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全国范围内,动漫展览及相关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数量已超过千场,这一数字相比去年同期实现了显著增长,甚至逼近十年前全年场次的三分之一。这股热潮不仅体现在数量的激增上,更标志着二次元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漫展也从曾经的地下亚文化活动转变为年轻人生活中
五月的全国范围内,动漫展览及相关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数量已超过千场,这一数字相比去年同期实现了显著增长,甚至逼近十年前全年场次的三分之一。这股热潮不仅体现在数量的激增上,更标志着二次元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漫展也从曾经的地下亚文化活动转变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五一假期期间,不少人也加入了这股“二次元赶大集”的潮流,通过漫展这一窗口重新审视市场。令人惊讶的是,漫展上“追星”现象蔚然成风。粉丝们天未亮就排队等候,只为获得一张心仪嘉宾的签名小卡,To签海报甚至被炒至150元一张,黄牛代排队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达到了500元。这并非明星偶像的见面会,而是漫展上的常态。
以首届微博游戏动漫展(WAW)为例,明星见面会行程占据了活动看板的三分之一,三天内共有100多位嘉宾参与活动,包括电竞选手、coser、CV配音演员、热门二创作者和画师等。同样在假期举办的广州萤火虫动漫游戏嘉年华、北京的IDO动漫游戏嘉年华和IJOY北京国际动漫游戏狂欢节,也纷纷亮出了豪华的嘉宾名单。漫展正在逐渐从同好交流转变为追星活动,观众需要单独购买内场票,价格从198元起,上至694元,已经与娱乐圈艺人的见面会票价不相上下。
一位参加过30多场漫展的“老观众”指出,近年来漫展嘉宾阵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漫画家、声优、动画制作人员、游戏开发者等越来越少,而特邀coser的阵容却在不断扩大。在CSCG漫展现场,一位观众阿樱表示,她因为喜欢某位coser而定向收集他的海报、小卡等各类周边,并提前准备好了互动攻略,如比心、拉手、壁咚等,希望能够与嘉宾“扩列”(加好友)。
漫展的追星现象并非中国特色,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也在迎合这一需求。在2025 TokyoComicCon漫展上,部分嘉宾首次开放了To签,虽然不提供自拍合影,但也足以说明粉丝经济对漫展的入侵。
漫展如今提供的不仅是“二次元的梦照进三次元的现实生活”,更在以一种追星的方式重新定义跨次元。这种转变既是新时代的需求适配,也是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选择。随着二次元消费者群体的泛化,用户对“情感互动”的需求高于传统ACG内容消费,推动漫展从“作品展示”转向“角色崇拜”。Coser成为满足代入感的核心服务,甚至衍生出“单推”(只追特定角色coser)的垂直客群。
对于策展方而言,漫展已经形成了“签售+零售+随舞”的内容模块化,嘉宾阵容成为少数可快速建立差异的板块。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漫展通过锁定网红级coser来打造品牌影响力,而在二三线城市,本地小有名气的coser也能吸引数百人到场打卡,形成稳固的客流。嘉宾阵容无疑是快速引流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有效拉动场内二次消费。
然而,随着漫展的竞争转向拼嘉宾阵容,头部嘉宾的稀缺性迫使主办方重金争夺,形成了“嘉宾越强-流量越高-口碑越好”的马太效应。这也导致嘉宾出场费上涨,漫展成本中嘉宾费用的占比从2023年的30%飙升至50%,而展台招商因厂商预算收紧而面临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策展方也在转变思路,从内容创新上做优化,丰富活动板块设计。比如引入模玩拼装、卡牌对战、周边零售等时下大热板块,提供可玩有趣的官方周边和配套打卡地图,以及社交分享的签绘墙、留言板等细节,充分调动社群参与和用户主动权。
逛漫展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是成为了一种可以与家人一起享受的活动。在综合性漫展和商场漫展中,可以看到不少穿cos服的孩子身边都有父母陪伴,甚至有些家庭会全员出动一起cos动漫角色。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二次元文化的商业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B站等主流ACGN相关平台的介入,漫展的商业格局进一步打开。区域性展会品牌做强,细分垂类漫展涌现,如国乙Only漫展、米哈游的原神FES等垂直IP展会一票难求。大量非专业从业者也以Only展的形式低成本灵活切入市场。漫展的“次元坐标”进一步对焦于链接用户、提供好吃好玩好逛的体验,甚至扩散到展外,更好地嵌合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市场的快速进化,漫展也在寻找自己的节奏与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漫展不仅是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挖掘好内容、回应现代群体精神需求的精神基建。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