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小,朱延安家境贫困。为了吃饱饭,14岁的朱延安就跟着河北艺人于长清学三弦。于长清双目失明,但三弦书却说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后来,又跟随第二任师傅任立泉学艺,开始了四海为家的说书艺术生涯。由于聪敏、好学,15岁时,朱延安得到了无棣县曲艺队队长谢宝华的赏识,被
提到三弦,国内摇滚乐迷都记得一个名场面:1994年红磡魔岩三杰演唱会,何勇的父亲何玉生三弦伴奏,将《钟鼓楼》老北京的市井尘烟一下呈现在眼前。
“一鼓一棒一三弦”,这就是鲁北三弦大鼓。其实,在咱滨州无棣,就有个出色的三弦书艺人,他叫朱延安。
跟谁都没架子,不笑不说话,正是76岁的朱延安。
数十年来,没有温暖的包厢、舒适的坐椅,朱延安行走在田野上,边走边唱。回望他的艺术生涯,不断有惊人发现:
——当初学三弦,只为了告别吃糠咽菜,吃上白面香饽饽;
——跑江湖不易,有时候出去两、三个月不能回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说书挣钱多,那时朱延安就是万元户了;
——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竟能背诵几十部40万字的大书,说唱时从不断片;
——虚岁77的他,出外演出减少了,就每天定点直播,给老少网友献艺……
能糊口:靠说书吃上了白面香饽饽,还成了万元户
一个场院、一间教室,甚至一个炕头,就是鼓书人的舞台和剧院。您瞧,一鼓一弦、一弹一唱,那就是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
朱延安家在无棣县小泊头镇东芦马村,这是个文化村。如东路梆子在村里已有200多年历史,多数老人都会唱两句。
从小,朱延安家境贫困。为了吃饱饭,14岁的朱延安就跟着河北艺人于长清学三弦。于长清双目失明,但三弦书却说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后来,又跟随第二任师傅任立泉学艺,开始了四海为家的说书艺术生涯。由于聪敏、好学,15岁时,朱延安得到了无棣县曲艺队队长谢宝华的赏识,被吸收进无棣曲艺队,也成了谢宝华的门生。
每年朱延安走到哪儿说到哪儿,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有时侯出去两三个月不能回家,直至在一个地方把一部书说完才能起身。尤其在邹平码头、魏桥等处,是他特别熟悉、热爱的演出地。在那儿,他唱出了自信,打开了市场,交了很多好朋友。
为啥选这条路?
朱延安坦诚,学说书纯粹是为了糊口。
他说:“那时候,如果不学说书只能吃糠咽菜,学说书就能吃白面香饽饽。”年轻时,朱延安随村民出义务工,民工们邀请他给说上一段书,就让他干轻省活,还让他吃馒头,别人可是吃窝窝头的!和村民们合伙赶车出门,途中他说上一段书,就不用干铡草喂马的累活了。
鲁北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表演风格质朴谐趣、火爆泼辣。演唱技法有铰子腔和鼓子腔两种,内容有文段子和武段子之分,唱表中各有侧重。这种说唱风格,跟朱延安乐天派的性格很吻合。
年轻时候,朱延安说书能挣多少?
朱延安笑笑说:“四十年前,我已经是万元户了。”万元户,在当时农村,凤毛麟角啊!
这些收入,养家糊口,养育了儿女,但朱延安本人却一生节俭。在他的屋里,没有贵重的家具、值钱的衣裳,有的就是乐器和书本。为了说书,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很少,但却赢得了妻子和孩子们的理解、支持和尊敬。
朱延安说:“节约是我的本性。我一辈子是吃百姓饭,住百姓家长大的,所以,我讲求简单地吃、简单地住。我对人生看得很淡,只有对说书是认真的。”
乐天派:“干了说书这一行,就要快乐一辈子”
朱延安个子小、圆脸庞,特别爱笑,笑起来眼睛眯着像月牙,温柔里透着一丝狡黠。这些年走江湖,烦心事、辛酸事肯定少不了,但他是个乐天派,不提沟沟坎坎,只记那些开心事。
比如,在专业路上,常常为了背完一大段书,一天不吃饭,精气神也是足足的。他只说:“这太有意思了!”
比如,路上的故事。随着生活好转,他的交通工具从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到乘坐汽车。最早,姐姐给他买了辆自行车,他个子小,腿够不着镫子,只能卸下座子硬蹬。
朱延安还记得:多年前农村公路少,遇上下雨天,他还得将自行车扛在肩上,成了“车骑人”;摩托车轮胎扎破,他和徒弟赵吉庆走了十多公里才找到了一家补胎的。但这些,都不妨碍他的心情。每到这时,坐在路边弹弦儿、扛着自行车背书、推着摩托车和徒弟说小段儿,他累而快乐着。
有一回,他在村里刚说完一部书往回走,却不料被一条冲上来的大黄狗咬了一口。他当时疼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抓了把土,按在了伤口上。然后,望着那只跑远了的狗,想起了一句台词,便用三弦大鼓的说书腔调一板一眼地道:“你,你,你岂能这般无礼?明日我再如何与你交往!”惹得围观上来的几个村民哄笑。
朱延安说:“说书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既然干了说书这一行,就要快乐一辈子。”他曾和妻子说,“等我死的时候,你一定照常打你的扑克或打你的麻将,用不着难受,因为我是在快乐中死的。”
快乐地奔忙,朱延安沉浸于三弦大鼓中。在同行中,他有个突出特点——记忆力超常,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竟然能背诵几十部平均每部都在40万字左右的大书,并在说唱时,从不断片,甚至一字不差。同时,又善于根据当下生活原创,屡创佳绩,被认定为“全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其中,朱延安自编自演的《汶川地震英雄谱》被中央电视台网站转载。
从1970年至今,连续60多年参加胡集书会,“桃李满天下”是他的骄傲
朱延安回忆,1970年,他头一次来胡集,跟着师傅背着地瓜干来赶会。从那时开始,他几乎年年不落赶书会,成为胡集观众眼里的名角和老朋友。
一个甲子的时光里,他见证了胡集书会从撂地演出到国家级非遗、从干涸湾底到漂亮舞台的转变。而胡集书会,也见证了朱延安从跑江湖到无棣县曲艺队队员、省曲协会员、中国曲协会员的专业成长。
尤其进入新世纪,非遗政策落地后,朱延安将重心转到曲艺传承上,成为家乡中小学、职专聘请的“民俗教授”。他自编的《学雷锋》、《好人好事》、《劳动模范郭明义》等三弦书,在小学生中传唱。他自创了《唱雷锋》、《汶川地震英雄谱》、《文化宗师吴式芬》、《赫明伟业照千秋》等诸多小段曲目,既得到了省市县等相关部门的认可,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2015年,朱延安和学生雷祥和被聘为无棣古城说书人,坐镇“海丰茶楼”,免费为学生们教授三弦大鼓艺术。还定期免费为小泊头镇小学和县职业中专学生授课,并参与了学校《三弦书》校本教材的编写。如今,小泊头镇中心小学已被命名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2015年7月,市关工委员会还为“朱延安关心下一代工作室”挂牌。
每年,他带着一拨拨徒弟、学生参加胡集书会。早年,他与学生雷祥和先后20余次在书会上获奖。如今,他唱的少了,专心为娃娃们伴奏,多次在擂台赛上获奖,成为胡集书会上的靓丽风景。如2015年,朱延安带来了3名学生,他骄傲地说:“我这上初二的小徒弟,语文成绩特别好,作文不失分,他说这是因为学大鼓知道怎么说话、写文章了!”其中,学生家长鲁金华在女儿学艺的影响下,先拜女儿为师,又拜朱延安为师,开始弹琴击鼓,成为一则美谈。
在沧州、盐山、庆云、阳信、惠民、滨州、潍坊等地,朱延安的学生已有几百人,不少人渐渐有了名气。比如朱俊荣,她的三弦、竹板、大鼓、说唱渐渐成熟,能单独唱曲,完全咬住弦,收放自如,又能伴奏。
朱延安,这位幽默可爱的老人,总是满满的正能量,身上看不到一丝消极、悲观,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在笑声中感知生活的味道。
来源:滨州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