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山水画的变革,“写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在西方绘画影响下的结果。20世纪初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官方或民间的西式美术教育机构,但是画家接受西画训练并没有普及。再者变革中国画的理念和方法也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人不接受甚至不承认西方绘画
十渡写生·1
53cm×39cm ║ 纸本设色 ║ 2018年
◆ 浅析20世纪山水画写生理念的转变
文|尤德民
20世纪山水画的变革,“写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在西方绘画影响下的结果。20世纪初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官方或民间的西式美术教育机构,但是画家接受西画训练并没有普及。再者变革中国画的理念和方法也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人不接受甚至不承认西方绘画的价值,更勿谈借鉴和学习了。因此,山水画变革在20世纪初期是多种理念并存的。但是需要师法自然造化、进行写生却是一个共识。
山麓村舍
45cm×60cm ║ 纸本设色 ║ 2005年
20世纪通常意义上的“写生”,一般是指对西方风景画写生方式的学习和借鉴,因此是一种西画概念。它一方面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绘画方式,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画传统中“师造化”的回归。
苗家山寨
45cm×68cm ║ 纸本设色 ║ 2011年
一、传统型画家的“天人合一”写生理念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师造化”也包括写生的成分,画史中有对晚唐至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中对松树进行写生的记载,亦有黄公望在富春山和王履在华山写生的记载。20世纪初期,一批坚持传统价值观的画家们,为了变革山水画所进行的写生行为就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类型写生基本还是延续了传统山水画的价值体系,基本是主观的,作品从属于画家心中理想的山水世界,仍旧注重作品的可游、可居等图式标准。
十渡写生·2
52.5cm×39cm ║ 纸本设色 ║ 2017年
此外,作品的意境审美是出世的,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观在山水画中的体现。不过传统型写生却可以通过写生改变以晚清传统山水画为代表的那种刻板的程序和套路,使得作品灵活起来,加之晚清以来金石书法融入绘画,画面气韵十足。它是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初期从传统自身进行变革的成果。比如齐白石通过早年的“五出五归”使得其山水画率先找到自己的风格,这有赖于他8年中行万里路和写生的经历,是一个完整的“师造化”样板。还有黄宾虹,通过多年的写生,积累画稿上万帧,后来又通过避居京城十年的提炼和升华,作品笔墨产生了质的蜕变,浑厚华滋、博大沉雄。
爨底下写生
53cm×39cm ║ 纸本设色 ║ 2018年
二、中西融合型画家面向现实的写生理念
借鉴西式的对景写生法是20世纪山水画写生的主流,这种类型的写生方法是将中西方绘画艺术进行融合并取长补短,用中国画的笔墨进行写生(有时会先画速写)。这种写生方式和艺术理念一起被部分新兴文化精英所接受并推广。较早进行中西融合的实践者为岭南画家陈树人和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他们先后到日本留学,间接学习了西方绘画,其间所画的山石、植物等写生稿,非常具有西式写生的特点。后又有徐悲鸿、林风眠直接到欧洲留学,将纯正的西式绘画理念和写生方法带回国内。自此,西画的写生方法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岱庙访碑
中西融合法山水写生的特点是注重面对现实,表现当下的现实生活。此类型写生借鉴西方透视法,强调抓取景物的结构和造型,现场写生时注重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应该说,通过西式山水写生法所创作的具有中西融合性质的作品,结合中国20世纪的特殊国情,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对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发挥着积极作用。
十渡万景仙沟
34cm×68cm ║ 纸本设色 ║ 2018年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始终与救亡图存、为大众服务等现实性的主题息息相关。因此,擅长表现现实题材的,特别是侧重写实的写生方法更容易充分表现这些社会功能。比如高剑父的《东战场的烈焰》、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李可染的《漓江揽胜》、石鲁的《转战陕北》等。这些作品在笔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写意性,但实质是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现代山水画,与齐白石、黄宾虹的山水画审美形态完全不同。
灵水村写生
68cm×34cm ║ 纸本设色 ║ 2021年
三、“中国画改造运动”中传统型画家面向现实的写生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国家文艺政策的影响,中国画改造运动开始,传统的中国画是否可以反映现实生活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中央美术学院甚至一度取消国画系,改为彩墨画系。传统派的山水画家们则组织起来到农村、工厂、水库或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尽管经常碰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但是他们的写生观念从主观上却在发生着变化。
晴雪
34cm×34cm ║ 纸本设色 ║ 2023年
具体表现为:从题材上多是对着生活中的实景进行描摹,尽量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取舍,作品具有比较强的生活气息。从艺术的形式语言方面则表现为用笔精细较为写实,画面造型严谨,笔墨较少有大开大合现象。比如陆俨少、胡佩衡、白雪石等画家,都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山水写生作品,像胡佩衡的桂林写生《画山》、白雪石的《月牙山》等都是传统笔墨语言表现现实题材的代表。
雨亦奇
45cm×33cm ║ 纸本设色 ║ 2024年
四、中西融合型画家写生中传统精神的回归
与此同时,使用西式写生法的中西融合型山水画家们,则尽量使自己的作品笔墨语言更加纯正,以增加作品深层次的可读性,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题材的现实意义。并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移花接木式的大胆挪移,使得画面主观性进一步加强。
十渡攀岩
李可染晚年特别注重作品的墨韵之美以增强作品的意境审美,以及传统山水画中“以大观小”法的应用,都是他将中西融合逐步推向深入的有益尝试。吴冠中虽然说出“笔墨等于零”这样“反传统”的话语,但是他却独对中国画的意境审美不懈追求,他曾经说:“……我之爱上形式美是通过了意境美的桥梁,并在形式美中发现了意境美的心脏。”由此可以看出,中西融合型画家们的山水写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具有向传统审美回归的趋势。
秋暝
综上,我们发现20世纪的山水画写生,总体呈现为传统型画家由世纪初的表现传统人文意识向表现现实生活的转变,这是山水画由古代转向现代的一个表征,是山水画写生理念的转变。主张中西融合的画家们在世纪初就以现代视角切入山水写生,因为中西方绘画系统的巨大差异,使得世纪初的这一脉山水写生总有些“夹生饭”的感觉。
九渡山村
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中西融合型的山水画家们在写生时特别注重对传统精神内蕴的追求,并在具体画法方面亦有对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吸收和借鉴,比如李可染的“以大观小”法等。这种由西方转向东方的现象,是山水画写生理念的又一种转变。可见,20世纪山水写生理念的转变,不仅受到社会现实所造成文化语境的影响,艺术形式语言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规律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山居昨夜夜梦好
68cm×34cm ║ 纸本设色 ║ 2024年
秋日朝阳
34cm×48cm ║ 纸本设色 ║ 2024年
空山秋气清
刘三姐对歌台
46cm×68cm ║ 纸本设色 ║ 2025年
桂林印象
婺源江湾
18cm×45cm ║ 纸本设色 ║ 2025年
香炉寺
18cm×45cm ║ 纸本设色 ║ 2021年
陕北写生
圆明园含经堂
山色
26cm×68cm ║ 纸本设色 ║ 2023年
关于尤德民
山东高唐人。
美术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先后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助教班。现为《中国书画》杂志社艺术中心主任、艺术总监、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山水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来源:在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