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伶的复兴(五)评剧的传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20:51 3

摘要:李金顺(1896~1952)天津市王庆坨人,是第一代评剧演员,评剧李派艺术创始人。14岁随葛春兆京韵大鼓,16岁拜孙凤鸣(艺名东发白)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初登台演出不顺,改师倪俊生,技艺大进。1927年,在哈尔滨演出《王少安赶船》大获成功,人称“落子名星”

其实,评剧在四大坤伶之前,就出现了更早的大师级别的坤伶流派,‌即李金顺的李派和花莲舫的花派,这两位可谓评剧两大坤伶宗师。

李金顺(1896~1952)天津市王庆坨人,是第一代评剧演员,评剧李派艺术创始人。14岁随葛春兆京韵大鼓,16岁拜孙凤鸣(艺名东发白)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初登台演出不顺,改师倪俊生,技艺大进。1927年,在哈尔滨演出《王少安赶船》大获成功,人称“落子名星”、“评戏大王”。

1928年,李金顺在上海新舞台首演落子,受到王桂林、筱九霄、赵松樵、小青水、程永龙、马德成、杨瑞亭、杜文林等人赞赏。这是评剧首次在上海演出,也使评剧成为了出现坤伶最早的剧种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金顺做了东北财阀张景南六子张冠英的姨太太。1933年,告别舞台。

建国后,李金顺应天津市文化局之邀,从事评剧教学工作。白玉霜、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等名优均得其嫡传而成名

华莲舫(1893—1957),天津市人。初学河北梆子,后改梅花大鼓。1912师从莲花落艺人孙凤岗学艺,后改师成兆才的弟子月明珠。蹭跟李金顺同台演出《占花魁》。

1956年曾一度应邀到中国剧院授课。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书囊记》、《德孝双全》等。传人有花秦楼、花楚馆、白玉霜、文金舫等人。

在两大宗师、四大坤伶之后,评剧又涌现了小白玉霜、花迎春、孙育舫、新凤霞等名流。

小白玉霜(1922年—1967年),原名李再雯,又名筱白玉霜,小名福子。山东人。6岁是被白玉霜收养,启蒙于天津乾旦李文质。14岁登台演出,16岁顶替白玉霜演出。创立阳秋、玉海、新中华等著名的评剧团。小白玉霜代表作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现代戏主要有《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五六十年代评剧的泰山北斗式人物,创立评剧白派艺术。

花迎春(1921~1975),原名杨景雯,天津人。11岁拜赵月楼为师学习评剧。13岁开始在花玉兰班与花玉兰、郭砚芳等人同台合作。21岁组建花迎春班。常演剧目有《赵芸娘》《白桂花》《双换妻》《三上轿》《周子芹》《戏牡丹》《陈玉梅》等。还有老旦戏穆桂英挂帅》《野火春风斗古城》《杨八姐游春》等。

孙育舫(1913~)原名柴桂芬,天津人。10岁入成兆才主持的警世戏社二期。出科后,随李金顺、白玉霜等人到东北演出评戏,有评剧学者认为“由于李金顺的活动地区在东北各省。所以评剧艺术的中心,就转到了东北,形成了所谓‘奉天落子’时期””这其中,孙玉舫就是骨干,她也就此成为了评剧在东北的领军人物之一。1935年,孙育舫经济南、汉口流落到西安,她组建的育评剧社,跟花月琴的新声评剧社,曹金顺的明星评剧社,马凤兰的新民评剧社,是西安最早的四大评剧社。由此评剧在西安的广泛流行开来。1937年,孙育舫率育评剧社来到宝鸡,演出达七年之久。孙育舫跟张菊仙,陈艳梅给评剧在西北的传播立下大功。

1942年以后,评剧在西北迅速衰败,孙育舫率育评剧社到贵州演戏。

来源:秦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