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要追溯到2014年的深秋,在陕北清涧县的一处山坡上,几个黑影趁着月色鬼鬼祟祟地忙碌着。他们手持自制的“探条”,意外发现了一座商周古墓。经过一番挖掘,他们竟挖出了三件珍贵的“宝贝”:青铜鼎、青铜编钟以及青铜禁(一种古代的小长桌)。
在古玩行当里,有这么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青铜器一响,黄金万两。”这短短几个字,道尽了青铜器交易的巨大诱惑。
然而,在这看似诱人的买卖背后,实则暗藏着触犯法律、身陷囹圄的巨大风险。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说起,一同揭开青铜器交易背后那层神秘而又危险的面纱。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到一则新闻,十年前倒卖的青铜器,如今当事人依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故事要追溯到2014年的深秋,在陕北清涧县的一处山坡上,几个黑影趁着月色鬼鬼祟祟地忙碌着。他们手持自制的“探条”,意外发现了一座商周古墓。经过一番挖掘,他们竟挖出了三件珍贵的“宝贝”:青铜鼎、青铜编钟以及青铜禁(一种古代的小长桌)。
这几个盗墓贼顿时兴奋得两眼放光,当场就拍板决定:“低于2000万坚决不卖!”
很快,消息传到了在西安开古玩店的“胖小刘”刘某耳中。这位在古玩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听闻有如此“好货”,立刻闻风而动。他赶到现场验货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甩出2000万现金,将这三件青铜器收入囊中。盗墓团伙拿到赃款后,便开始肆意挥霍:有人买了豪车,有人全款在西安买了房子,还有人拿着钱去搞投资。而那三件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青铜器,就这样消失在了文物黑市之中。
“胖小刘”被抓后,还妄图负隅顽抗。他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一口咬定:“我没买过什么青铜器!”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死不承认,又没有实物证据,法律就拿他没办法。
然而,司法机关岂会让他轻易逃脱法律的制裁。他们打出了一套“破案组合拳”:首先,盗墓贼们手绘的图案成为了“关键证据”,这些图案准确地还原了文物的特征;其次,在混同辨认环节,多名同案犯不约而同地指认“胖小刘”就是买家;再者,银行流水显示,盗墓分子在交易后突然暴富,且暴富时间与交易时间完全吻合。
考古专家也证实,被盗墓葬是商代高级贵族墓地,出土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最终,“胖小刘”因倒卖文物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罚款80万。而盗墓主犯们也分别被判处八年半有期徒刑。最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胖小刘”拒不交代文物下落,那些珍贵的青铜器至今下落不明。
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划出了几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其一,出土文物绝对不能碰。无论这些文物是谁挖出来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它们属于国家财产。案例中那2000万交易的青铜器,正是盗墓所得的出土文物。
其二,“装傻”是行不通的。法律认定,长期经营古玩店的人必须具备文物鉴别能力,以“不知道是出土文物”为借口进行辩解是无效的。
其三,拒不交代文物去向会加重处罚。“胖小刘”本有机会争取宽大处理,但因为他拒不交代文物去向,最终被顶格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民间就不能收藏青铜器了吗?其实并非如此,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合法的收藏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家族传承的青铜器,但需要提供传承证明,比如爷爷留下的青铜香炉,要有老照片、书籍资料或者证人佐证;二是海外回流,通过正规拍卖行回流的青铜器,需提供完整的报关文件。曾经有一位藏家花300万从佳士得拍回西周青铜爵,因为手续齐全,所以收藏是合法的;三是从持有国家颁发的“文物销售”证件的拍卖行和文物商店购买。
而那些“不能私下交易”的青铜器,主要包括老乡“地里刚挖出来的”(这绝对是违法的)和没有传承记录的“黑户”青铜器。
如今,各类“鉴宝”直播十分火爆,主播们在镜头前喊着“老铁们看看这个青铜鼎值多少钱”,却很少提醒观众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大家要清楚,用金属探测器在野地“玩玩”本身并不违法,但一旦挖到好东西不上报,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已经亮出了利剑:对流失文物追索不受时效限制!这意味着,哪怕“胖小刘”出狱后,只要那些青铜器现身,国家依然有权追回。
所以,对于这类“重点文物”,大家还是到博物馆去欣赏欣赏就好,或者有钱的话直接去拍卖行购买。私底下进行交易风险太大,实在是得不偿失。#青铜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