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制定鄂豫皖苏区发展正确路线,因反对春耕时重分土地,竟遭不幸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00:22 2

摘要:徐朋人,字仁洪,又名继玉,1903年出生于黄安县紫云区高徐家村。其父徐型仪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旧式知识分子,他幼时随父读书,学习用功,很崇拜《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幻想将来长大成人后,也当一名劫富济贫、改天换地的英雄。

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徐朋人,字仁洪,又名继玉,1903年出生于黄安县紫云区高徐家村。其父徐型仪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旧式知识分子,他幼时随父读书,学习用功,很崇拜《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幻想将来长大成人后,也当一名劫富济贫、改天换地的英雄。

1921年,徐朋人考入黄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彼时,董必武正以武汉中学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武汉中学的黄安籍学生,经常向黄安高等小学的学生赠送《新青年》《新潮》《黄安青年》等进步书刊。徐朋人读了这些书刊,如茫茫黑夜望见了指路明灯。

1923年,徐朋人高小毕业后,到台山徐家河小学当教员。这年冬季,董必武在武汉中学组建了以董觉生、王鉴、雷绍全为主的中国共产党黄安工作组。

工作组回到黄安后,徐朋人与这些共产党员取得了联系。从1923年到1925年,他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为了了解全国革命的动向,他经常写信给在武汉中学读书的同乡挚友,索取《中国青年》《黄安青年》等书刊。他还深入到附近农村作社会调查,了解农民的疾苦和愿望。

1926年秋,徐朋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紫云区初级小学校长后,他在教师中和附近农村发展了4个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亲任书记。这时,北伐军正向武汉进军,大革命运动掀起高潮。徐朋人组织学校100多名学生,分成10多个小分队,到附近村庄农舍讲演,宣传北伐的意义和我党的主张。活动持续20多天,在黄麻地区引起强烈反响。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湖北各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徐朋人在紫云区提出“实行农会自治”的口号,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同豪绅地主作斗争。

紫云区大恶霸地主袁鹤山和河南光山县的反动武装红枪会相勾结,阴谋偷袭农民自卫军。当地农民心存畏惧,徐朋人说:“我们不要自己吓自己。我们人多,袁鹤山就是只老虎,我们一人一口,也把他活吞了。”农友们听他讲得有理,腰板挺直了,摩拳擦掌,要同袁鹤山分个高低。

4月的一天,徐朋人带领手执大刀、长矛、鸟铳的自卫军战士冲进袁家大院,活捉了袁鹤山,押赴县城审判。5月13日公审后当场枪决,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徐朋人很关心妇女的解放。檀树乡王家河一个寡妇,被三个人贩子合谋卖给一个道士。他立即派人把人贩子抓到区农协,在长冲召开斗争大会。会上斗争了人贩子,给他们戴上高帽子,到附近十多个村庄游街示众。会后,区农协发出布告,晓谕全区。

“七一五”事变后,徐朋人离开学校,在黄安、麻城北郊继续坚持斗争。他与曹学楷、戴克敏等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以七里坪为中心,发展党团组织,扩大农民武装。

10月,黄安县在七里坪文昌宫举行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关于在黄麻地区组织秋收暴动的指示。会后,徐朋人在七里、紫云两区组织武装,准备参加起义。

11月14日,黄麻起义爆发,黄麻两县数万农军一举攻占黄安县城。徐朋人根据省委指示,起草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土地法》。

黄麻起义一度遭受挫折时,徐朋人同吴光浩一道率领鄂东军转战木兰山。根据省委指示,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部队在木兰山游击,消灭了罗家岗的地主民团,在公路上伏击打死了黄安县公安局长“曹屠夫”。

3月,敌人派出一个团的正规军,加上清乡团的配合,“清剿”木兰山。第七军避实就虚,军长吴光浩率主力转战黄冈、罗田等县。

曹学楷、徐朋人隐蔽在木兰山、洪界山附近,聚集从黄麻老区逃出的革命同志。他们很快就集合了60多人,有手枪一支、坏步枪一支,对外称工农革命军第八军,徐朋人任军长兼党代表。不久,第七军折回木兰山,第八军编入第七军,共130多人。

木兰山虽山高林密,但离武汉很近,敌军朝发夕至。这时蒋桂战争爆发,驻在黄麻地区的敌军撤走,参入军阀混战。第七军领导人便在陈秀冲举行会议,决定重返黄麻再暴动。

清明节晚上,第七军重返黄安北乡,组织“二次暴动”。徐朋人带领一个游击小组,袭击了郑家堂的“清乡团”,缴获了7支长枪。

经过周密考虑,第七军领导人认为,河南光山县与湖北黄安县交界的柴山堡地区,地势险要,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受黄麻起义影响,要求革命,是个地利人和的地方。于是决定开辟柴山堡地区,创建一个比较稳固的立足点。

进入柴山堡后,徐朋人任光山县弦西区区委书记,曹学楷任弦南区区委书记,两人负责地方党和政权建设工作。徐朋人在弦西区发展了20多个党员,建立了区、乡农会组织和赤卫军。

他在卡房办了一期党员训练班,培训革命骨干。在对敌斗争方面,他采取了一些符合当地政治情况的策略,除对反革命首恶分子坚决镇压外,还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对一些开明的上层分子采取争取团结的方针。

他几次到郭家河大地主郭道畅家中,动员他拿出土地分给农民。他说: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非解决不可了,民以食为天,农民人多,要吃饭,又没有土地,活不下去了,只好造反。共产党在农村的任务就是实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望郭先生看清世界大同的趋势,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经他耐心说服,郭道畅同意把多余土地交给农协分配。

对于反动武装“红枪会”,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找叶道举谈判,订立条约:对外一致反军阀,对内互不干涉。后来,这支红枪会逐渐被分化、瓦解,大部分成员参加了红军。叶道举成了孤家寡人,跑到外地去了。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第七军在柴山堡站稳了脚跟。

7月,徐朋人调任中共鄂东特委筹委会秘书长。10月,特委组成,徐朋人被选为常委兼宣传部长。特委成立后,讨论工作重心和军事问题,徐朋人不同意有的委员提出的特委工作中心应放在白区,机关应设在城市,根据地应建立在黄陂和黄安南部,不宜保守在北部山区等意见。

他指出:弱小的革命武装,只有在敌人统治薄弱的边界地区,实行固定区域的武装割据,才能胜利地发展。会议按徐的意见,把工作重心放在光(山)黄(安)交界的山区。会议还决定将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

此后,红三十一师在特委领导下,积极在鄂豫边区拔除反动据点,肃清反动势力,组织地方武装赤卫军、自卫队、童子团。到1929年5月,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以柴山堡为中心,跨越两省五县,纵横一百余里。

1929年4月,中共中央指示京汉特委与鄂东特委合并,组成鄂北特委,徐朋人任书记。徐朋人主持特委制定红军军事计划,提出要打通由麻城、商城、罗田以东到皖省英、霍边界之大别山脉一带……军事割据东由皖省英、霍边界大别山起,一直西到武胜关鄂豫边界山脉一条横线。这个军事计划对于鄂豫皖边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在这时,中央巡视员来到鄂豫边巡视,指责特委“不肯在中心区域”发展,是“地方主义”、“农民意识弥漫了党”。对这些批评,徐朋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进行解释。有人搬出中央通告来压迫特委改变自己的正确路线,并责备徐朋人是“农民意识”。徐朋人气愤地说:中央通告脱离了鄂东北区的实际,“是洋房子里想出来的,不能在东北区来实现”,“农民意识就让他农民意识”。

为了巩固发展苏区,特委进一步加强了苏区内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开展了分配土地、肃清反动势力等工作。在徐朋人的提议下,特委在南胡家创办了党务干部学校,每期招生20多人,学习3个星期。他亲自编写通俗讲义,每期都到学校讲课。

他还主编特委机关报《英特尔纳雄纳尔》,亲自撰写了《土地与农运》《论妇女运动》等理论文章。他利用山区人民喜欢唱歌的特点,经常编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在报纸上发表。他编写的歌谣有《雇农歌》《红军歌》《卖柴歌》等。

11月,中共鄂豫边特别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光山县胡子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鄂豫二省八个县和红军的代表共计29人。徐朋人在会上作了三个小时的政治报告。

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徐朋人、曹大骏、王平章起草的《政治任务决议案》,徐向前、戴克敏起草的《军事问题决议案》,郑位三起草的《土地问题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强调巩固和扩大苏区,“从游击战争中扩大群众和党的组织,并帮助群众武装”,“实行保护自耕农及中小商人”,“正确的运用党的富农的政策,分配富农剩余的土地,对于反动富农与地主一样处治”,“防止无原则地妨碍中农利益”。

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边特委,统一了对两省边界地区的领导,徐朋人任书记,徐向前、徐宝珊、王平章等9人为委员。

随后,鄂豫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产生了边区革命委员会。这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从此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左”的倾向滋生,鄂豫边党代会受到了中央的严厉批评,说其“保持着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还说鄂豫边党的总任务,“就是加紧组织地方暴动与扩大红军,以争取武汉暴动的胜利”。

徐朋人非常委屈,但并没有盲从上级指示。他认真总结了黄麻起义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鄂豫边区的斗争形势,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特委的路线是正确的,是符合鄂豫边的实际情况的。

正在这时,中央巡视员命令红三十一师脱离根据地,向武汉进逼。特委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中原会战已经结束,蒋系军队都退回武汉,以枪支不满五百的少数红军在京汉路游击,如敌人迎头痛击,易遭损失。根据地只200余人武装,如遭清乡团土匪进击,不足以维持。

徐朋入主持召开特委第二次执委会,决定改变红军游击路线,三十一师向黄冈北部与黄麻南部游击,与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取得联系,消灭黄麻反动势力,造成鄂豫皖20余县割据的局面。

命令下达后,中央巡视员认为特委“堕落在地方观念的包围中”。徐朋人对此很忧虑。他说:“照这样搞下去,非把红军搞垮不可,把根据地搞垮不可。”

他召集特委会议,一方面向中央写了《关于红三十一师游击路线问题给中央的报告》,强调“没有什么意气争执,都是站在工作上说话,……曹同志这次超组织的决定……是不明了鄂豫边目前整个工作情形而发生的”。

同时,他找中央巡视员交换意见,疏通隔阂。最后,巡视员也同意了特委决定。红军在京汉铁路夺取一些胜利后,很快转回,肃清了反动势力,根据地转危为安。

1930年2月25日,中央指示成立鄂豫边特委,统一对三省边界地区数十个县的领导,仍以徐朋人任书记,并派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等参加特委和红军的领导工作。

徐朋人对特委的同志说,鄂豫皖这大的地方,我来领导,领导不了,还是让中央来的同志干好,并提出让他到罗山县去做基层群众工作。

3月17日,中央决定郭述申任特委书记,徐朋人为常委兼组织部长。接着,特委在箭厂河举行会议。

会上,中央来的部分同志执行中央“左”的政策,与徐朋人等原特委同志在几个重大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前者主张:一切地方武装都集中起来去扩大红军,一支枪也要扩大到红军中去;红一军只接受党中央指挥,行动不受地方党委节制;红军主要是打城市,攻交通要道,向外发展以夺取武汉。

原特委成员认为这些做法脱离实际,缺乏根据地的观念,推举徐朋人发言。徐朋人指出:必须保留部分地方武装,镇压苏区内部反动团匪的暴乱;红一军的行动与地方党部的工作要配合,不能红军搞红军的,地方搞地方的;红军不能远离苏区作战。

他说:红军的武装是群众的武装,不能离开当地老百姓,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打不了胜仗。单纯军事要不得,就算一时一地打赢了,最后还是要输掉的。会议争论相当激烈,最后仍通过了中央带来的方案。

8月,特委在莲花背举行了半个月的会议,点名批评了徐朋人。

“左”倾错误在苏区贯彻仅半年,便造成很大损失。红军远离苏区,执行中央限令的三个月打到武汉过中秋的指示,致使苏区不少地方在豪绅地主策动下插了白旗;四周反动团匪乘虚而入,占领了皖西大部分苏区;红一军在外线作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几次冒险进攻敌人的城市据点,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只是由于徐朋人等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才使苏区和红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之后,徐朋人赴上海参加全国苏维埃准备大会,被选为苏准会成员,留在上海工作。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东方旅馆召开。徐朋人以苏准会代表身份参加了四中全会。他认为四中全会通过的政治路线不适合中国国情及革命的要求,因此遭到王明忌恨,不久被撤职,停止工作。接着又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派他回鄂豫皖苏区到基层去工作。

徐朋人回苏区不久,中央代表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对他采取无情打击的态度,分派他到光山县任税务局长,并对他进行“审查”。徐朋人到职后,整顿财务,开源节流,工作任劳任怨,毫不因受审查而松懈革命斗志。

1931年初,广大贫雇农都分到土地,准备春耕。但张国焘却要统统推翻,重新分配土地,并且提出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徐朋人没有沉默,公开反对大忙季节重新分配土地,反对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不给出路的政策。

张国焘恼羞成怒,在中央分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说徐朋人是“不可救药的右派小组织分子”,开除他的党籍。年底,又将他逮捕,押至新集进行“审判”。1932年4月,徐朋人被害于光山县泼皮河,年仅29岁。

徐朋人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运用到实际,并能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提出一系列正确主张,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为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他是鄂豫皖苏区公认的“土马克思主义者”。

来源:晚上没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