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镜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铜为鉴 以照行——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正在嘉定博物馆举行,日前,博物馆邀请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牧带来了一节“中国古代铜镜鉴赏”讲座,带领大家了解、领略我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铜镜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铜为鉴 以照行——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正在嘉定博物馆举行,日前,博物馆邀请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牧带来了一节“中国古代铜镜鉴赏”讲座,带领大家了解、领略我国古代铜镜的价值魅力。
※ 铜镜历史悠久 ※
“通常我们理解的青铜器可能是夏商周的青铜器,曾经非常耀眼夺目。汉代铁器出现后,青铜文化似乎骤然失色,但实际上,它只是做了转型,进入了更持久,流行更广,影响更大的阶段,其中,铜镜表现最为突出。铜镜是集合了文物三性(历史、科学、艺术)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类型。”王牧说。
据介绍,就世界范围而言,古代铜镜大体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圆形带钮的铜镜系统;二是流行于西亚,中近东及中亚诸古文明的带柄系统。“带柄镜反映的是来自西亚或中亚的文化传统,或与游牧民族人群关系密切。带柄镜在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不见于甘肃,仅见于新疆,但到了下半叶,带柄镜见于甘肃东部的一些遗址,如马家源墓地,这说明游牧文化东进南下的影响。”王牧补充道。
最早的铜镜发现于齐家文化,主要有七角星纹、三角星纹镜,其特点是,圆形,镜身薄,镜钮不规则,纹饰以几何、素面、禽兽纹为主。铜镜一直沿用到清代,所以,它是中国古代金属器中沿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器物。其中战国、汉、唐三个时期是铸镜的高峰期。
※ 纹样、形制背后的世界 ※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兴起,因争霸需要,青铜铸造业在各地迅速发展,青铜器从陈列于庙堂之上的庄重礼器转为士大夫的日用高贵器皿,而长江中下游的青铜铸造大量为青铜镜,主要在楚地流行。
“这一时期的青铜镜轻薄、含锡量高而不易生锈,但质地脆,摔地即四分五裂。镜背的装饰纹样崇尚满工、对称,用细腻的地纹凸显主体纹样,线条精美流畅,镜缘卷起稍翘,镜钮为三弦或桥型。此外还出现了透空、镶嵌绿松石、彩绘等特种工艺,纹样瑰丽,与同时期的艺术品风格一致。典型的战国镜有山字镜、连弧纹镜等等。”王牧介绍道。
到了西汉,铜镜进入发展繁荣期,种类多、纹饰精湛。和战国镜相比,显著变化主要有:一是镜型较厚重,边缘平坦,流行素宽缘,不像战国镜边缘卷起,多数为半圆钮,并成为后来镜钮的基本形制;二是纹饰布局以四乳钉为主,用四分布局的方法分成四区,但凡五乳、六乳、七乳,皆采用环式;三是地文基本消失,突出主纹;四是铭文出现,吉祥语为主的铜镜铭文开始流行,内容涉及相思、纪年、纪氏、纪地;五是铭文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
王牧表示,其中,铭文镜是很重要的一种镜类,主要有单圈、重圈、连弧、四乳钉等形式的布局,“汉镜铭文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人的欲望、快乐、悲哀等各式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可以从中捕捉到未留下文字记录的历史信息。我们从铭文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汉代是一个很矛盾的社会,一方面很相信鬼神,崇尚神仙思想,另一方面对现实功利非常向往。”
东汉镜则以博局镜、画像镜为典型。据悉,博局镜兴起于西汉,盛行于王莽时期到东汉初,是汉镜中出土量最多的,也称规矩镜。画像镜是东汉开始流行的镜型,主要纹样设计有西王母、东王公、龙、虎等神仙瑞兽和汉代百戏、车马出行等,类似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此外还有反映历史故事的题材。镜背纹样呈半立体状浮雕式,多为仙人瑞兽,镜钮多采用柿蒂纹。浙江会稽一带产的画像镜就采用高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生动的视觉效果。
隋唐时期铜镜空前繁盛,隋镜具有承上启下的风格,以十二生肖纹、团花纹最有特点,一般都有楷书诗文铭文。唐代幅员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铜镜纹饰上也表现出了一派歌舞升平的大唐景象。唐镜镜型厚实,镜面纹样流行海兽葡萄、鸾鸟、瑞兽花草等,构图都是圆润饱满型的,其中海兽葡萄纹镜最具特色,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杰作。唐镜装饰纹样多采用长尾祥云、品字形山、双龙等,讲究镜面对称,瑞兽多展现为振翅欲飞的形态。
五代对宋镜风格的形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宋镜有丰富的镜型,有桃、钟、鼎、炉、亚字形等形式,有称异形镜,镜钮趋小而钮孔大,镜边有宽、窄两种。常见题材有缠枝花卉、花鸟、婴戏等,采用单线白描,饰纹纤巧精细,反映了经济发达。招牌广告式的镜型,以湖州镜为代表,产量甚高,而且销路很广,始于北宋中晚期,盛行于北宋晚期和南宋。
辽镜以花枝、荷叶纹最具特点,仿唐镜团状构图,饰以仙人。金镜以人物故事、双鱼纹最具特点,多有水面纹饰。元镜以双龙、人物故事、戏曲图案为特点。明镜较流行银锭钮,此外仿古镜特别是汉镜较多。清镜运用髹漆等工艺,多吉祥语。同时,明清之际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玻璃镜,它由来华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由于其造价低廉、清晰度高,很快传播到民间。此后铜镜作为照面的日常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 历史的镜像与文化的传承 ※
王牧表示,铜镜的审美价值来自镜背丰富的纹饰与铭文,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意识形态、风尚、生活形态等方面提供了细致生动的依据。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铜为镜,可宜文章;以铜为镜,可照其行……铜镜是古人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具,也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点,它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其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纵观4000多年的铜镜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匠师给铜镜的纹饰和铭文以更深刻的含义,赋予其美好的寄托和希望,同时也凝聚了我国青铜工艺的深厚水平,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故事打开了又一扇窗。
此次正在嘉定博物馆举行的“铜为鉴 以照行——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共展出以金代铜镜为主的宋金时期铜镜70余件,旨在通过比对,让观众了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除了长期的战争摩擦,亦产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20日。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