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文学 外语何为”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9:04 2

摘要: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重塑人文学 外语何为”专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

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重塑人文学 外语何为”专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专家,以及商务印书馆和三联出版社的代表共20余人出席,与会专家们直面人工智能和全球化时代外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和新路径及其在重塑人文学中的独特贡献与未来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各有侧重,为未来外语学科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动力。

《重塑人文学》总主编颜海平,中英人文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金莉,《重塑人文学》主编何伟文,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总编辑鲍静静为专家座谈会赠送新书

坚守人文传统,强化外文担当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在致辞中强调,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传统,外语学科作为人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全球视野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清华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文科的发展。世文院在跨文化知识生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国际前沿人文学术团队合作、高质量中英文专著出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各位学者专家深化交流合作,汇聚集体智慧,深入研讨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新内涵、新路径以及新方向。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李霞在致辞中指出,人文学是支撑人类文明延续与繁荣的基石。在智能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文学科近年来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重塑人文学:中英人文》(第二辑)凝聚中英资深学者、领域中坚和新锐学人,在命题更新、内容精专、视角多元各方面充分展现了中英学界在对话合作中的学术成果、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是对当下科技革命时代人文何为的及时回应。

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重塑人文学》总主编颜海平回顾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发展历程及宗旨。她指出,中英联盟致力于人文学术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跨国族交流与合作、跨文化研究与出版,中文世界和英文世界跨语种区域的对话与创新。联盟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吸纳18所中英顶尖高校,通过国际年度论坛、中英学术出版、中外团队合作,推动跨文化的人文知识生产。《重塑人文学》辑刊则以“重访已知、想象未知”为宗旨,探索人文学科在全球化变局中的创新路径,致力于构建更加包容、公正的人类文明对话平台。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表示,图书馆作为清华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将持续支持人文学科在数字时代的革新,推动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人文外文如何应对时代挑战

在专题座谈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人文学科的变革与挑战”“外语学科的价值与定位”“重塑的路径和方法”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给现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AI时代,人文学科不仅是“关于人的学问”,更是“成为人的学问”,其核心价值在于塑造人格、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判断力。在人工智能与功利主义思潮冲击下,人文学更应坚守人性尊严与多元价值,维护教育的自由精神。她强调,经典文学的细读不仅是学术训练,更是心灵滋养,能够在快速信息消费时代中重建个体的精神深度与文化根基,体现人文学科在新时代不可替代的教育使命与社会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何伟文教授指出,技术至上以及全球大变局的交汇正在改变人之为人的条件,全球大变局之中人文学不能只是解释现象,而必须成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去理解、反思并最终塑造未来的世界。人文学需要联结与碰撞,外语不仅是一种工具,它是一种思想的结构。

外语学科的价值与定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指出,外语学科具有三重属性: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在数字时代,一方面,不能削弱工具性,培育具有卓越外语能力的高水平的涉外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更应重视人文性,通过文学研读强化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使人文学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的支点。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何宁提出,外语学科需在传统的文学、语言、翻译三个方向与区域国别研究等新兴方向之间寻找平衡。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为人们提供了与集体智慧的第一次真正接触,不必过分忧虑,为一种声音裹挟。他认为学科发展应因校而异,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同时,适度回应时代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榕教授指出,外语学科不仅要关注经典人文的传统价值,还要将外语的适应性的视野放大,要走出经典人文领域的范畴,而真正关心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年轻人,关注当下生活与社会连接最紧密的文本形式,才能反思学科,探索未来的趋势,让这个古老学科更具活力。

南京大学戴从容教授指出,外语教学应从语言转向文化,关注话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态度,超越语言工具性,深入文化与思想层面,培养跨文化阐释能力,增强学科不可替代性。

重塑的路径和方法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申富英以AI对古诗和小说的翻译为例指出,AI在处理具有丰富情感的场景中尚有明显不足,机器替代不了人文性,建议外语学科的课程设置加入中文古文课程,深化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有国际视野的人文见解。

南开大学刘英教授观察到,一方面,文学类通识课程在理工科学生中意外受欢迎,认为外语与人文知识的潜在受众广泛,她鼓励外语学者“走出去”,通过B站、公众号等方式实现知识普及与影响力扩展。另一方面,外交场合的复杂性使得人工翻译不可替代,应坚持对高水平的英语人才的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指出, AI时代并未削弱翻译的学术地位,反而开启了“翻译大爆炸”时代。她主张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倡导以翻译为方法深入理解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动知识创新与文明互鉴。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