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在众多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Tuberculosis)因其历史久远、传播广泛而备受关注。大多数人熟知的是肺结核,但结核分枝杆菌的“攻击范围”远不止肺部。当它侵袭淋巴系统时,便会引发一种特殊疾病——淋巴结核。作为感染内科医生,我常遇到患者因颈部肿块就诊,最
引言:在众多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Tuberculosis)因其历史久远、传播广泛而备受关注。大多数人熟知的是肺结核,但结核分枝杆菌的“攻击范围”远不止肺部。当它侵袭淋巴系统时,便会引发一种特殊疾病——淋巴结核。作为感染内科医生,我常遇到患者因颈部肿块就诊,最终确诊为淋巴结核。本文将解析这一疾病的病因、症状、诊疗及预防策略,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这一“潜伏的敌人”。
一、什么是淋巴结核?
淋巴结核,又称“瘰疬”,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淋巴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可单独发生,也可能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
好发部位:颈部淋巴结最常见(约占80%),其次为腋窝、腹股沟及纵隔淋巴结。
高危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营养不良人群、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
二、感染途径与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入侵淋巴系统:
1. 直接扩散:肺部结核病灶中的细菌可经淋巴管扩散至邻近淋巴结。
2. 血行播散:结核菌通过血液流动到达全身淋巴结。
3. 原发感染:少数情况下,细菌通过口腔、扁桃体等部位直接侵入颈部淋巴结。
当细菌进入淋巴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围剿”,形成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肉芽肿。若免疫力不足,细菌会持续增殖,导致淋巴结结构破坏,甚至形成脓肿或窦道。
三、症状:从无痛肿块到全身信号
淋巴结核的病程隐匿,早期易被忽视,典型表现包括:
局部症状: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初期淋巴结质地较硬、可移动,逐渐增大并融合成团块。
皮肤改变:后期淋巴结坏死液化,皮肤发红、破溃,形成慢性窦道并流出干酪样脓液。
全身症状:
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若合并其他部位结核(如肺、骨),可能出现咳嗽、胸痛、骨关节肿胀等症状。
注意:颈部无痛肿块易被误认为“上火”或普通炎症,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
四、诊断:层层筛查,精准锁定
1. 初步筛查:
结核菌素试验(PPD)、γ-干扰素释放试验(如T-SPOT.TB)可提示结核感染。
超声或CT:评估淋巴结大小、结构及是否液化。
2. 确诊依据:
病理活检:穿刺或切除淋巴结进行抗酸染色、结核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发现典型干酪样坏死或结核菌可确诊。
分子检测:Xpert MTB/RIF等核酸检测技术可快速识别结核菌及耐药基因。
3. 鉴别诊断:需与淋巴瘤、转移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疾病区分。
五、治疗:药物为主,手术为辅
淋巴结核属于可治愈性疾病,但需遵循“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抗结核原则。
1. 药物治疗:
一线方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联合治疗,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7个月。
注意事项:肝功能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如尿酸升高、周围神经炎)。
2. 手术治疗
适应症:淋巴结化脓、窦道经久不愈、压迫重要器官。
方式:切开引流、病灶清除术,术后仍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3. 辅助治疗: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如胸腺肽)、局部换药等。
六、预防:切断传播链,筑牢免疫屏障
1. 控制传染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需规范治疗,佩戴口罩并避免近距离接触他人。
2. 阻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随地吐痰。
3.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卡介苗(BCG):虽不能完全预防结核病,但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
4. 高危人群筛查:密切接触者、HIV感染者应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
七、常见误区答疑
误区1:“淋巴结核会传染吗?”
答:单纯淋巴结核若无开放性病灶,传染性极低;若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则需隔离治疗。
误区2:“淋巴结缩小就可以停药?”
答:症状缓解不代表细菌完全清除,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和耐药,必须完成全程治疗。
误区3:“中药可以替代抗结核药?”
答:中药可作为辅助手段缓解症状,但绝不能替代规范的抗结核化疗。
结语
淋巴结核虽不如肺结核凶险,但其病程迁延、易复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通过科学认知、及时诊疗和规范管理,这一疾病完全可以被战胜。如果您或家人发现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请务必尽早就医,切勿因“不痛不痒”而掉以轻心。对抗结核,我们始终需要警惕性与耐心并存。
一审:颜志远
二审:谢林格
三审:孙娟
来源:株洲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