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岁月淬炼中的家国情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03:13 2

摘要:1944年,柳传志生于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自小就懂得替父母分担责任。妹妹柳传欣温婉细致,弟弟柳传明机敏干练,兄妹四人在老胡同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清苦却温馨的童年。饥荒年代,母亲总会把少得可怜的白面馒头掰成小块,先递给老人和弟妹,柳传志看着母亲啃着

1944年,柳传志生于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自小就懂得替父母分担责任。妹妹柳传欣温婉细致,弟弟柳传明机敏干练,兄妹四人在老胡同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清苦却温馨的童年。饥荒年代,母亲总会把少得可怜的白面馒头掰成小块,先递给老人和弟妹,柳传志看着母亲啃着掺了野菜的窝头,默默把自己那份省下一半。这种在匮乏中孕育的坚韧与担当,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底色。

一、农场淬炼:在土地里埋下家国种子

1968年,24岁的柳传志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带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踏上了湖南西湖农场的土地。那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滩,住的是四面漏风的茅草棚,睡的是大通铺,每餐只有红薯饭和盐水煮白菜。清晨天不亮,他就跟着老农下田插秧,双手泡得发白肿胀,膝盖被稻叶划出道道血痕;正午烈日炙烤,他光着膀子抢收早稻,汗水浸透的衣背结出盐花;深夜巡夜时,蚊虫成团扑脸,他就把裤脚扎紧,披着军大衣在田埂上踱步,听远处蛙声起伏。

最苦的是冬日修水渠,零下几度的寒风中,他赤脚踩进结冰的泥水里,用铁锹挖开冻土块,双手冻得发紫麻木,晚上只能用雪搓手取暖。但即便在这样的日子里,柳传志也没放弃读书。一盏煤油灯、一本翻烂的《矛盾论》,他常常读到深夜,在笔记本上写下:“人在困境中更要看得远,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这代人去打拼。”农场的两年,他从一个书生变成了能扛百斤麻袋、会赶牛车的“泥腿子”,也真正读懂了中国土地的厚重与坚韧。

二、创业征程:用科技叩开强国之门

1970年,柳传志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看着实验室里先进却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他内心焦急:“科学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变成老百姓用得上的东西!”1984年,40岁的他毅然揣着20万元经费,带着11名科研人员在传达室里创办联想。创业初期,为了筹钱,他曾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电子表,在深圳倒腾过旱冰鞋,甚至被港商骗走14万元巨款。但他咬着牙挺过来,带着团队为国外品牌做代理,一点点攒技术、攒口碑。

1994年,当联想第一次跻身全球PC市场前十,柳传志在发布会上眼眶湿润:“我们用了十年,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联想。”他始终记得在农场时看到农民用算盘记账的场景,所以当联想推出第一款中文汉卡时,他特意带着团队去安徽农村演示——当老会计用鼠标轻点就能生成财务报表时,围观众人发出惊叹。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产业报国不是口号,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用上中国技术的温暖现实。

三、风雨担当:流言蜚语中的赤子之心

2018年,一场关于5G投票的谣言让6陷入舆论漩涡。深夜,柳传志在办公室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指责,手指紧紧攥着那份当年的入党志愿书——泛黄的纸页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依然清晰。他连夜起草《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在内部信中写道:“有人说我们卖国,可我们把中科院的实验室变成了全球第一的PC企业;有人说我们忘本,可我们每年为国家缴纳数百亿税收。”

那些日子里,他常常想起农场改造时,老班长教他的话:“种地要耐得住旱涝,做人要经得起毁誉。”面对质疑,他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带着团队走进高校、走进直播间,用数据讲清技术细节,用产品证明创新实力。当80岁的他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大会上,接过“改革先锋”奖章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一个农场走出来的青年,能和国家一起成长。”

四、精神传承:家风里的中国温度

在柳传志的书房里,摆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那是他在农场改造时,家人寄来的照片。照片中,妻子龚国兴抱着襁褓中的儿子,身后是漏雨的茅草屋,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微笑。这份在苦难中坚守的温情,成为他最珍视的财富。如今,儿子柳林在投资领域践行创新,女儿柳青在滴滴推动智慧出行,他常对子女说:“我们这代人吃了苦,不是为了让你们享福,是为了让你们有底气去闯更广阔的天地。”

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家人回农场扫墓,给当年手把手教他插秧的老班长上香。站在曾经流汗的田埂上,他总会对晚辈说:“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一个人要走得远,就得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从农场青年到商业领袖,柳传志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那些在泥水里摔打的日子,那些在争议中挺立的时刻,那些在实验室里熬红的眼睛,都汇聚成一句话:爱国有千万种模样,而他选择把自己活成一棵扎根大地的树,用枝干为后来者遮风挡雨,用年轮记录一个民族的奋斗史诗。

来源:吃辣椒辣头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