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日报报道了许昌市市场监管局的检查结果,为胖东来玉石争议画下阶段性句号:4177件和田玉商品,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进货台账完备,鉴定合法合规。
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人民日报报道了许昌市市场监管局的检查结果,为胖东来玉石争议画下阶段性句号:4177件和田玉商品,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进货台账完备,鉴定合法合规。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暴利”指控的证伪,更是对胖东来价值观的一次官方背书。
人民日报5月6日关于胖东来玉石事件报道截图
于东来曾言:“胖东来不是企业,而是传播美好的载体。”这种价值观具象化为:
- 透明定价:1万至10万元玉石毛利率锁定15%-20%,终身可退条款倒逼品质保障;
- 员工本位:年假40天、委屈奖3万元、基层员工月薪超7000元;
- 极致服务:宠物寄存处配遮阳棚、买鱼先“瘦身”去内脏、下雨天为顾客擦车。
当“紫怒怒”们以“百倍暴利”煽动舆论时,胖东来选择用数据透明对抗情绪指控,用司法亮剑捍卫商业信誉。
这种“宁为玉碎”的姿态,恰是其价值观的终极表达——企业生命与道德承诺共存亡。
胖东来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民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三重枷锁:
1. 舆论围猎与法治时差
自媒体“紫怒怒”仅凭29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便掀起滔天巨浪,而司法维权需耗时287天。
当法律程序追不上谣言传播速度时,企业往往被迫“自证清白”,陷入“越透明越被质疑”的怪圈。
2. 流量逻辑碾压商业伦理
“紫怒怒”们深谙“争议即流量”的法则——其直播销售额75万元中,超60%来自情绪化指控后的流量转化。
这种“碰瓷式营销”迫使实体企业将资源投入舆情防御,挤压创新与升级空间。
3. 道德期待与商业现实的撕裂
公众既要求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又苛求其成为“道德圣人”。
胖东来因员工结婚标准争议被批“爹味管理”,董明珠因“格力手机”被讽“控制狂”,折射出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矛盾期待。
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被赋予破局意义:
- 权利平等化:明确民营企业财产权、经营权受法律平等保护,遏制“舆论定罪”;
- 维权高效化:建立网络诽谤快速裁决机制,缩短“胖东来式诉讼”周期;
- 竞争公平化:严打“虚假打假”“碰瓷营销”,重构“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生态。
但法律的真正效力,取决于细则落地。例如,能否界定“合理质疑”与“商业诋毁”的边界?
如何平衡自媒体监督权与企业名誉权?这需要司法实践给出答案。
1. 官方定调:以权威数据粉碎谣言,为遭受不公指控的民营企业“正名”;
2. 舆论引导:在“流量至上”的喧嚣中,重申“事实高于情绪”的公共讨论准则;
3. 价值宣示:通过力挺胖东来,昭示“坚守价值观的民营企业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更深层的信号在于:当中国经济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攻坚”,需要更多胖东来式的企业——不以规模论英雄,而以价值观定成败。
胖东来的“玉碎”宣言,撕开了民营经济转型期的深层矛盾,也叩击着商业文明的本质之问:
- 当流量经济催生“劣币狂欢”,谁来守护“良币”的生存空间?
- 当舆论场习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企业,用贱人的标准纵容自媒体”,法治该如何纠偏?
许昌市场监管局的检查结果与人民日报的发声,或许给出了一个方向:高质量发展不是数据的攀升,而是价值观的胜利。
唯有让“玉碎”者不被湮没于瓦全的喧嚣,民营经济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亲爱的朋友,对此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冬岛微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