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贲门小弯侧胃壁可探及一低回声团,大小约21mm×19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
病例1-病史摘要
男性,28岁,无明显不适;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
·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
超声图像
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显示:
贲门小弯侧胃壁可探及一低回声团,大小约21mm×19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
超声提示:
贲门小弯侧低回声(考虑平滑肌瘤,建议胃镜检查)
胃镜结果
出院记录
病理:
免疫组化:CD117(+)、CD34(+)、SMA(+)、D0G-1(+),ki67(1%+)。
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平滑肌瘤。
病例2-病史摘要
男性,51岁,无明显不适,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
·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
超声图像
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显示:
胃底部临近贲门处黏膜下探及低回声,大小约27mm×8m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欠均匀。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经左侧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vue2.0ml。
胃壁开始增强时间17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17秒,边界欠清晰,早期呈不均匀高增强,后期与胃壁同步消退为不均匀低增强。
超声提示:
胃底低回声(考虑粘膜下平滑肌瘤可能,建议超声胃镜检查)
病理:
胃平滑肌瘤。
病例3-病史摘要
女性、80岁,无明显不适来我院做体检。
·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
超声图像
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显示
:
胃底可见一实性低回声隆起,大小约21mm×15mm×26mm,边界清,形态呈椭圆形,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低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
胃底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胃平滑肌瘤可能,建议结合胃镜检查)
病理:
符合平滑肌瘤。
胃肠道平滑肌瘤
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良性肿瘤
概 述
胃肠道平滑肌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良性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 0.5%~3%。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黏膜肌层或胃肠道任何部位的血管平滑肌。90%为单发,偶见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食管中下段及胃上部多见。
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边界清楚,无包膜。镜下示成熟的梭形平滑肌细胞纵横交错,排列呈束状或编织状,与正常的肌层相比,排列杂乱。
免疫组化:SMA、Desmin、Caldesmon、Calponin 等肌源性标志(+),CD117、CD34、DOG-1、S-100等(-)。
病 因
胃肠道平滑肌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或慢性炎症有关。部分研究表明,胃平滑肌瘤的发生可能与胃壁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
临床表现
平滑肌瘤生长于贲门部时,瘤体较小就可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及腹部隐痛不适等消化道症状;而生长于胃底、胃体部时,多为查体时发现。
检查方法
01
影像学检查
CT/MRI平扫或增强、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能检出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并能对平滑肌瘤予以分型。
02
内镜检查
(1) 消化道内镜:能够发现绝大多数黏膜下病变,但较难确诊。
(2) 超声内镜(EUS):是诊断平滑肌瘤的首选检查。能明确是否为黏膜下病变,还能对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层次起源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作出正确诊断。
03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的金标准。
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表现
1.平滑肌瘤多起源于固有肌层,也可起源于黏膜肌层,偶可起源于黏膜下层、浆膜层,与起源层次组织相连续,呈“手拉手”关系。
2.瘤体大小不等,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多回声极低、均质,可伴玻璃样变,少见钙化;边界清晰,无真正被膜,较大者黏膜及浆膜被牵拉覆盖在结节表面形成假包膜,表面光滑,可伴溃疡,多数无蒂。
3.瘤体存在沿胃壁长轴方向生长趋势,长径平行于胃壁、短径垂直于胃壁生长,长径与短径比值较大。
4.生长方式分为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和腔内外型(哑铃型)4种,其中以腔内型最常见。
5.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稀少或不显示(因瘤体内细胞稀疏,血供较少,且血管延伸到瘤体中心,血流会减少)。
鉴别诊断
胃平滑肌瘤需与其他胃部病变进行鉴别:
预 后
胃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良好,但需警惕恶变风险。
治疗策略
对于无症状的小型肿瘤,可选择密切观察;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肿瘤,建议手术切除。
审核医生:范丽
参考文献:
[1]周艳芳,耿芳径,韩彦文,等。实用胃肠超声诊断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胃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周艳芳主任谈胃肠超声检查中那些纠结的问题系列之七,原创 超声科团队 鲁博中超声 2023.11.9
[3]马力娟.1例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患者临床治疗个案分析[J/OL].中国典型病例大全,1-4[2025-03-25].
[4]孙瑞.手术治疗胃平滑肌肿瘤30例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0-131.
来源:高尚医学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