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说是承担责任,有人说是学会隐忍,也有人说是懂得爱与被爱。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成熟,是终于明白:生活不会按照你的剧本演下去。
佛陀曾说:“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冷冰冰的真理,但是当我们慢慢去思考,就发现它的智慧。
你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说是承担责任,有人说是学会隐忍,也有人说是懂得爱与被爱。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成熟,是终于明白:生活不会按照你的剧本演下去。
比如那些突如其来的失去、毫无预兆的离别、意料之外的变故,从来都不会和你打招呼。而成熟,就是不再对着命运喊“凭什么”,而是轻轻说一句“我知道了”。
就像《次第花开》中写的: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生活不会因为你的抗拒就停下脚步,也不会因为你的恐惧就避开坎坷。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在无常中接受它的无常。
一、接受无常,才是生活的常态
读到《次第花开》里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禅宗里的一则公案。
有个弟子问师父:“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师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突然松手。茶杯摔在地上,碎了。
弟子吓得一愣,师父却问:“刚才的杯子,是完整的还是碎的?”弟子答:“碎的。”师父摇摇头:“不,它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存在。”
你看,杯子碎了,茶洒了,但空气里依然飘着茶香。
生活也是如此——失业了、分手了、生病了,看似是“失去”,但换个角度,何尝不是一种“重置”?
你看春天花开,秋天叶落,没有人会对着凋零的树叶痛哭流涕,因为我们知道,来年春天它还会长出来。可一旦轮到自己的生活出现变故,我们却像天塌了一样。
其实,人的痛苦往往来自对“常态”的误解。我们总以为幸福是永恒的,顺利是应得的,却忘了无常才是这个世界的底色。
有个佛教故事说,一位妇人因孩子夭折而崩溃,求佛陀让儿子复活。佛陀说:“你去城里找一户从未死过人的家庭,讨一粒芥菜籽来。”
妇人挨家挨户问,却发现每家都经历过生死离别。最后她空手而归,却突然顿悟:原来死亡不是针对她的灾难,而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
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禅宗大师赵州和尚八十岁时,仍坚持每天扫地。弟子劝他:“您年纪大了,何必亲自做这些小事?”他答:“灰尘不会因为我不扫就消失,但我的心会因为不扫而蒙尘。”
你看,抗拒无常,才是最大的内耗。
有人拼命追求稳定,把人生过成一条笔直的线,却忘了生活本就是起伏的波浪;有人执着于过去的遗憾,把今天的日子也过成了昨天的囚牢。
这让我想起《金刚经》中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你攥得越紧的东西,往往流失得越快,你越是抗拒变化,越会被变化压得喘不过气。
二、接受无常,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接受无常,不是为了变得麻木,而是为了活得更加清醒。
《次第花开》中提到的“平常的状态”,就是治愈焦虑的良药。有个小故事说,小和尚问老和尚:“您修行的时候怕死吗?”
老和尚答:“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为什么要怕?”小和尚不解,老和尚又说:“如果明天就死,今天该做的事我依然会做。”
日本茶道中有个词叫“侘寂”,意思是接受不完美、不永恒。茶碗上的裂痕、枯山水中的砂石,都在提醒人们:残缺本身就是美。
生活也一样,失业后找到的新方向,离婚后遇见的新自己,生病后领悟的健康之贵,都是无常馈赠的礼物。
有个商人因船队沉没而破产,整日借酒消愁。朋友劝他:“你还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码头搬货?”商人怒道:“我从前是穿丝绸的,怎么能干粗活?”
朋友反问:“你是想穿着丝绸饿死,还是穿着麻布活下去?”商人愣住,第二天真的去码头打工。几年后,他靠搬运攒下的钱重新创业,成了当地最大的货运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我们的本质是适应。”
成熟的人,不会在计划被打乱时怨天尤人,而是立刻卷起袖子,看看手头还能做点什么。
在心理学中有个“悖论干预”理论:你越抗拒某种情绪,它就越强烈;但如果你承认它的存在,它反而会减弱。
对待无常也是如此——你越害怕失业,越会在工作中战战兢兢,而你越恐惧失去,就越会把关系抓得窒息。而当你对自己说“无常来了也没关系”,内心反而不会慌了。
接受无常,不是妥协,而是智慧。就像农民不会因为担心干旱就不播种,渔夫不会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成熟的人,一定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确定自己能够面对,确定自己可以成长,确定无论如何,生活都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次第花开》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曾说:“修行就是修心,心开阔了,世界就开阔了。”
成熟何尝不是一场修行?当我们不再与无常较劲,不再追问“为什么是我”,而是专注于“现在我能做什么”,那些曾让我们夜不能寐的烦恼,一下子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来源:朱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