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时隔五十多年,至今难忘在傣寨插队时看管水碾房的时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21:23 2

摘要:我是一名老知青,曾在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陇川县的一个傣族村寨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多,我一口流利的傣语就是下乡插队期间学会的。在傣族村寨插队落户期间,傣族老乡给了我们昆明知青无微不至地关爱和照顾,我还和一位漂亮的傣族姑娘产生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时隔五十多

(!)

我是一名老知青,曾在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陇川县的一个傣族村寨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多,我一口流利的傣语就是下乡插队期间学会的。在傣族村寨插队落户期间,傣族老乡给了我们昆明知青无微不至地关爱和照顾,我还和一位漂亮的傣族姑娘产生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时隔五十多年,我至今都难忘在那个傣寨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至今难忘看管水碾房的那段生活经历,更是难忘那位淳朴善良又漂亮的傣族姑娘。

永远忘不了1969年的2月6日,那可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就是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春季,我们昆明三中的初高中学生都汇聚在了学校的操场上,学校里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广播里反复播送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一辆辆解放牌敞篷大卡车早已等候在校园内外。

我们挥泪告别前来送行的父母亲人,按编号乘上待发的大卡车,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和响亮的口号声,汽车缓缓驶出校园。车头拴着红彩带和大红花的车队在昆明市的两条主要街道上兜了一圈,然后从东风西路出城,经马街过碧鸡关,一路向西飞奔而去。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带着对未来的懵懂与忐忑,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开启了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苦历程。

浩浩荡荡的车队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颠簸在尘土飞扬的简易公路上。车斗里,我们挤在一起,寒风呼啸着掠过耳畔,车轮卷扬起的尘烟直往鼻孔里钻。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村庄;从广袤的田野到连绵的山脉,昼行夜宿,长时间的长途跋涉,让我们的身体疲惫不堪,却也让我们对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六天的长途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距离昆明千余公里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龙川县章凤区,带队领导把我们临时安置在章风小学,等待分配。那时的章风还不叫人民公社,叫章凤区,那里还充斥着浓郁的原始气息。在章凤小学校休整了好几天,最终我们十几名昆明知青被分派到一个叫弄坎的傣族合作社(村寨)。当我们走进村寨时,热情的傣族老乡早已在村口迎候,他们用生硬的汉语向我们打招呼,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

当时寨子里没有更合适的地方居住,社长大爹只好临时安排我们住在了村口的奘房里。奘房是傣族村寨中最神圣的地方,一般用于宗教活动和接待客人。对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知青而言,能住在这么神圣的地方,我们很感动也感到很温暖。

安顿好了住处,两位傣族大嫂主动承担起为我们做饭的义务,她们每天变着花样为我们准备饭菜,把我们当作他们的客人一样照顾。刚开始我们虽然不习惯傣家汤菜的酸辣,可陇川的米饭确实好吃,真的是油亮溢香,软糯可口,没有菜也能吃两大碗。尽管有些食物不合我们的口味,但傣家人的淳朴善良和热情,还是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弄坎村寨跟我们想象中的七彩云南虽然有差距,但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傣族老乡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我们心生温暖。他们对我们特别关爱,手把手地教我们淘米烧饭,教我们切菜煮菜,让我们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他们对我们昆明知青真的是太好了。

一个月后,社里为我们知青修建了一座竹楼,成立了知青点。这座竹楼虽然有些简陋,却是我们在异乡的家,是属于我们知青自己的家。竹楼由竹子搭建而成,地板是竹子铺就,墙壁也是竹子编成,屋顶覆盖着厚厚茅草,会竹编手艺的大爹还给我们做了精美的竹凳、桌子和竹床。推开竹楼的窗户,就能看到村寨里的袅袅炊烟,能听到傣族乡亲们欢快的歌声。在这里,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也真正开始了接受再教育的知青生涯。

春耕春播的季节,是村寨里最忙碌的时候。我们男知青跟着男社员学习犁田耙田,女知青则跟着女社员薅秧插秧。刚开始参加生产劳动,我们笨手笨脚,不是犁歪了田,就是插得秧苗东倒西歪。但乡亲们从不嫌弃,总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手把手地教我们。在社长大爹和乡亲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们逐渐掌握了各种农活的技巧,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在傣寨插队落户,生活的艰苦我们慢慢习惯了,劳动的苦累我们也渐渐适应了,唯一的困难就是和傣族老乡交流,语言的障碍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每天在田间劳作时,我们就让老乡教我们学说傣语,比如劳动工具用傣语怎么说,各种农作物用傣语怎么说。晚饭后,围坐在竹楼里,听着老人们讲述傣族的传说故事,学习日常的交流用语。慢慢地,我们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傣语对话,也能用傣语和乡亲们打招呼、聊天。学习傣语,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傣族乡亲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傣族的文化和习俗。

第二年秋后,在村口经管水碾房的傣族老人生病了,社长便安排我去看管社里的水碾房。水碾房是利用水力驱动石磨来碾米的地方,是村寨里重要的生活设施。我吃住在水碾房旁边的两间简易竹房里,负责看管水碾房维修开启设备,也帮着乡亲们碾米。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村寨时,我就开始忙碌起来。看着一袋袋稻谷在水碾的作用下脱掉外壳变成白花花的大米,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和成就感。

水碾房旁边的小竹屋(图片来源网络)

空闲时间,我在水碾房旁边开垦了几块荒地,种植各种蔬菜。我从乡亲们那里请教种植的方法,还让父母从昆明寄来了好几种蔬菜种子,按季节分类种植,精心照料着每一株菜苗。好多年轻小伙和姑娘都参与菜园管理,帮着浇水、施肥、除草,看着蔬菜一天天茁壮成长,大家都很开心。收获的季节,我让社长把丰收的蔬菜分给乡亲们,赢得了傣族老乡的高度赞誉。

就是在看管水碾房期间,我结识了寨子里的傣族姑娘玉尖,玉尖经常来碾米,每次见到我,都会露出甜美的笑容。有时,她会给我带来一些傣族的特色小吃,糯叽叽的糯米粑粑、香甜的芒果干,有时也给我送煮鸡蛋和香茅草烤鱼。渐渐地,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我给她讲昆明的故事,她给我唱傣族的民歌,主动教我说傣语,我也教她学习汉族文字。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产生了好感,一段青涩而美好的恋情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早晚时间,玉尖会叫我和她一起漫步在竹林或小河边,一起在水碾房旁聊天,听流水潺潺,看满天繁星。有时她也帮我做饭,一起在简易的竹房里品尝美食,分享生活的点滴。玉尖的温柔善良、热情开朗,让我深深地迷恋和喜欢。我以为,我们的爱情会像傣家的泼水节一样,永远充满欢乐与活力;会像南宛河的水一样,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可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1972年秋天,我父母为我争取到了昆明面粉厂的招工指标,我无力违背父母的意愿,只能打点行李,准备回昆明。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无异于晴天霹雳,打破了我们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招工回城虽然是我们昆明知青人人盼望的好事情,可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和玉尖分离,是我最痛苦的事情。

得知我要回城了,玉尖伤心欲绝,她一天都没吃一口东西,一个人躺在竹楼里哭了好半天。

离别那天,晴朗的天空突然昏暗下来,仿佛也在为我们的分别而悲伤。玉尖哭着送了我很远,她的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袖,也刺痛了我的心。我们紧紧相拥,却无法挽留即将逝去的时光。我承诺会回来看她,她含着泪水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与期待。

回到昆明后,生活的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繁忙的工作、新的的环境,让我渐渐迷失在城市的喧嚣中。尽管我时常想起在弄坎的日子,想起玉尖,但现实的种种阻碍让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后来玉尖嫁人了,我心里难受了好久好久。

我们的恋情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中无疾而终,也成为了我心中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遗憾。

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云南大学,由于学业繁忙,我也就渐渐淡忘了玉尖。但后来和同学们一起聚会,每当谈论起在陇川插队落户的往事,我就会想起玉尖,每次想起玉尖,我心里就隐隐作痛。

现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段知青岁月,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弄坎的傣族竹楼和热情的傣族乡亲,还有玉尖那甜美的笑容。那段时光,虽然艰苦,却充满了温暖与感动;那段恋情,虽然没有结果,却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它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学会了珍惜与感恩。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曾经的知青岁月已经远去,但那段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我常常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多么希望能回到那个傣族村寨,去看一看我们曾经居住的那座竹楼,去看一看寨子里的水碾房,再和玉尖一起漫步在竹林小河边……

图片来源网络

可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留下无尽的思念与感慨。再想回到过去,也只能在梦里了。玉尖姑娘,你生活得好吗?我一直都牵挂着你。还有村寨的水碾房和乡亲们,我也时时想起。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黄永强老师)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