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暴力训犬变成病态产业链,到底是先有恶人还是先有恶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22:49 1

摘要:2025年1月,1600万粉丝的网红训犬师潘宏在直播中为一只名为“艾特”的狗洗澡时,用扎带封住它的嘴巴,压制其身体直至窒息死亡。

一只阿拉斯加犬的死亡,撕开了宠物训导行业最血腥的真相。

2025年1月,1600万粉丝的网红训犬师潘宏在直播中为一只名为“艾特”的狗洗澡时,用扎带封住它的嘴巴,压制其身体直至窒息死亡。

这场490万人围观的直播,最终以狗狗嘴角流血、眼球发白的惨状收场。

艾特被主人送到潘宏的训犬基地,是因为它曾有咬人倾向。

但讽刺的是,潘宏的“改造”不仅没让狗变得温顺,反而让它成了流量祭品。

在潘宏的短视频中,“火龙果”——打至满嘴出血、“心肺复苏”——勒晕后急救等暴力手段被包装成专业术语,粉丝们刷着“打狠点”的弹幕,将这潘宏的园区称为“狗界缅北”

这不是孤例。

当你在短视频平台搜索“训狗”,算法会推给你更多同类内容:棍棒殴打、电击项圈、强迫进食辣椒……

一条阿拉斯加犬的死亡背后,是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产业链,是人性之恶与资本合谋的修罗场。

潘宏的训犬账号矩阵单条广告报价高达50万元,关联店铺售出314万斤狗粮,单场直播带货破百万。

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宠物的痛苦越剧烈,施暴者的收益越丰厚。

训犬行业的暴利吸引了大批从业者。

成都某宠物学校明码标价:“咬人、护食等脱敏训练12个月收费3500-4500元”,深圳某机构声称培训3800名“国际训犬师”,实则只需支付400元即可买到资格证

这些披着专业外衣的施暴者,用棍棒和电击项圈制造出“温顺宠物”的假象,而宠物主人支付的高额费用,最终变成打在狗身上的每一记闷棍。

更触目惊心的是,暴力训犬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有团队专门捕捉流浪动物拍摄虐杀视频,标价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直播间里,观众付费点播“暴揍盲盒”,看着狗在棍棒下抽搐惨叫。

某训犬师透露:“平台会给暴力内容加权推荐,越极端的视频佣金越高。”

当一条狗的生命价值被简化为点击量和打赏金额时,这个行业的道德底线早已荡然无存。

这种暴利链条甚至催生了跨国生意。

2023年,浙江警方破获一起非法跨境宠物训练直播案,团伙通过境外服务器向东南亚地区直播虐狗过程,观众付费点播“电击惩罚”“高空坠落”等“节目”,单月流水超过200万元。

这些视频中,一只金毛犬因拒绝跳火圈,被悬挂在3米高的架子上长达半小时,最终因内脏出血死亡。

潘宏的粉丝中,43%支持他的训犬方式。

18岁的梁峰坦言:“看他打狗特别解压,就像看爽文男主吊打富二代。”

这种心理投射,将暴力合理化为“仇富反抗”:穿迷彩服的农村硬汉用铁棍“征服”城市中产的“恶犬”,恰好迎合了部分群体的情绪痛点。

社会学家鲍曼曾说:“暴力一旦被赋予意义,便会自我繁殖。”

在潘宏的直播间,战争隐喻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狗是“战犯级恶犬”,训犬是“缅甸式镇压”,观众通过打赏获得“主宰生死”的权力快感。

这种集体心理机制,与古罗马斗兽场的观众欢呼何其相似。

当施暴者被塑造成“救世主”,反对者被斥为“圣母”时,公共伦理已在暴力美学中悄然溃败。

当宠物主人将“不听话”的狗送去“改造”,实则是将养育责任外包给暴力。

有调查显示,60%送往训犬基地的狗来自城市中产家庭,它们多数因主人错误饲养产生心理问题。

当人类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动物,又用更错误的方式“纠正”错误时,恶犬不过是人性缺陷的镜面反射。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更隐蔽的群体心理。

美国加州大学2024年的一项实验表明,当观众通过屏幕观看动物受虐时,大脑中负责同理心的区域活跃度下降23%,而奖励中枢活跃度上升17%。

这种现象被称为“数字去人性化”——隔着屏幕的暴力,让人更容易将痛苦视为娱乐。

我国尚未出台《反虐待动物法》,虐狗行为只能以“财产损害”追责。

艾特的主人最终或许只能获得宠物市场价的赔偿,而施暴者潘宏在退网两个月后,又换了马甲账号复出。

法律缺位让暴力训犬成为灰色产业:有机构甚至开发APP传授“训犬秘笈”,线下基地用铁丝网围成训练场,外人根本无法窥见其中血腥。

平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共谋角色。

算法优先推送冲突性内容,审核机制对此类视频视而不见。

某短视频平台员工私下透露:“萌宠赛道流量竞争激烈,血腥画面能提高用户停留时长。”

当生命尊严让位于数据指标,每个点赞和转发都在为暴力产业链输血。

行业的野蛮生长更令人心惊。

记者暗访发现,所谓的“国际训犬师认证”实为花钱购买的假证书、某训犬基地的狗长期关在铁笼里,身上布满新旧伤疤,还有机构用饥饿疗法迫使狗服从指令,美其名曰“行为矫正”。

这些场景,让人想起《资本论》中的警示:“当利润达到300%时,人们甘冒绞刑的危险。”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训练手段若造成动物持续性痛苦可判2年监禁;

英国要求训犬师必须通过政府认证的“低压力训练”考核,日本甚至将“忽视宠物心理需求”纳入处罚范围。

反观我国,尽管2021年农业农村部曾发布《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提及“不得虐待动物”,但至今未有实质立法进展。

追溯恶犬的起源,总能发现人类的阴影。

动物行为学家指出,所谓“恶犬”多是人类错误饲养的产物:过度宠溺导致护食,长期囚禁引发攻击性,随意打骂造成心理创伤。

在潘宏的案例中,艾特因咬伤主人被送来“改造”,但主人后来承认“伤情被夸大”,所谓“从楼上拖拽致骨折”纯属虚构。

更值得玩味的是暴力驯化的悖论。

某宠物学校收费8000元,用敲打笼子的方式让狗“安静”,结果导致狗狗见人就发抖,另一位主人发现,经过“脱敏训练”的金毛犬反而变得更具攻击性。

这些案例印证了训犬师飞哥的观点:“暴力只会制造恐惧,真正的行为矫正需要建立信任。”

当整个行业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时,恶犬不过是人类暴力催生的怪物。

哲学家阿伦特提出“恶的平庸性”概念,恰能解释这个困局:施暴者觉得“只是完成工作”,平台认为“只是推送算法”,观众声称“只是找点乐子”。

当暴力被分解成无数个“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时,作恶就变成了集体无意识。

改变或许正在发生。

70家动保组织联名举报潘宏,8亿阅读量的#虐狗话题倒逼平台清理违规内容,多地开始试点《伴侣动物保护条例》。

但这些努力仍显不足:某训犬机构被曝虐狗后,订单反而排到两个月后;仍有家长带着孩子观看暴力训犬直播,并教育“狗狗不乖就要打”。

根本破局需要双向发力:在法律层面加快反虐待动物立法,将心理虐待纳入追责范围;在文化层面解构暴力美学,让公众意识到“温顺”不是棍棒打出来的顺从,而是基于尊重的引导。

正如庄圆法师在《因果的真相》中所说:“恶念吸引恶缘,祥和之心才能隔绝暴力。”

当社会不再默许“以暴制暴”,狗才不会沦为人类欲望的牺牲品。

教育的渗透同样关键。

上海部分小学已将“伴侣动物伦理”纳入生命教育课程,孩子们通过观察狗的行为学习共情,成都流浪动物救助站开放“领养体验日”,让市民亲身感受非暴力沟通的力量。

正如训犬师李薇所说:“当你蹲下来与狗平视,它会还你一个舔舐伤口的温柔。”

一只狗不会天生带着恶意来到世间。

它可能因为被遗弃学会戒备,因为挨饿学会护食,因为虐待学会攻击。

那些被称作“恶犬”的生命,不过是人类恶意浇灌出的恶之花。

解开这个死结的关键,从来不在狗项圈的松紧,而在人心的善恶抉择。

当我们在直播间按下举报键,在立法听证会上发声,在宠物店选择正向训练课程时,都是在为这个世界的温度投票。

毕竟,对待弱者的态度,才是一个文明真正的刻度。

(小B)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