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台搭好,群英登场,主角是来自全国、脚踏泥土的“逐梦者”。他们围绕“三农”中的核心问题,聚焦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集体经济、返乡创业、农业服务、未来农业等热点,讲述新时代的田园诗。
风和日丽,燕子衔来喜讯,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拟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
这份殊荣背后,是铜官山村将农耕文化、人文经济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从荒山到绿洲,从贫瘠到丰饶,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铜官山村的每一步都踏在时代奋进的鼓点上。
“我相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海虞镇铜官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刚面朝良田千亩,见证着村庄的一次次涅槃。
四季更迭,铜官山村依然保持着耕耘者的姿态,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稻花香里说故事,会聚全国农人
“今天,大家在这里畅所欲言!”稻浪翻涌时,故事便从田埂上漫了出来。
2021年10月24日,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舞台搭好,群英登场,主角是来自全国、脚踏泥土的“逐梦者”。他们围绕“三农”中的核心问题,聚焦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集体经济、返乡创业、农业服务、未来农业等热点,讲述新时代的田园诗。
最动人的乡村振兴曲,不是独奏而是共鸣。自2021年至今,新农民故事会已经走过四个春秋,55位“大国粮农”从幕后走到台前,握住话筒为家乡发声。
新农人李之阳让广东连山壮乡腐竹走上升级之路;江西青年范小敏返乡创业扛起种粮大任;来自河北的高俊英22年情洒万亩山楂林……一群群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从五湖四海飞来,通过新颖而实用的金点子、先进且便捷的新技能、敏锐与灵活的经营之道,带动农民同富共荣,用汗水和努力筑牢“大国粮仓”。
“在我们这分享过故事的新农人都感觉反响特别好,借助故事会的平台,产品被推广出去了,客源也更多了。”程刚骄傲地表示,铜官山村现已成为“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永久会址。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日俱增的知名度,让更多目光聚焦铜官山村。
山下稻田阡陌纵横,常熟功能型稻麦亚夫工作站将在这里驻扎,种植、推广、科普特色稻、景观稻,打造稻麦文化IP,做一场“禾下乘凉梦”。
故事在稻香中流淌,种子在泥土里觉醒,铜官山传唱着丰收的歌谣,让生命的律动在土地久久回响。
一地结出多地果,播下田园梦想
大会散场,故事讲完,但满山桃李仍在诉说未尽的话语。
天南地北的见闻,浸润汗水的作物,带着泥土芬芳的新农人精神,不能随山风飘散。
如何让铜官山村成为会呼吸的“留声机”,成了铜官山人心之所念。
随着第四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启幕,“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项目同步揭牌,一个集休闲采摘、农事体验、观光游览等于一体的田园基地应运而生。
一块块“农业飞地”跨越山海,在铜官山编织斑斓的农耕图景。“中国新农民之窗”成了“聚宝盆”,河南的玫瑰、四川的耙耙柑、河北的山楂、江苏的碧根果……每一株作物都带着故乡的印记,在这片沃土扎根,继续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走进50亩的瓜蒌子种植示范区,村民们正在抢抓农时翻耕土地、施撒基肥,为即将到来的播种期做准备。
为了让“远客”尽快适应新家园,专家团队和本土技员“双轨”服务。“一方面,在村里有种植示范区的新农人会定期组织团队过来指导作业;另一方面,我们村里也有专门的农技员培训村民掌握种植技术,同时也帮助村民增收。”程刚介绍道。
目前,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果木经济林蓬勃生长,碧根果和瓜蒌子已推向市场,消费者反响非常好。
今年,“新伙伴”加盟创新示范基地。占地3亩的芳姐钓虾营地格外吸睛,4个特色垂钓池配备200多个钓位,亚罗鱼、柳根鱼等150公斤鲜鱼静候垂纶,无论是亲子互动还是好友竞技,都能感受“愿者上钩”的野趣和围炉煮茶的闲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田园生活照进现实。
铜官山下,三福路旁,“农业+旅游+研学”的创新模式,正让这片土地孕育出无限可能。
铜官山下展新篇,喜迎八方来客
春风拂面,托起了铜官山长江文化公园上空各式各样的风筝。蓝天之下,是游人成群,嬉笑不断。
新农民故事会“种”出的乡村振兴硕果,也带火了举办地铜官山长江文化公园。
这片由海虞镇打造的集农业示范、工艺体验、乡村休闲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先锋示范区,占地千亩,建设有党史主题广场、常熟市乡村振兴学院、常熟铜官山长江文化主题展览馆等场所,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苏州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苏州首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去年,两座新晋地标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光顾。常熟铜官山自然探索乐园的六大主题IP构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刺激震撼的高空滑梯、时尚潮酷的拍照打卡点与充满童趣的游园氛围,让这里欢笑不断;铜官山自然探索营地依托山水林田资源,开展蔬果采摘、亲子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成长和体验式游玩的平台,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自2020年起至今,常熟铜官山长江文化公园共接待团队1190批次,累计接待游客125万人次。络绎不绝的客流量,掀起消费热潮。
人文与经济在铜官山村“花开并蒂”。农家乐炊烟袅袅升起,民宿灯火次第绽放,江南小村喜迎八方来客;村民们摆出小摊,做起生意,将乡村的淳朴与热情,化作舌尖上的美味。
近年来,铜官山村还推出了文明积分制度,村民们通过参与文明创建活动,攒出文明积分,可以兑换乐园、营地的门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美起来,村民的心窝里都装满沉甸甸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流量”化“增量”,“网红打卡地”变“长红示范地”,铜官山村的蜕变仍在继续。
青山不语,流水不歇。铜官山依旧是原来的高度,但望向了更远的前方。
记者手记
“一夜冒出个铜官山”是这个小村收到最多的评价。这是惊叹,也是称赞。
铜官山村的蜕变,源于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轰轰烈烈的生态变迁让这片土地重焕新生。
但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生态修复,要让村庄真正“活”起来,必须找到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于是,铜官山村以“人”为核心,以“故事”为媒介,让这里成为“中国新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了游人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在这里,每一个故事,每一块“飞地”,每一种特产,每一处景观,都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铜官山下,一条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仍在不断延伸,而铜官山人,正是这条大路上最坚定的前行者。
记者 施含韵
专家点评
铜官山村以“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驱动为核心路径,通过系统化整合生态、文化与产业资源,探索出一种乡村高质量发展模式。生态层面,从荒山复绿到农旅融合,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文化层面,通过“新农民故事会”等文化IP,将农耕文明升华为精神标识,把乡土叙事融入共同富裕的国家叙事;产业层面,构建“农业+旅游+研学”创新链条,依托“农业飞地”跨区域协作和“新农民之窗”品牌,形成多元产业联动格局。这一实践既响应国家“乡村休闲旅游品质提升”政策,也通过生态红利共享与文化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内生动力。
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侯爱敏
来源:名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