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卫士穿出军阀风?这家公司把保安队玩成了‘私人武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7:56 2

摘要:一家服装企业的保安团队,因为酷似军阀制服的着装被送上热搜。当员工对着保安领班喊出“师座”时,荒诞感背后藏着更值得警惕的信号——某些企业的内部管理,正在滑向封建式的权力游戏。

一家服装企业的保安团队,因为酷似军阀制服的着装被送上热搜。当员工对着保安领班喊出“师座”时,荒诞感背后藏着更值得警惕的信号——某些企业的内部管理,正在滑向封建式的权力游戏。

这年头连保安队都能玩出花样。海澜之家旗下“海澜卫士”的深蓝制服、金属纽扣、大檐帽,配上员工调侃的“师座”称呼,活脱脱从民国剧片场穿越来的。网友戏称“就差配个绶带和指挥刀”,但笑过之后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服装从来不只是遮体避寒的工具。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制服设计直接影响群体认同感和权力感知。德国科隆大学的实验显示,穿类似军警制服的人,会在30秒内不自觉地抬高下巴角度——这种细微的身体语言变化,暴露的是制服赋予的隐性权威暗示。海澜卫士的着装规范,显然深谙此道。

把视线拉回中国企业史。2016年某地产集团要求员工跪拜领导的视频还历历在目,如今又出现用服装构建内部等级的现象。清华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王青曾指出:“当企业开始刻意强调视觉化的等级符号,往往意味着管理能力的退化。”毕竟现代企业管理靠的是制度而非服饰威仪,需要KPI考核而非“师座”威权。

不妨看看国际标杆企业怎么做。谷歌保安穿POLO衫配工牌,亚马逊安保人员着荧光背心,这些设计都在传递“服务者”而非“统治者”定位。日本7-11的《员工着装手册》甚至明确规定:“制服不得含有任何可能引发权力联想的元素”。对比之下,某些企业把内部安保团队打造成“亲兵卫队”的审美趣味,着实耐人寻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企业文化的话语体系。当员工自然地说出“师座”“团座”时,说明这套话语已经完成内部渗透。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强调:“群体称呼是权力结构的镜像。”试想如果保安队长被称为“安全服务专员”,整个团队的职能认知会不会更贴近现代企业定位?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20年代天津棉纺厂的“护厂队”穿着仿军装制服,1990年代南方作坊的“稽查科”佩戴红袖章,今天不过是换成了更精致的戏服。法国思想家福柯说“权力喜欢藏在细节里”,当企业在非必要岗位过度设计制服威仪时,或许该警惕这是否在掩盖管理上的懒惰与粗暴。

说到底,我们嘲笑的从来不是那几件衣服。当一家上市公司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打造“仪式感安保”时,投资者该问的是:这些预算为什么不用在门店体验优化?员工培训?或者干脆给保安团队加薪?服装可以复古,企业管理要是开倒车,那可真是要了命了。

来源:新的爆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