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该如何引领示范,推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20:30 2

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标志着县域经济正式成为城乡深度融合的主战场。数据显示,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比超90%,常住人口超5亿,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近40%。这一“城尾乡头”的独特区位,使其既能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又能辐射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标志着县域经济正式成为城乡深度融合的主战场。数据显示,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比超90%,常住人口超5亿,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近40%。这一“城尾乡头”的独特区位,使其既能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又能辐射带动乡村发展,成为破解城乡要素流动难题的核心枢纽。

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在推动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凭借其资源整合力、政策执行力和社会公信力,成为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操盘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其重要地位体现在以下六大维度:

一、资源整合者:破解县域“小散弱”难题

县域经济长期面临资源分散、要素流动不畅的痛点。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突破行政壁垒和产权束缚,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土地集约化: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经营,盘活零散耕地和撵荒地,推动规模化经营。例如,湖北黄冈通过四级联营平台整合林权4688亩,撬动社会资本4700万元。

资本集聚化:设立产业基金、对接政策性金融,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如四川天全县联合国药集团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2亿元。

技术集成化:引入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降低生产成本20%-30%。

核心价值:将“沉睡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破解县域经济“有资源无产业”困局。

二、产业引领者: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

地方国有平台公司以产业链思维重构县域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从“低端种养”向“三产融合”跃升:

补链强链:主导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冷链物流中心,延伸产业链条。河南台前县围绕羽绒产业形成全链条集群,年加工量占全国1/3。

品牌赋能: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通过国有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营销,实现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业态创新: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新业态,陕西袁家村通过国有平台运营,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亿元。

关键作用:以国有资本为纽带,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利益联结者:筑牢共同富裕“根基”

平台公司通过创新合作机制,破解“企业赚钱、农民旁观”的割裂局面,实现多方共赢:

联农带农模式:推广“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土地入股+优先雇佣”等机制。贵州德江县“三金同生”模式(租金、薪金、红金)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技能提升: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培训,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天全县培育职业农民352人,就业率提升40%。

风险兜底:通过订单农业、价格保险降低农民市场风险,增强产业稳定性。

社会意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四、政策落地者:贯通国家战略“最后一公里”

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抓手,平台公司承担着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实践的关键职能:

承接专项资金: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融合示范等项目资金,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落实“双碳”目标:开发林业碳汇、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雅安天全县通过国储林项目探索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应急保障:在粮食安全、抗灾保供中发挥“压舱石”作用,2022年河南洪灾期间,地方农业平台快速调配物资,保障灾区粮食供应。

战略价值:成为国家政策在县域落地的“转换器”和“稳定器”。

五、创新探路者:开辟县域发展“新赛道”

面对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浪潮,平台公司正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

数字农业:建设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数字化。湖北黄冈“林业服务”App实现林权抵押贷款线上化,效率提升50%。

绿色金融:发行乡村振兴债、碳汇债券,吸引ESG投资。2023年福建三明国有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突破30亿元。

飞地经济:打破行政边界,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四川天全县与重庆企业合作开发盐边县国储林项目,预计销售额达2.6亿元。

未来潜力:通过模式创新,为县域经济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六、生态守护者:践行绿色发展“新范式”

平台公司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生态修复:主导矿山复绿、水域治理等项目,将生态短板转化为发展优势。浙江安吉“两山银行”收储闲置农房、林地,开发文旅项目,生态价值转化率达60%。

循环经济:推广“秸秆—饲料—养殖—沼气”等模式,陕西杨凌示范区通过国有平台运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90%。

低碳转型:建设光伏农业、智慧农场,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

时代使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

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不仅是县域资源的“整合者”、产业的“引领者”,更是共同富裕的“推动者”和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其核心价值在于:

重构生产关系: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重塑发展逻辑:从依赖财政输血转向培育内生造血能力;

重建价值分配:让农民、企业、政府共享发展红利。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需进一步强化市场化运作能力、数字化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国有农业平台公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科技赋能、利益联结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以下是具体推进路径及策略:

一、强化资源整合,激活县域经济要素

土地集约化利用

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整合零散耕地和撂荒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基础。

开发非农用地: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

资金与资本运作

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投资县域特色产业链(如种养、加工、冷链)。

对接政策性金融:争取乡村振兴专项债、低息贷款等,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

人才与技术导入

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引进农业技术专家,培育本土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

二、推动全产业链升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延伸农业产业链

前端:推广优质种子、智能农机、绿色农资,提升种植养殖效率。

中端:建设县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精深加工(如果蔬保鲜、预制菜、生物提取)。

后端:搭建冷链物流网络,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如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培育特色产业

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构建“一县一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发展“农业+”新业态: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康养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场)。

三、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合作经营模式

“公司+合作社+农户”:平台公司提供技术、订单和资金,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共享收益。

保底分红机制:农民可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和二次分红,降低市场风险。

技能培训与就业

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技能培训班,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提升县域就业率。

四、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智慧农业应用

推广物联网、无人机、AI监测等技术,实现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

建设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数据。

电商与品牌营销

依托抖音快手等电商等渠道,推动农产品上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溢价能力。

五、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

争取政策支持

对接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业融合等国家政策,获取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

构建产业生态

联合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降低县域企业运营成本。

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如种养结合、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县域长期竞争力。

六、典型案例参考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通过整合种植、物流、销售资源,打造“中国蔬菜之乡”全产业链模式。

重庆涪陵榨菜集团:以国企平台带动农户种植加工,形成百亿级榨菜产业集群。

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需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要素、以产业链思维培育集群、以利益共享机制激活农民参与,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农业经理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颁发的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四个级别,纳入国家人才统计范围,可以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 (mohrss.gov.cn)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国联网查询。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落实相关政策,兑现相关待遇。(一)可以参与职称评审(二)技能提升补贴领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职业技能提升”有一个失业保险的补助,对于初级证书是1000、中级证书是1500、高级证书是2000元(三)积分落户,人才引进(四)企业申报项目的加分项(五)更多你想不到的政策和福利农业经理人在全国的认证工作才刚刚开始,对农业经理人的市场需求却在爆发式的增长,职业供给与需求严重的不饱和,农业经理人的职业前景广阔。同时农业经理人的薪资待遇在不断地提高,农业经理人的薪资结构更加多元化,有些地区在农业经理人招聘时,不仅开出高年薪,参与经营的利润分红,项目提成等,还会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福利。

来源:农学谷商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