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了解肝吸虫病吗?这是一种在暗中威胁人们健康的寄生虫病,如同隐匿的“健康杀手”,悄然无息地隐藏在日常饮食中,稍有不慎,就会乘虚而入。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肝吸虫病,学习如何有效预防。
你了解肝吸虫病吗?这是一种在暗中威胁人们健康的寄生虫病,如同隐匿的“健康杀手”,悄然无息地隐藏在日常饮食中,稍有不慎,就会乘虚而入。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肝吸虫病,学习如何有效预防。
一、认识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学名华支睾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主要通过进食未煮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对肝脏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肝吸虫病在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较为高发,这和当地丰富的淡水鱼资源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种寄生虫体形微小,成虫长度通常在10~25毫米,身体扁平,宛如一片透明的柳叶,肉眼很难察觉。
二、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当人们食用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生或半生淡水鱼、虾时,囊蚴便会进入人体。在十二指肠内,囊蚴破囊而出,幼虫穿过肠壁,经门静脉或穿过肠壁进入肝脏,最终定居在肝内胆管,发育为成虫。
除了直接食用感染的鱼虾,厨具和食物的交叉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如果切过生鱼虾的刀具、案板没有清洗干净,又用来处理其他直接入口的食物,囊蚴就可能污染食物,导致感染。比如,切完生鱼片后,未清洗案板直接切水果,水果就可能被囊蚴污染,食用后就有感染风险。此外,饮用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能感染肝吸虫病。
三、肝吸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寄生的虫数及患者的机体状态有关,潜伏期1~2个月。肝吸虫病初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仅感觉轻微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类似普通肠胃不适,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危害逐渐显现。成虫在胆管内寄生,会刺激胆管壁,引发炎症,导致胆管炎、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长期感染肝吸虫还会导致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胆汁排泄,进而引发肝硬化。更为严重的是,肝吸虫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胆管癌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了消化道症状,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肝硬化,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致侏儒症,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
四、预防肝吸虫病的方法
(一)饮食方面
1.拒绝生食或半生食:这是预防肝吸虫病的关键。无论是生鱼片、鱼生粥,还是醉虾、醉蟹等,只要是未完全煮熟的淡水鱼虾,都可能含有肝吸虫囊蚴,千万不要食用。在烹饪淡水鱼虾时,一定要确保熟透,一般建议在100℃高温下煮1~2分钟,虾肉煮3~5分钟,这样才能彻底杀死囊蚴。
2.选择正规食材:购买淡水鱼虾时,要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确保食材来源安全可靠。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鱼虾,因为野生鱼虾在自然环境中更容易感染肝吸虫。
(二)厨房卫生
1.生熟分开:切生鱼虾的刀具、案板和盛放容器,要与处理熟食的严格分开。最好准备不同颜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刀具和案板,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可用开水烫煮或用消毒剂浸泡。
2.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厨房,擦拭灶台、水槽、橱柜等,清除食物残渣和水渍,不给寄生虫和细菌提供滋生的环境。垃圾桶要及时清理,避免垃圾堆积。
(三)个人卫生
1.勤洗手:在处理食物前后,尤其是处理生鱼虾后,要彻底洗手,避免手上沾染的囊蚴进口腔。
2.不喝生水:只饮用经过处理的开水或合格的瓶装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池塘水、河水等,防止水中的囊蚴进入体内。
(四)定期体检
对于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惯的人群,以及生活在肝吸虫病流行区的居民,建议定期体检,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肝吸虫卵,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肝吸虫病虽然可怕,但只要了解肝吸虫病的知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预防。让我们从日常饮食的点滴做起,健康饮食,严守每一道防线,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肝脏健康,远离肝吸虫病的威胁。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