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多吃苦,长大真的更抗压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1:12 3

摘要: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了,不能说重话,也不能吃苦,一受挫就情绪崩溃、“要死要活的”。

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了,不能说重话,也不能吃苦,一受挫就情绪崩溃、“要死要活的”。

今年2月,武汉一位初中生,因为在课堂上用手表听歌被当众责骂,手机被没收,回家后从楼上跳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还有一个男孩,疑似只是被父母“凶了两句”,情绪崩溃坠楼身亡:

这些新闻的评论区,总能看到有人说:

“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反而更坚强。”

“我们小时候吃了多少苦,不也好好的吗?”

“就是太惯着了,受不得一点挫折!”

听上去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毕竟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人,从小没少挨训、没少被挑毛病,一路摸爬滚打地长大了,现在看着也“挺好”的。

能扛事、不乱发脾气、不抱怨,遇到什么事都默默照单全收,我很少见过身边人有表露出脆弱的时候。

是不是真的太鼓励、太包容情绪,反而让人更脆弱了?

是不是小时候多吃点苦、挨点骂,才能练出真正的抗压能力?

不是!

打压式教育确实能“培养出”看起来很能扛的孩子,但那不是真正的内心力量,是闭嘴,是防御,是麻木……

在我们长期的语境里,习惯性地把“不轻易流露情绪”,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动声色的人的状态称为“抗压能力强”,觉得这是成熟的成年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和美德。

我查了一些资料,这种教育方式看起来“有用”的原因,并不是孩子真正建立了内心的力量,本质上只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创伤性适应。

多项研究表明,在早期经历过情绪打压或创伤的个体,成年后大致会呈现出两种情绪反应模式:一种是过度敏感(时刻保持警惕),一种是完全麻木(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1. 过度警觉型:对任何批评都反应剧烈,常年处在“被冒犯”的状态里

幼年时长期遭受情绪压抑、创伤的孩子,

对情绪线索特别敏感,尤其是威胁性信息(比如脸色不好、语气严厉),时刻保持“情绪警报拉满”的状态。👆一组研究(Tottenham 等人,2010)发现:受试者被要求识别潜在的面部表情(恐惧或快乐),同时忽略覆盖其上的情绪词(“恐惧”或“快乐”)。长期遭受情绪打压和虐待的儿童,即使看到开心的脸,也有可能会认同成“恐惧”的情绪。

2. 情绪压抑型:像一台迟钝的机器,什么情绪都能压下去,不动声色

另一项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指出,童年遭受精神打压、虐待的人,可能表现为

情绪调节困难、对情绪刺激反应迟钝。

表现为不轻易表达情绪,或者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但这不是“真的没事”,而是身体和大脑自我调节的一种

“切断式防御”。

虽然情绪压抑可能会带来暂时的缓解和控制感,但它往往会影响长期的心理健康,

增加抑郁、焦虑和各种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早年的情绪打压,不会让人更坚强,只会让人更难好好处理情绪,为了不被情绪伤害,就要么“时刻准备战斗”,要么情绪彻底断流,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那些看似打压型教育很成功的案例,就属于后者。

就像电影《年少日记》里拍的那样,东亚家庭里那种打压式的教育氛围,被描绘得非常真实:

主人公郑有杰长大后,看起来什么都能扛,却还是在某一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的坚强的孩子,不是因为真的变坚强了,而是因为不得不撑着活下来,神经系统主动把感知“痛苦”和“不舒服”的阈值调高了,这不是什么有效的教育的成果,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罢了。

这不是什么真正的成熟,其实他们只是不再指望,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可能早已千疮百孔。

而且压抑久了,会以另一种方式反扑回来。

有些成年人平时情绪非常稳定,一到关键时刻就突然崩溃,几乎没有任何缓冲,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后果。

太多这样情绪失控砍人的新闻了

说到底,我们的教育目标根本不是要培养出一个“忍耐冠军”,我们希望孩子应该是一个情绪能健康流动、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的人。

这个世界,好像越来越给人留喘息的机会了,压力、失败、挫折,几乎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大人都很难扛得住,更别说是孩子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一点苦都不吃,一点压力都不扛,但真正的抗挫力,跟忍耐没什么关系。

真正的心理韧性,不是让孩子不会受挫、不会难过,而是遇到挫折时,能允许自己有情绪,有能力慢慢恢复过来,也有底气去面对问题本身。

具体说来,真正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走过低谷的,是他遇到困难时,大脑第一反应锚定在哪里。

就比如有些孩子,一遇到难题,心里马上咯噔一下:

“好烦啊,怎么这么难?”

“完了,这题肯定错了,又要挨骂了……”

“别人是不是早就做出来了,就我一个人卡着?”

“要不算了吧,反正我也不会。”

而另一些的孩子,遇到同样的难题,想到的是:

“有点难,但不试试看怎么知道?”

“要是我能想出来,肯定超有成就感。”

“就算错了也没关系,能做一点是一点”

“又是一次能让我变厉害的机会。”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研究中提到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成长型思维的人,把失败看作一次成长的机会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把失败当成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挑战时,大脑本能地锚定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怀疑自己”上。

在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之所以有更强的抗挫力,是因为在他心里,困难不是“敌人”,而是“获取经验值的任务”。

他们能从挑战中找到兴奋感。

在碰到难题时,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右)在积极思考,大脑活动异常活跃;而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大脑(左)测不出什么活动,他们不想参与

他解出一道难题时,真正的喜悦也不是来源于外界夸奖,而是来自一种特别清晰的自我感知:“这是我努力之后换来的进步,这是我能力的一部分。”

这种内在成就感,会在每一次小挑战、小胜利中不断累积,慢慢长成一种面对挫折时主动迎战的能量。

所以,当这样的孩子遇到新的困难时,他的锚点不是“我完了”,不是“别人怎么看我”,而是自然跳到:“这事怎么解决?”

这才是真正的抗挫力的底层逻辑:

不是忍,不是咬牙坚持,不是假装无所谓,是在困难面前,大脑默认启动的程序是往前走,而不是往回打击自己。

之前有一篇文章《我建议,停止表扬孩子》,我谈到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表扬更关注结果,而鼓励更关注过程。

但即使是过程导向的鼓励,想要真正培养出抗挫力强的孩子,也还远远不够。

心理韧性,需要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真的跌倒了,真的难过了,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然后在父母的正确陪伴引导下,一点点练出来。

每次孩子遇到挫折,才是真正培养抗挫能力的关键时刻。

这里想分享3个具体的小方法,都是日常生活里就能做到的,帮孩子在每一次小小的失落里,慢慢练出真正的心理韧性:

不要提前吓孩子

认知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灾难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遇到不顺的情况,大脑立刻会本能地预设一个特别可怕的后果

我们难免会无意间把这种思维灌输给孩子,有可能孩子还没失败,就被我们的焦虑定义为失败了。

孩子早上忘带作业,我们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老师肯定要批评你了!”

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还没等他说两句,我们已经忍不住叹气:“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啊。”

我们下意识想提前帮他们预设糟糕的后果,好像这样就能让他们更警惕一些,可在孩子心里,听到的却是:

“我已经搞砸了。”

“我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样会让孩子在还没开始解决问题之前,就已经觉得无能为力了,减少孩子的掌控感和处理问题的信心。

其实更好的做法是,先稳住自己的焦虑,不要急着去预判事情的发展,而是先缓一步,给孩子一点空间和时间。

在《逆商》这本书里,心理学家保罗·斯托兹给出了一个有效避免逆境灾难化的方法,就是在经历逆境时,问以下几个问题:

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我无法掌控?

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此次困境一定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证据可以表明此次困境必然会持续过长时间?

这几个问题归根结底后,都只有一个答案:没有!没有!没有!

其实仔细想想,大多数困境也没那么夸张。

不是完全失控的,也不至于蔓延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更不会一直持续到天荒地老。

很多人会担心这样会让孩子盲目乐观,其实不会,这样是教会他们用更理性、更有掌控感的角度去看待挫折本身,不会在小小的失败里,就把自己吓得动弹不得。

习惯失败才是常态

我们很多时候误以为,一个孩子足够努力、足够聪明,就不会失败了,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大量失败慢慢堆出来的。

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避免失败,而是怎么让孩子习惯失败。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也提到过:经常被鼓励并接受失败体验的学生,表现出更低的焦虑水平和更高的学习动力,因为他们不会把失败看作灾难,而是看作正常、可控的一部分。

当一个孩子知道失败是被允许的,是可以面对的,TA自然就不会那么怕挫折,失败了也能更快恢复过来。

只要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做一个简单的改变,孩子的心态就能好得多。

我有一个朋友分享过,她每次看到孩子情绪低落,不急着讲道理,而是反向操作——直接跟孩子讲自己小时候有多菜,是怎么把事情搞砸的。

比如:“妈妈小时候其实比你还菜,小学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体育立定跳远成绩老是全班倒数。”

这种轻描淡写的分享,比任何安慰、任何激励都更有用,一下就能把氛围调动起来了,孩子也能知道,大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无敌的。

孩子心里就会开始放松下来了:“原来爸妈以前也这样,那我现在偶尔考不好,也没那么可怕吧……”

等孩子从情绪中走出来后,我们还可以接着分享我们后来是怎么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一点点熬过来的,告诉他们,失败了也能想办法去调整,去改进。

少问“为什么”

多问“然后呢”

孩子考砸了、比赛输了、被批评了……先别急着找原因问“为什么”,多问问“然后呢?”、“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父母一问出“为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辩解,为自己找理由,心里马上想的是:“怎么避免责备”,而不是“怎么解决问题”。

比如,如果一直追问“为什么你语文只考了60分,孩子可能脱口而出的是:“题太难了。”“老师没讲。”“我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

不管多少岁,人的大脑都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推卸责任的, 第一反应就是“狡辩”,就算是成年人,能马上真心承认错误的都很少。

但如果换成:“这次语文只考了60分,你打算怎么办呢?”

孩子的思路就会被自然引导到解决问题上:

“是不是可以把错的题目再好好看一遍?”

“是不是以后上课要更认真一点?”

“是不是要跟老师沟通下哪里没听懂?”

“然后呢”就是一种行动导向,会让孩子自动进入问题解决模式,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该做什么。

当孩子习惯了把注意力转向解决问题,TA就会逐渐明白,失败只是一个改变调整的小节点,只要愿意行动,事情就永远在掌控中。

其实这些能力,归根结底,都是我们所说的“心力”。

哪怕是再崩溃、再难过,觉得自己真的撑不下去了,还能坚定再向前迈一步的力量,不管怎么样都相信自己有办法解决的能力。

是被允许哭,被允许脆弱,被允许失败以后,再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过程里,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这,就是他们一生都会带着走的底气。

你家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你是怎么引导TA的?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哦~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阅览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4302-9

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367470/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4302-9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n-practice/201301/what-is-catastrophizing-cognitive-distortions?

孩子哭着说自己“学不会”时,这三种鼓励方式有毒

我建议,停止表扬孩子

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让我重新看清育儿的底层逻辑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来源:夏天的陈小舒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