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亚太地区秩序重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09:22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境界。中国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与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命运与共意识逐步落地生根。为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对外交往上提出理念倡议引领并积极推进地区治理,经济合作上强调共同发展并推

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境界。中国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与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命运与共意识逐步落地生根。为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对外交往上提出理念倡议引领并积极推进地区治理,经济合作上强调共同发展并推进地区机制建设,安全共筑上倡导和平发展道路并推动问题对话解决,文明交流上秉持互学互鉴并立体多元推进文明对话。与特朗普2.0给亚太地区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作为地区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促进亚太地区秩序更为平等包容、开放共享、和平稳定,为亚太地区秩序重塑注入稳定性与正能量。

周边外交 周边命运共同体 亲诚惠容 亚太秩序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亚太地区秩序面临重塑。作为亚洲大家庭一员,中国与周边国家自古命运与共。中国始终扎根周边、贡献周边,致力于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携手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2025年4月8日至9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对当前中国与周边命运与共关系作出精准判断。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稳定的重心、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域安全的支撑,而周边是中国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各角度提出先进理念引领并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正在从理念变成现实,不仅促进了亚洲各国福祉,也为亚太秩序重塑提供了路径方向。

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创造性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强调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2025年4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亲诚惠容理念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密切联系、相融相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亲诚惠容理念的目标和价值具有逻辑内在一致性。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实践亲诚惠容理念的落脚点,践行亲诚惠容理念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首先,“亲”体现在亲仁善邻,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色彩。“共同体”在国际关系史上并不少见,有些国家通过联合组建了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但是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首创,体现出中国人历来重感情、讲情分的特点。由此可见,“亲”是周边命运共同体与其他类型共同体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具有落实“亲”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缘上,中国与周边国家陆海交界;人缘上,边境地区人员往来频繁,全球海外华人华侨数量已突破6000万,遍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居住于中国周边国家;文缘上,与周边国家长期毗邻而居发展出了相同或类似文化,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之间。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周边国家时常常将其形象比喻为“走亲戚”“到邻居家串门”等。

其次,“诚”体现在以诚相待,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信任基础。“诚”的基本含义为诚意、诚信。诚而有信是国家间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基础。中华民族不论是在人与人交往中,还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中,都格外重视诚实与信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公开指出,“中国说的话,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兑现”,“中国历来言必信、行必果”。中国践约守诺、平等待人,同周边国家广泛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东盟、中亚、澜湄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始终坚持同地区国家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以对话协商寻求解决分歧,以实际行动维护本地区共同安全。

再次,“惠”体现在互惠互利,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惠”强调的是互惠,而不只是中国一方的发展惠及周边国家,周边国家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惠及中国,互惠体现中国对发展周边关系的一种均衡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以上,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进出口总额高于同北美洲与欧洲等地区的进出口额总和,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际远超30%。由此可见,中国通过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已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相互依赖的现实。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策逐步落地,中国的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惠及周边国家。

最后,“容”体现在开放包容,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容”强调的是包容,即发展的包容性,这既是中国倡导的地区合作乃至全球治理理念,也是对个别大国意图在本地区建立一种排他性体系的回应。中华文化历来拥有开放胸怀,历史上丝绸之路最兴盛的时候,也是中国最发达的时候,反映出古代中国有容乃大、与邻为友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开放包容,尤其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相关外交实践上。周边地区国家数量众多,这些国家在规模体量、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等方面差异巨大,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包容互鉴、求同存异,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注入动力。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与实践平台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要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自身发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安全和执法合作,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扩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员往来。近年来,中国从对外交往、经济合作、安全共筑、文明交流等层面务实推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形成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推动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对外交往上,中国提出理念倡议引领并积极推进地区治理。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周边是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外交倡议首先在周边地区落地生根,周边地区也成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先方向。截至目前,中国已同周边17个国家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除不丹外,中国已经同周边其他国家建立了形式各样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亲诚惠容的整体周边关系,而非尔虞我诈的地缘政治竞争关系,旨在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致力于以正确义利观为基础推进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合作,而非巧取豪夺的殖民主义,旨在实现中国与周边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并在中俄关系中率先付诸实践,探索大国关系和谐相处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推进地区治理提供了理念支撑。

在经济合作上,中国强调共同发展并推进地区机制建设。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地区有关国家共同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国—中亚机制,并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积极推动同周边国家的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从资金融通来看,其中一项创举是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2024年9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向35个成员批准了263个投资项目,总计约516亿美元,在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贸易畅通来看,中国与地区国家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在全球化逆风中树立了合作典范。在周边次区域,中国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通过中国—中亚机制助力中亚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积极参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促进日韩两国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为东亚地区共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从设施联通来看,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始于周边,不仅有效推动了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升级,也推动了国与国之间设施联通,如中老铁路的开通,使老挝从“陆锁国”成为“陆联国”。

在安全共筑上,中国倡导和平发展道路并推动问题对话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周边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重视与周边国家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一方面,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安全机制建设,增强战略互信,积极开展预防性外交,发挥好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海上联合军演等组织、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周边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比如,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排除外来干扰,同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创造性提出“双暂停”与“双轨并进”解决思路,推进问题政治解决与对话解决;在缅甸局势上积极促成缅甸军方与少数民族武装实现临时停火。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还与周边地区相关国家携手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重大疫情、环境污染、信息安全等挑战。

在文明交流上,中国秉持互学互鉴并立体多元推进文明对话。2019年5月,中国举办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亚洲乃至全球文明对话,形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全球文明倡议也陆续写入中国和老挝、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周边国家的联合声明以及与澜湄等周边地区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得到周边地区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为了推动文明交流,中国与越南、柬埔寨、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及东盟开展人文交流年活动。通过立体多元推进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如招收周边国家更多的优秀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加大对中国学生赴周边国家留学的支持力度、推动与周边国家旅游签证便利化、支持周边国家相关人员到中国短期培训和与中国同行开展合作研究等,有力增进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民众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对重塑亚太秩序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美国希望借助所谓“冷战胜利”在亚太地区推行单极秩序,强调“美国领导论”与“美国例外论”,在发展与地区国家关系上体现出清晰的“美国—盟友—伙伴—对手—敌人”等级制,并通过发展与盟友和伙伴的关系打击对手与敌人。近年来,美国在各领域推进一系列打压、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政策,进而对国际安全环境特别是亚太地区秩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与美国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作为地区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基于地区各国共同利益与大国责任担当,为亚太地区秩序重塑提供了路径方向。

其一,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将推动亚太秩序更为平等包容。自2012年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通过战略重心东移、强化同盟体系及加剧大国竞争,迫使亚太国家面临选边压力。特朗普政府转向“印太战略”,升级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并扩大对台军售,中美关系进入单边敌意加剧、对抗激化、风险跃升阶段。拜登政府延续竞争基调,通过“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日韩三边合作、芯片禁令及南海军事行动等进一步遏制中国,同时拉拢东盟相关国家以及日韩等盟友以巩固影响力。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更是赤裸裸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主张对华战略竞争框架要延续打压和遏制的基本政策方向,激进化趋势更加明显,加剧了亚太地缘竞争。与之不同,中国推动构建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强调平等包容。中国在对外交往上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在推动多极化上倡导平等有序,在经济合作上推动平等参与,在安全共筑上主张平等协商,在文明交流上注重平等对话。通过检索习近平总书记相关外事活动,截至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平等相待”超过300次。中小国家元首讨论中国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真正平等对待我们”。截至2024年底,“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签署国覆盖80%以上的中国建交国,其中包括周边25个国家,不仅基本涵盖了周边所有类型国家,而且涵盖了与中国双边关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周边国家。作为亚太地区大国,中国追求平等包容,有助于亚太秩序向平等包容演变。

其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将推动亚太秩序更为开放共享。美国口上高喊“开放”“繁荣”,实际上通过打造各种小圈子,制造地区分裂并妄图分而治之。不仅是美国双边同盟体系,近年来其所倾力打造的美日韩和美日菲等三边合作机制、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及“印太经济框架”等,无一不是封闭和针对特定国家的,严重制约了亚太区域合作。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接近世界四分之一,但是三国贸易依存度还不到20%,远低于欧盟的65.7%和北美自贸区的40.2%,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谈判长期未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阻挠。相较之下,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真正秉持开放共享原则。中国强调要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所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参与推动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等均对其他国家真正开放,不断有新成员加入。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35次提到“开放”,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分7批次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中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达到22个,涉及29个国家与地区,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从占中国贸易总额比重的17%提升至35%以上。“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意在通过“五通”实现与合作对象国的开放共享。近年来,中国主动帮助周边国家成功实现共享发展的案例有很多。如2023年10月,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不仅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而且在建造过程中累计为当地带来5.1万人次就业,培训印尼员工4.5万人次。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周边地区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其三,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将推动亚太秩序更为和平稳定。历史上大国崛起以及地区秩序重塑基本都是通过战争方式实现的,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前的三十年战争预计死亡人数超过450万,维也纳体系形成前的拿破仑战争预计死亡人数超过650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前所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超过2150万,雅尔塔体系形成前所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超过7000万。美苏冷战期间也爆发了30多场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先后发起或参与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不同于美国追求实力至上,中国致力于政治协商与对话解决;不同于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中国致力于实现合作安全;不同于美国追求你输我赢,中国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原则,致力于实现安全共同体。比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持通过谈判与对话解决争议和管控分歧,通过推进“南海行为准则”塑造地区秩序以实现各国共同安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反恐问题上,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坚持遵守国际法原则,而美国动辄撇开国际法,直接在对方国家开展斩首行动等;网络数据安全上,中国倡导“网络主权”,主张通过协商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美国通过网络攻击、搭建全流量监听站等企图实现网络空间霸权。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全球军事大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促进亚太秩序和平稳定。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同周边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要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从世界变局来看,美国试图通过将中国孤立以及“脱钩断链”等方式塑造与主导亚太秩序,但美国秩序理念与实践带来的是地区竞争与对立甚至地区冲突,特朗普2.0更是给亚太地区秩序带来各种不确定性,而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将为亚太地区秩序重塑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在中国周边地区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作为“全球南方”重要一员,通过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积极重塑亚太秩序将大有可为。

《当代世界》(2025年 第4期)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