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座山水洲城交融的长沙,我们以“观澜”为名,汇聚来自28所高校的青年创作者,共同开启一场关于视野、思考与表达的影像盛宴。
在这座山水洲城交融的长沙,我们以“观澜”为名,汇聚来自28所高校的青年创作者,共同开启一场关于视野、思考与表达的影像盛宴。
“观澜”二字,取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寓意以镜头为眼,洞察生活的波澜壮阔与细微涟漪,既是个人情感的投射,亦是时代风貌的切片。青年创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城市的脉动、自然的馈赠、人文的温度,或澎湃,或静谧,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探寻艺术的无限可能。
此次在地影像艺术节院校展我们期待通过多元的影像语言,看见青年一代对世界的观察、对美的执着追求。愿这些作品如湘江之水,奔涌出创新的浪潮,也如岳麓红叶,沉淀出深邃的思考。
- 参展院校名单 -
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新媒体中心、鲁迅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土耳其萨班哲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影像艺术系、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河北东方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贵州师范大学、中艺网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沈阳城市学院、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摄影专业、厦门工学院
中艺网校
- 展览前言 -
中艺文旅品牌源自 1999 年创立的中艺影像,深耕影像文化领域已达 26 年。旗下中艺网校作为摄影在线教育的重要阵地,已助力数百万中国影友完成从入门到进阶的学习成长,成
为摄影爱好者信赖的线上学习平台。
除了成熟的在线教育板块,中艺文旅还构建起覆盖影像全生态的服务体系:线下面授培训提供名师工作坊;环球游学带领学员在世界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博览会参观,把课堂带到艺术文博的现场;展览出版业务则为优秀作品搭建展示与传播的平台。 中艺文旅始终以影像文化教育与艺术游学为核心业务,秉持 “用爱去经营,用心去传播” 的理念,深度挖掘影像与文旅的融合价值。未来,中艺文旅将持续创新,致力于成为影像文旅产业链的引领者与优质服务的标杆品牌。——策展人杨书娟
- 参展艺术家 -
安铂石《天际落鸿》
- 参展艺术家 -
姜效敏
- 参展艺术家 -刘岱
- 参展艺术家 -
张雅茹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 展览前言 -
上海美术学院摄影艺术工作室于2005年成立,主要承担上海大学及上海美术学院本科开设跨院、跨系选修课程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在十多年教学与科研创作中,以海派文化为背景,依托美术学院艺术积淀深厚的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2016年创建了导师制教学与研究平台,使教学、实践、科研三方面共同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教学上重视摄影技能和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掌握技能素养的同时,逐步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注重对新事物、新影像、新媒介、新观念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语言探索与实践能力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推进的思辩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研究和影像艺术实践中得到平衡发展。强调影像与绘画、设计、新媒体、文化之间有效结合,形成交叉学科意义的创作形态。将传统影像与当代艺术观念相融合,逐步建立个人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形成个人审美观、创作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具有海派人文素养、实验精神的应用创新型艺术人才。
——策展人敖国兴
- 参展艺术家 -林世豪
《Lester School》
- 参展艺术家 -吴观文
《人类建筑》
- 参展艺术家 -张续宝
《界域》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 展览前言 -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最佳魅力海滨城市、著名侨乡一泉州市,是一座充满文化艺术氛围的花园式高等学府。
学校建设有台商、惠安两个校区,占地近千亩,在校生已超过两万人。学校设有摄影与电影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科技与工程学院、商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8个二级学院。学校遵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校训精神,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2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赞誉。学校有5个项目评为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是福建省“双高计划“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摄影名校’“全国摄影业百强企业”“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中国十佳特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襄教育人”牌匾金质奖章。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上海交通大学软科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高职高专院校排名,学校在入选条件的267所民办高职院校中位列第19位。《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做过报道。
——策展人崔波
- 参展艺术家 -李嘉铭
《E118°04'04〃、N24°26'46〃》
- 参展艺术家 -苏鑫豪
- 参展艺术家 -崔贤文
《自我——是我非我》
- 参展艺术家 -柯伟文
《呼吸屏障》
- 参展艺术家 -林巧忆
《甜蜜禁区》
- 参展艺术家 -林游乐
《林深一点红》
- 参展艺术家 -林友铭
《光》
- 参展艺术家 -刘思源
《不可见之墙》
- 参展艺术家 -罗锦杰
《轨上银龙,天际飞鹰》
- 参展艺术家 -吕睿宁
《元妙琼宇》
- 参展艺术家 -施泓全
《夜的抒情诗》
- 参展艺术家 -肖铭禹
《灼灼韶华》
- 参展艺术家 -谢轩昊
《破与立》
- 参展艺术家 -徐靖豪
《行走》
- 参展艺术家 -徐凌禹
《”多彩“海滩》
- 参展艺术家 -姚博文
《火树银花》
- 参展艺术家 -詹婧婧
《不见椿》
沈阳城市学院
- 展览前言 -
沈阳城市学院摄影专业是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设有图片摄影、影视摄影两个专业方向。专业面向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电影电视传媒机构、网络及全媒体、商业摄影、报道摄影等多种职业领域,培养系统掌握摄影艺术理论、具备扎实摄影造型功底和影像后期编辑制作技能、熟练掌握影像艺术创作手段、具有影像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沈阳城市学院摄影专业依托校内省级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大型摄影棚,绿岛电视台、绿岛影业、绿岛传媒中心等多个校内影视制播平台,影像创作、剪辑调色、图片库运营等多个项目教学工作室,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图书945册,电影机20余台,剪辑调色工作室IMAC20台,影像运营实验室戴尔工作站24台,涵盖影像创作、拍摄、后期剪辑调色、特效制作的全流程。拥有《中国摄影艺术年鉴》编辑部平台,联合辽宁广播电视台、中影集团、梨视频、时尚经典摄影集团、汪叔叔儿童摄影集团等多家传媒机构和摄影公司,为摄影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策展人刘一麟
- 参展艺术家 -
蒋立政《城市新风景》
- 参展艺术家 -李昊明
《幻想乐园》
- 参展艺术家 -
刘正慧
《气泡幻影》
- 参展艺术家 -张超楠
《我为祖国献石油》
- 参展艺术家 -
张藐文
《二胎家庭》
湖北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展览前言 -
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面向全国,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图像生产和创作第一线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娴熟的拍摄技法,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摄影创意能力,以及数字图像编辑能力,服务于商业摄影公司、广告设计行业、杂志报纸等媒体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旨在与图像塑造技法结合、项目拍摄引导、学做合一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图像创意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突出了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创意性和开放性。
——策展人王泽瑛
- 参展艺术家 -曾湖丹
《江城记忆录》
- 参展艺术家 -窦松豪
《界限之间》
- 参展艺术家 - 樊愉梦
《江水之下》
- 参展艺术家 -方碧瑶
《傩》
- 参展艺术家 -林东游
《MBTI四色人格》
- 参展艺术家 -朱益婷
《涅槃》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
- 展览前言 -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始于1959年,现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是国家双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重要支撑性本科专业。 摄影专业以培养扎实掌握摄影技艺、具备一定视觉文化观念,能够从事新闻纪实摄影、商业广告摄影以及摄影艺术创作、摄影作品评论或策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影像美学体系为支撑,发挥理论的指导性优势,以“摄影-影像”为专业建设理念,充分发挥“融合与互动”这一专业特质,尝试在不同媒介和不同学科间进行理论及实践上的融汇;充分开掘以新技术为支持、以新观念为指导的教学手段,探索新技术、新媒介语境下的影像表达。在模拟与数字、纪实与虚拟等角度进行全方位融合。 摄影专业的教学以图片影像的拍摄、制作为主,同时呼应当代视觉艺术与视觉文化的新发展、新趋势,鼓励和训练学生以更宽广的社会、文化、媒介观念,尝试多风格、多类型的当代影像艺术创作。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扎实掌握摄影技术与艺术基础,又具备一定视觉文化观念的,合乎时代需求的影像艺术人才。
——策展人徐竟涵
- 参展艺术家 -高炜
《曷至哉》
- 参展艺术家 -刘同薪
《鸟撞考》
- 参展艺术家 -史涛
- 参展艺术家 -孙楚楚
《Born to be burning》
厦门工学院
- 参展艺术家 -李冠豫
《豫南乡土文化的纪实性摄影创作》
- 参展艺术家 -吴津楠
《乡土文化纪实摄影实践与探索》
来源:象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