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资源。当前,高校应善用红色资源讲深历史大课、讲透理论大课、讲活情怀大课、讲好实践大课,推动红色精神入脑入心见行动。
推动红色文化走进课堂,畅通思政教学“主渠道”。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路径。一是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建立“理论授课”、“经典研读”、“红色体验”等课程模块;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鲜活”教材,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打造“红色金课”;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红色育人“大思政课”体系。如,江西将红色文化课程纳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二是创新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设计,把课堂理论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探索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数字化教学,打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红色课堂。三是要选优建强红色教育师资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教学比赛和教学案例评选,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助力红色资源的有效转化。实行“双师同堂”,邀请红色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革命纪念场馆负责人、革命烈士后代等担任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充实铸魂育人的红色力量。
拓展红色文化育人场域,搭建思政铸魂“大平台”。拓展红色文化育人场域,推动红色资源及场馆转化为思政育人大课堂。一是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通过校史馆、文化长廊、标志性建筑等将红色文化有机嵌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打造成红色文化立德铸魂的重要场域。不断优化校内红色文化育人的空间和环境,使学生达到“触景生情、化情为意、以意促行”“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让思政教育既有“共鸣”又能“共情”。二是发挥场馆优势拓展育人空间。构建高校、场馆、地方“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校协同、校馆协同、校地协同的红色教育大平台。在具象化的历史场域浸润与沉浸式的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湖南实施红色资源实践育人大思政课项目“芳草计划”,推动更多红色资源及场馆转化为思政育人大课堂。同时,加强红色场馆数智化建设,推进红色文化与科技融合,打破场馆时空局限,“活化”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纪念馆、党史馆、档案馆等场馆内红色资源在云端可视化呈现,通过实景模拟、文物展示、征程体验、红色微课、互动分享和“云参观”“云重走”等体验活动,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筑牢思政实践“活阵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诚然,红色研学能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形态,理应将其打造为行走的思政金课。一是建设红色育人实践基地。高校要依托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红色资源打造一批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基地常态化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二是开发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深挖红色“富矿”,结合学校实际设计研学精品线路,以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打造“红色资源+大思政课”模式,促进研学基地集群建课、串珠成链,形成红色育人整体效应。目前,江西、贵州、湖南等地先后发布全省红色研学线路,各高校应积极融入、精心组织,通过实情实景、真研真学,将一处处红色地标变成一堂堂“行走的红色课堂”。三是完善红色资源实践育人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红色资源实践育人管理机制、课程开发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红色育人走深走实并形成长效机制。
构建红色文化网络矩阵,打造思政引领“云课堂”。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云”课堂内涵,点亮“指尖上”的思政课。一是推进红色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让数字化红色文化精准融入高校思政主课堂。充分运用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系列沉浸式红色文化课程,拓展网络“云课堂”。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推出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红色“云微课”。探索“红色宣讲+线上游学+云端授课”的教学新模式,构建“网际思政”“云端思政”“仿真思政”等红色教学新样态。二是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对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文献等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以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课件等为主要形态的资源数据库。通过立体化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立交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汇聚展示和共建共享。三是推进红色文化网络传播高地建设。依托网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通过数字赋能为学生提供虚实结合、沉浸体验的红色育人空间。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云展览、云直播,培育一批红色育人网络思政名师,在微信、QQ、抖音等平台开设“红色理论”“红色经典”宣讲栏目,创作红色网络作品,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通过畅通思政教学“主渠道”、搭建思政铸魂“大平台”、筑牢思政实践“活阵地”、打造思政引领“云课堂”,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促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作者:王志堂,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博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曾旎,湖南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3A44)、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4YBX002)、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3A0582)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