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中国文化何以“出海”又“出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23:01 2

摘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石,中国文化一直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坚实底气,但中国文化的深邃广博也成为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道“高门槛”。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石,中国文化一直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坚实底气,但中国文化的深邃广博也成为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道“高门槛”。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新媒体的阔步发展,中国文化迈过了这道“高门槛”,实现了海外圈粉的大突破,在海外众多国家收获了大量好评,也吸引了更多海外友人学习中国文化、走入中国大地。中国文化的“出海”与“出彩”反映出三条逻辑理路。

五千年文明长河淬炼出的东方智慧与博大气度是中国文化“出海”又“出彩”的立身之本。中国文化的东方智慧与博大气度,既根植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也体现在对现代世界的深刻回应中。这种智慧与气度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为当前文化“出海”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与路径。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而繁茂生长的核心在于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要义,始终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对话、互鉴包容。《礼记》有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古代儒家交往处事的重要原则之一,对于与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交往具有深远的辩证智慧。中华文明在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接受差异、美美与共的重要意义,这就使得传统儒家文化始终崇尚以和为贵,这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平等包容的总基调。东方智慧更为世界带来了超越“零和博弈”的思考方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不是只有争夺发展权的竞争关系,更应珍惜文化交流中的情感共鸣与文明共情,这是中国文化“出海”又“出彩”的底层逻辑。文明的真谛不在于征服与独白,而在于共情与对话。中国文化“和合共生”的价值底色正是成就这场文化交流的智慧桥梁,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了超越冲突、实现共生的东方方案。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日渐提升重塑文明对话的国际权重。“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硬实力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为国家硬实力的助力。近年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之一,彰显了人类先进生产力的水平与高度,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产生极强的渗透力与吸引力。其次,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新兴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开启了升维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崛起,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势头良好,这些都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产业基础,为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积累了前期势能。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一批批现象级爆款涌现,《三体》用科幻重写未来话语,李子柒短视频重构田园诗学,故宫文创让文物“开口说话”。同时,各项文化强国建设工程落地、国际传播体系进步显著,国际传播格局逐步重构,有效推动汉服、网文、国漫形成文化新浪潮。

大数据算法赋能中国文化裂变传播,Z世代的创意表达打破西方叙事垄断。中国的新媒体渠道与高效算法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极为必要的技术支持。TikTok、小红书等数字平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传统规律,每一位普通民众都可以在自媒体时代成为发声人,让中国文化突破了西方的“他者叙事”走向中国表达的“自我视阈”,实现了自媒体时代的“话语权释放”。其中,Z世代是这场中国文化“出海”传播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传播力根植于其数字生存方式与多元价值观。中国的Z世代以自信昂扬、开放包容的新姿态展现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从《流浪地球》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原创游戏《原神》到《黑神话·悟空》,中国Z世代们将中国文化融入生活娱乐的各个场景中,让海外友人以润物无声的文化体验了解中国文化,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海外“破圈”。未来,随着量子计算、生成式AI等技术的深化应用,Z世代或将重塑跨文明对话的底层逻辑,使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国答案”。

中国文化强势出圈是中国近年来重视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实一步。但这绝不是中国文化前进的终点。在人类文明面临重大转折的今天,中国文化正在显现独特的建构性价值。这份未来价值不在于输出固定范式,而在于为人类日后可能面临的难题提供动态演进的文明方案。中国文化将突破偏见与差异的藩篱,汇聚在人类文明的浪潮之中,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奔涌向前,激荡出超越时空、地域的精神回响。(作者:张雨桐,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人民论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