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把儿子养成啃老族,直到我狠心摆烂,他才出门找工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0:12 2

摘要:“年轻人哪有不吃苦的啊,我们这代人不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儿子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回家了,说职场压力太大要缓缓。

我信了“无条件接纳”那套理论。

结果两年了,孩子还在原地打转。

如今24岁的他:无工作、无目标、无社交。

家里天天上演这样的戏码:

早上我买菜回来,他还在蒙头大睡;

中午叫他吃饭,他顶着鸡窝头边扒饭边刷短视频;

晚上我睡下了,他屋里还传来激烈的游戏声。

最让我心寒的是,我说不工作就没钱花。

他理直气壮地回呛:

“你是我妈,养我不是应该的?”

看着他这样,我心里又气又悔。


我累死累活地付出,怎么就养出这么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01我用“爱”养废了儿子

儿子五岁那年,他爸酗酒呕吐导致窒息,就这么走了。

我一个人打两份工把他拉扯大。

儿子倒也争气,从重点小学一路考进211大学。

毕业后,又通过校招进了一家不错的国企。

可刚工作不到半年,他就开始频繁打电话诉苦:

“部门主管任人唯亲,最累的活都推给我做。”

“那些老油条出了事就往我身上推,领导明明知道却装看不见。”

每次我都用过来人的口吻劝他:

“年轻人哪有不吃苦的啊,我们这代人不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2023年3月的一个晚上,他又喝醉了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哭腔:

“妈,我每天上班跟上坟一样难受,真的干不下去了......”

我不耐烦地打断他:

“现在哪份工作不辛苦?我养你的时候条件还赶不上现在呢!”

话没说完,电话就挂了。

等我再打过去,发现微信已经被拉黑了。

两周后,儿子突然拖着行李箱回来了。

说是公司给放了年假。

可我总觉得不对劲——哪有年假一放就是两个月的?

后来我实在不放心,偷偷向他原单位打听,这才知道他早就辞职了。

更让我崩溃的是,辞职在家的儿子,彻底变了一个人。

每天睡到下午才起,吃了外卖就开始刷短视频、打游戏。

凌晨三四点,还能听见他在房间里对着耳机破口大骂。

看他丝毫没有找工作的意思,我试探着问:

“儿子,妈不是催你,就是问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投简历?”

话音刚落,他突然暴起,抓起水杯狠狠砸在地上:

“烦不烦?你以为现在工作那么好找?要不你自己去找个试试!”

我愣在原地,看着满地玻璃碎片,不敢相信这还是我那个从小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吗?

后来偶然看到一篇育儿文章,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病急乱投医的我,居然把这当成了救命稻草。

现在回想起来,真想给当时的自己两个耳光。

两年过去了,儿子不但没有任何改变,脾气反而越来越暴躁。

稍微提一句找工作的事,他就摔门而出,好几天不跟我说话。

上次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刚进诊室他就威胁我:

“敢乱说话试试?我马上就走!”

气得我在走廊长椅上直抹眼泪。

我这到底养的是儿子,还是祖宗?

我不明白我们这代人再苦再累都咬牙坚持,怎么到他们这儿,连最基本的责任感都没有了?

这半年来,我整夜整夜睡不着,安眠药从半片加到两片。

有次梦见自己跪着求他:

“儿子,妈求你了,去找个工作吧...”

醒来发现枕头湿了一大片。

02

儿子躺平的真相

有次碰巧和老同学一起吃饭,她是做心理咨询的。

我忍不住抱怨:

“我儿子现在整天在家躺平,怎么说都不听……”

她没像其他人那样安慰我,而是反问:

“你有没有想过,他变成这样,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你?”

这句话像盆冷水浇在我头上。

跟她一边聊,我一边回想:

儿子小时候我确实管得太严太细。

穿什么衣服、吃多少饭、学多长时间,样样都要按我的规矩来。

记得有次作业写错一个字,我硬是让他整页重写。

表面上是严格要求,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焦虑。

那时候他成绩好,我就误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很成功。

等他青春期开始叛逆,我不仅没调整方法,反而管得更严。

我给了他太多控制,却从没给过真正的爱和明确的界限。

后来他突然辞职回家,我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把他当祖宗一样供着。

他睡到下午?没事。

通宵打游戏?理解。

房间乱得像垃圾场?我来收拾。

以前管得有多紧,现在就放得有多松,他就有多舒坦。

我以为是在“接纳”他,实际上是在纵容他沉沦。

在家躺的时间久了,他越来越不想、也不敢走出去了。

朋友说得对,他现在这样,就是在用消极的方式反抗。

一个曾经优秀的孩子整天躺平,其实心里比谁都痛苦。

现在我终于懂了,一味地迁就他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反而让他越躺越平。

03

怎么让儿子摆脱躺平?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调整,我总结出一套帮助儿子摆脱躺平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四个关键步骤:

1建立底线:用行动代替说教

家里好吃好喝伺候着,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手机电脑一应俱全,孩子自然乐得躺平。

这种感觉就像温水煮青蛙,让孩子逐渐丧失奋斗的动力。

心理学上有个“舒适区理论”

人只有在适度不适的环境中才会成长。

对躺平的孩子,父母需要守住底线,保持适当距离,让孩子体会到“不工作就要承受相应的后果”。

首先,与孩子开诚布公地沟通:

“你已经成年了,如果暂时不想工作,我们可以理解。但作为父母,我们只负责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1饮食安排:

一日三餐随家人正常用餐时间

不再单独准备他爱吃的菜肴

错过饭点需自己加热剩饭剩菜

父母外出时不提供外卖费用

2穿衣标准:

只提供基础换洗衣物

非必要不添置新衣

特殊情况可穿父母的旧衣物

3作息要求:

家人正常起居,不刻意保持安静

该打扫时就打扫

该会客时就会客

4额外需求:

手机话费需自理

网络费用需自理

娱乐消费需自理

执行这个方案初期,儿子非常抵触。

有次他睡到下午两点才起,发现饭菜都收起来了。

他气冲冲地质问我:“我的饭呢?”

我平静回答:

“午餐时间是12点,现在只能自己热剩饭了。”

他摔门进了房间,但晚上还是自己默默地把剩饭热了吃。

坚持三周后,我注意到这些变化:

他开始设置闹钟,争取赶上饭点

主动学习使用洗衣机

把堆积的外卖盒清理干净

不再理所当然地要求充话费

这个方法的核心在于:

通过设定清晰的边界,让孩子明白生活不会永远为他提供便利。

只有在失去某些“理所当然”的享受时,人才会开始思考改变。

这不是惩罚,而是帮助他建立责任感的必要过程。

2重塑边界:用尊重换取信任

很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

一边抱怨孩子不独立,一边又事无巨细地插手孩子的生活。

这种矛盾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在依赖和叛逆中反复挣扎。

心理学研究表明,18-25岁是“成年初显期”。

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当父母持续越界干预时,孩子要么形成病态依赖,要么会采取极端方式来维护自我边界。

具体实施方法:

1空间边界:

未经允许不进入孩子房间;

不主动帮忙整理个人物品;

不随意处置孩子的私人物品。

2行为边界: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不随意评价其交友选择;

允许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3沟通边界:

不用“为你好”作为干涉的理由;

不通过监控手机等方式窥探隐私;

避免频繁发送说教类文章或视频。

我儿子有段时间沉迷游戏直播,以前我会直接拔网线。

改变做法后,我这样说:

“我看到你最近在研究直播,需要我帮你准备些设备吗?”

他愣了一下,反而主动解释:

“其实我只是放松一下,没打算长期做。”

这种尊重的态度,让他更愿意和我交流真实想法。

3破解心结:读懂孩子逃避工作的真实原因

孩子长期逃避工作绝非简单的懒惰问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困境。

通常来说,年轻人选择躺平主要出于以下4种原因:

①完美主义作祟:

对职业期待过高,既看不上普通工作,又找不到理想岗位。

②面试恐惧症:

特别是空窗期较长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连尝试的勇气都丧失。

③人际敏感:

既缺乏自我认同,也难以信任他人,对职场关系充满焦虑。

④情绪障碍:

可能已陷入抑郁或焦虑状态,只能通过逃避来获得片刻喘息。

家长可以尝试温和沟通,若孩子抗拒交流,也可通过他信任的亲友侧面了解情况。

以我儿子为例,他躺平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我的过度溺爱,让他形成了"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的依赖心理;

其次是长期包办代替,导致他严重缺乏社交能力,在职场上屡遭排挤。

曾经他跟我说过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想辞职,我却误以为是他逃避的借口,结果伤了孩子的心。

后来我也认识到:

孩子长时间不工作,这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起来也急不得。

所以别一上来就催着孩子赶紧找工作。

可以先让他从做家务这些小事做起,慢慢再介绍一些兼职让他试试。

做兼职既能让他多和外人接触,对他心情也有好处,等他适应了,再鼓励他找正式工作。

这个时候,孩子只要愿意动手去做,就别太挑毛病。

平时和孩子聊天,也可以多跟他传输这些观念:

别害怕失败,这是常有的事。

就算工作没干长久,起码也学到了东西、掌握了技能。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关系,但总窝在家里,只会越来越焦虑。

要是不想去公司上班,先找点兼职干着,既能赚点钱,也能积累经验,慢慢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又能干好的工作。

4父母自己也要学会适度“摆烂”

孩子爸走后,我整个人都扑在孩子身上。

他打个喷嚏我就紧张,他皱个眉头我就着急。

慢慢的,我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社交圈和兴趣爱好。

结果呢?

孩子反而越来越烦我,我自己也活得不像样。

很多家长在面对躺平的孩子时,都容易陷入一个极端——

为了让孩子振作起来,开始低声下气地讨好:

“只要你肯工作,要多少钱妈都给”。

可你知道吗?

越是这么低三下四,孩子越不把你当回事。

心理学中有个“镜像效应”:孩子往往通过父母的行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当父母展现出从容自信的生活状态时,孩子反而会被这种能量所吸引。

所以:

该放手时就放手,别总抢着帮孩子做事;

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看见你在认真生活;

该聚会聚会,该逛街逛街,别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

家里有事可以直接说:“这事你自己拿主意,妈妈相信你”。

我就这么试着“偷懒”了两个月,没想到儿子慢慢开始变了:

自己收拾屋子、主动帮忙洗碗。

有天甚至跟我说:

“妈,我今天投简历了。”

我当时心里高兴得要命,但面上就淡淡地回了句:

“挺好的。”

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父母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而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当我们停止围着孩子转,孩子反而开始学着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