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中国十分常见,约有7千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它并非简单的“肝炎”,而是一场持久战。
乙肝,是不是一旦确诊就要终身服药?恩替卡韦,这个名字你可能听说过,它真的能“消灭”乙肝病毒吗?
很多乙肝患者在拿到药时,心中充满了疑问:吃了这药,病毒就没了吗?还是只是“压着不发作”?在临床中,这种疑问每天都在上演。
乙型肝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杀手,究竟能不能被彻底清除?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中国十分常见,约有7千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它并非简单的“肝炎”,而是一场持久战。
HBV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能悄无声息地在体内潜伏几十年,一旦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常常为时已晚。
乙肝的传播途径以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一般不会导致感染,但一旦感染后,病毒会在肝细胞中“安营扎寨”,并通过“共价闭环DNA”(cccDNA)长期存活。
乙肝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病毒进入肝细胞后,会整合进宿主DNA中,即使血液中的病毒量降到极低水平,肝细胞内仍可能残留cccDNA,这是乙肝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乙肝患者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差、肝区不适,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病情发展为肝硬化,才被迫面对现实。
很多患者在“无症状”的误区中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的肝损伤。
恩替卡韦,就是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它是一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恩替卡韦通过与病毒的逆转录酶结合,使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卡壳”,从而降低病毒载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但需要明确的是,恩替卡韦并不能完全清除cccDNA,它的作用是“控制而非根除”,因此,患者即使“转阴”,也不能随意停药。
依从性,是恩替卡韦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临床中,医生常见到一些患者自作主张停药,结果病毒反弹,肝功能急剧恶化,甚至诱发肝衰竭。
恩替卡韦的服用通常是“长期甚至终身”的,尤其是对e抗原阳性、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坚持规律用药才能确保病毒被持续抑制。
此外,服药时间应固定在每日同一时间,空腹服用效果最佳,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发生相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恩替卡韦耐药率极低,但并非没有。若患者既往使用过拉米夫定等耐药率高的药物,可能存在交叉耐药风险。
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毒基因型和耐药情况,选择替诺福韦或联合用药策略。治疗乙肝,不能“一药走天下”,个体化治疗才是王道。
从中医角度,乙肝属于“胁痛”、“黄疸”、“虚劳”等范畴。中医强调“扶正祛邪”,注重整体调理。
在慢性乙肝的调治中,中医药可辅助改善肝功能,提升免疫力,缓解症状,预防病情进展。
如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等方剂,临床上常用于肝郁气滞、湿热内蕴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饮食与生活习惯的配合,同样是乙肝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脏是代谢中心,饮酒是肝炎患者的“禁区”,即使是少量也可能加重肝损伤。
建议乙肝患者采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方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适度锻炼,加强心理疏导,有助于免疫系统稳定,从而对抗病毒的侵袭。
心理健康不能被忽视。乙肝患者常因社会偏见而自卑、焦虑,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
患者应尽早接受疾病的现实,摆脱对“彻底治愈”的执念,把重点放在“控制病情、延缓进展”上。通过科学治疗,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在长期门诊随访中,有不少患者服用恩替卡韦后,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肝功能恢复正常,甚至部分患者实现了e抗原转换与表面抗原清除,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但医生始终强调,这不是“痊愈”,而是“临床治愈”,仍需定期复查,警惕病毒反弹。
面对乙肝这一“慢性敌人”,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恐慌。
恩替卡韦不是“消灭者”,而是“压制者”,它的价值在于阻止病毒复制、减少肝损伤、预防肝癌。
科学治疗、规律用药、良好生活方式,再加上坚定的信念,才是乙肝患者走向健康的正道。
那么,乙肝疫苗对于已经感染的人还有意义吗?表面抗原转阴后是否意味着彻底康复?哪些人群需要定期做肝癌筛查?这些问题,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为您深入揭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881-898.
[2]李兰娟,魏来. 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愈的现状与挑战[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1):1-5.
[3]王林,张煜.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观察[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03):511-5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