯克希尔CEO职位。
他面前摆着最爱的可乐和喜诗糖果,嘴里念叨了芒格无数次。这位挚友在两年前去世,终年99岁:“查理总说我做了太多事。他认为如果我们一生只做5件事,我们最终会比做50件事要做得更好。”
风再次吹过奥马哈,有金钱的味道,但这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1、WSJ:《为什么不会有另一个沃伦·巴菲特?》
2、Business Standard:《沃伦·巴菲特的94年日常:麦当劳、可口可乐,无悔人生》
3、第一财经:《巴菲特在2025股东大会上不断提起芒格:芒格是个了不起的导师》
4、TechWire:《巴菲特的成功秘诀:“不是因为我们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理智。”》
5、何加盐:《巴菲特是怎样炼成的?两万字长文深度起底股神的传奇人生》
来源:字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