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日,山东菏泽,女店主称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个女生四月底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老师让学生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如今的老师们,真的也很无奈!
5月2日,山东菏泽,女店主称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个女生四月底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老师让学生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
当店主收到衣服后看到衣服上都有草,且女生们退款导致店铺被封,损失大概有8000元。
近年来,类似事件频频发生:
2023年6月,山西某高校学生统一网购20套演出服,活动结束便集体退货,商家愤怒质问:“这就是你们培养的当代大学生?”
2024年6月,黑龙江某幼儿师范类院校被曝出,学生在团体操表演后集中退回400多条裙子,学校随后对相关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同年12月,山东菏泽一商家遭遇高校学生退掉7件演出服,衣服吊牌被剪,裤腿满是污渍,明显已穿用过。
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让人钻空子、免费占便宜的手段。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商家透露,某些老师经常以“质量问题”为由,组织学生集体退货。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怎么变成了教学生耍小聪明、搞歪门邪道的人呢?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老师,一边是学校搞活动非要搞得风风火火,什么队列展示、主题表演、班级评比,样样都不能少,甚至还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可另一边呢?学校既不给经费支持,又不能让学生出钱,服装问题全靠老师自己想办法。
更荒诞的是形式主义的“创新竞赛”,某教育局年度考核指标中赫然写着:“大型活动创新性占年度考评权重15%”:
运动会方阵必须呈现“二十四节气主题舞蹈”,于是出现了学生凌晨4点开始卷头发、画油彩的奇观。
某校为迎接上级检查,要求教师将办公室的绿植,全部更换为统一规格的巴西木。
教育官僚主义的恶果也正在显现:
北京某重点小学的“航天主题运动会”耗资47万,却要求学生家长众筹;
深圳某民办学校教师因拒绝执行“每人必须购买两套演出服”的规定,竟被扣除年度绩效。
根据教育部2024年《中小学活动经费调查报告》,全国73.6%的学校在组织大型活动时存在“象征性拨款”现象,而班主任群体中82.3%曾自掏腰包填补经费缺口。
当“七天无理由退货”成为教育界的潜规则,我们该拷问的岂止是师徳?
这些真实案例正在解构教育的本质,但真正的病灶藏在制度设计的夹层里。某三线城市中学校长坦言:“教育局年度考核指标里,校园活动媒体报道占比15%”。
当上新闻联播成为办学KPI,那些穿着淘宝爆款裙子的孩子们,不过是领导述职报告里的几行数据。
这些黑色幽默背后,是一线教师在行政命令与教育良知间的撕裂。
换作你是这些老师们,你会怎么做?老师工资本就不高,掏自己腰包肯定心疼。可如果不解决,活动就办不了,最后责任还得他们来背。
无奈之下,有些老师只能动起了“歪脑筋”,想通过电商平台薅点“羊毛”应急。
值得玩味的是,被骂上热搜的班主任们,恰恰是最清醒的“共谋者”:
他们精通如何在淘宝订单备注栏写“发票分开”,深谙1688批发市场的砍价话术,甚至发明了“运动会服装租赁2.0模式”。
这些教育场域里的“生存智慧”,何尝不是对形式主义最辛辣的反讽?
其实说到底,这事的根源还是学校搞形式主义,搞什么大型活动,层层压力最终压到了老师头上。
老师没招了,只能把难题转嫁给学生;学生也没办法,最后集体退货退款,变相“白嫖”。
结果商家吃了亏,哪能善罢甘休?只能借助舆论反击,把事情曝光出来,引发关注。
于是,舆论压力从消费者追责到老师,再一路回流到学校。最后学校不得不站出来公开道歉。
当初领导拍脑袋决定的“政绩工程”,现在就像一把回旋镖,狠狠地打回了自己身上。
这场风波给所有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当我们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时,是否也该反思教育环境本身是否存在“发展偏差”?
某位家长的话值得深思:“我们不反对孩子参加活动,但为什么每次都要以透支教师尊严、损害商家利益为代价?”
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是表演秀场。当我们停止用“整齐划一”的演出服丈量教育质量,或许才能真正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价值。
正如那句老话:教育的本质,是让树木按照自己的姿态生长,而不是用模具浇铸出千篇一律的盆景。
教育的真谛不在镜头里的华服美裳,而在那些无需展示的瞬间:
当学生多年后想起校运会,嘴角扬起的是方阵训练时的某个笑话,而非老师深夜修改退货理由的荒诞。
毕竟,用谎言去对抗荒谬,最终只会生产更大的荒谬。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