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耐药病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由于耐药性,感染往往难以治疗,持续时间长,甚至危及生命,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成本高昂且耗时漫长。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几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耐药病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由于耐药性,感染往往难以治疗,持续时间长,甚至危及生命,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成本高昂且耗时漫长。
抗菌肽(AMP)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能力的阳离子肽,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抗菌肽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可能性更低,具有更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更好的降解性。然而,抗菌肽的抗菌效果通常较慢,它们容易迅速被生物降解,而且往往具有非选择性毒性以及复杂的序列。
2025 年 5 月 2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谭磊副教授、杨操教授团队 在 Nature 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 A sonosensitive diphenylalanine-based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peptid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二苯丙氨酸(FF)的超声敏感的广谱抗菌肽,能够在超声照射下激活,产生活性氧、扰乱 细菌的电子传递链,并增强 FF 介导的膜穿透作用,从而 实现了对耐药菌的有效清除。
抗菌肽存在几个问题:1)短链抗菌肽易于合成,但通常抗菌活性较弱;高效抗菌肽往往需要长链或环肽结构,合成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2)在抗菌肽中引入非氨基酸化学基团可提高其抗菌效率,但也会带来生物安全性方面的担忧;3)强效抗菌肽可能因造成膜损伤而引发溶血;4)抗菌肽在病灶部位的停留时间短,降低了治疗效率,使其持续释放依赖于药物载体。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短链抗菌肽,以实现更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快速的抗菌能力。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短肽,其在超声波作用下被激活,对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细菌(具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极高的广谱抗菌效率(>99%),仅需 15 分钟的超声波照射即可实现,且毒性极低,自身抗菌活性也很低。
研究团队设计了七种短肽(FF-X6;X6 表示六肽),这些肽包含二苯丙氨酸(FF)序列和随机的 X6 序列,并且发现 FF 赋予 X6 肽不同程度的超声响应抗菌性能和压电性能的增强。研究团队选取了来自人类宿主防御肽(LL-37)的天然肽段 FFRKSKEK(FFRK8),并且发现 FFRK8 在超声照射下具有令人满意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超声响应肽与超声波相结合,产生了压电效应产生的活性氧、扰乱了细菌的电子传递链,并增强了 FF 介导的膜穿透作用,实现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有效清除。
在一种难治性椎间盘感染的山羊模型中,FFRK8 的治疗效果超过了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强效抗生素万古霉素。
这项研究改变了抗菌肽的传统用法,并大幅提升了其抗菌能力,研究团队认为,基于 FF 的超声激活的抗菌肽可用于高效治疗深部且血管分布不良的感染,为对抗耐药性感染提供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策略。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同期发布了题为:Antimicrobial peptides boosted by ultrasound 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介绍了这项超声增强的抗菌肽研究工作。
论文链接:
来源:科学三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