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刚回来,就看到小米汽车要改名的新闻,把官网和App里的“智驾”全部改成了“辅助驾驶”。
大家好, 我是微笑哥。
五一假期刚回来,就看到小米汽车要改名的新闻,把官网和App里的“智驾”全部改成了“辅助驾驶”。
举个例子,以前叫“城市领航智驾”,现在叫“城市领航辅助驾驶”;“高速智驾”变成了“高速辅助驾驶”。
为什么突然这么“低调”?这不是小米一个人的决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行业正在悄悄“收敛”。
小米这次改名,其实早有预兆。
今年3月,一辆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发生致命事故,暴露了用户对“智驾”功能的误解——很多人以为“智驾”=“自动驾驶”,结果手离开方向盘、眼睛不盯路况,最终酿成悲剧。
与此同时,工信部在4月紧急开会,要求车企“禁止夸大宣传”,必须明确功能边界,比如L2级技术只能叫“辅助驾驶”,不能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词汇36。
说白了,政策铁拳和血的教训,逼着车企们必须“低调做人”。
小米不是第一个做出这种改变的车企。
早在去年,理想汽车就已经悄悄把“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改成了“AD(Assisted Driving)”;极氪把“智能驾驶”调整成“驾驶辅助”;
2025年3月,特斯拉把中文名里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改成了“辅助驾驶”,把“完全自动驾驶(FSD)”改成“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哪吒、阿维塔、蔚来、小鹏也都在做类似动作,有的直接把“智驾”标签撤下官网。
从一开始的“卷功能、卷宣传”,到现在“回归理性、重视表述”,整个行业的风向都在变。
短期来看,很多人可能只是觉得名字换了,功能没变。但长期来看,这种语言层面的收敛,会带来几个不小的影响:
用户认知更加清晰
你再也不会误以为这套系统能“代替你开车”了。它就是帮你“减轻疲劳”“提高安全性”,但该你握方向盘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偷懒。
车企承担更少的法律风险
如果真的出了事,明确是“辅助”系统,车企可以更好地划清责任界限。
宣传策略开始转变
从“炫酷黑科技”转向“稳健体验、安全优先”。说白了,厂商更想让你相信这车靠谱,而不是多花哨。
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教育
让大家知道,所谓“智能”,并不是现在就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大家都还在摸索阶段。
车企们集体改名,也许是更规范化的开始,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回归理性、敬畏安全的一个缩影。这不仅仅是小米的“清醒”,更是整个行业的“成熟”。
毕竟不管开什么车,安全永远是最基本的。
PS:
我这里之前创建过读者副业交流群,后来关闭了,今天写这篇文章就再次给大家开个小口,感兴趣的可以进一下,还有几个位置。
但是任何人在群里打任何广告,都会被我T掉。
来源:小项科技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