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沈从文怎么写月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2:04 2

摘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专家。早年曾在湖南地方军队任职。1923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30年至1949年,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1949年后放弃文学创作,历任中国历史博物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专家。早年曾在湖南地方军队任职。1923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30年至1949年,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1949年后放弃文学创作,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译成40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两度获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最杰出的、想象力最丰富的作家”。

现代小说家中不乏写“月”高手,沈从文堪称翘楚。尽管他笔下的湘西大多雨水涟涟雾霭蒙蒙,但凡小说里写月,皆文采超群意蕴隽永。诚然,虽是同一个月亮,投射到不同水流,显现的面貌各具千秋。诗意美乃沈从文小说灵魂,但凡其小说中逢月现身,必是倾情感人,故尔,不妨循迹沈从文年轻时所作小说中的写月场景作一番梳理。
《船上岸上》作于1927年12月,沈从文早期作品。辰溪河畔十八湾,码头边船泊人兴热闹喧哗,傍晚时分,“对河的岸同水面,已全为一种白色薄薄烟雾笼罩,天空一片青色,有月亮可以看得出了”。“吃了饭以后,又上岸。月是更明了。在月下,有傍了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在那里卖东西。桨的拍水声,也像是专为这歌声打拍而起。”美哉,划桨的拍水声、船家的叫卖声、锅碗瓢盆油爆刀切的嘈杂声在小说家笔底汇合成曼妙的月光交响曲,日常生活与皎洁的月光毫不违和。“虽有月,初七初八的月光是非常淡,所以总先听到歌声从水面飞来,不见船,不见人。”一切都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梦如诗若隐若现。转而,他又感喟“一切光景过分幽美,会使人反而从这光景中忧愁,我如此,远(注:小说中我的同行者叔远)也正如此。”“月光下的街上美多了。”“一切全变样,日里人家稀少,屋显陋小,此时则灯光疏疏落落正好看。街道为月光映着,也极其好看。”可不,倘若此刻月光缺席,景致将大为逊色。其实,这月光下极致幽美的背后潜藏着隐隐的忧愁,因为,年轻的叔远两年后不幸早殁。《柏子》1928年5月写于上海,终年漂泊在辰州河上的船工汉子,向来无惧风雨中的颠簸,早已习惯于“在船篷下听雨声、风声,江波吼哮如癫子”,可是,作者也不无恻隐地补白道:“有月亮又是一种趣味,同晚日与早露,各有不同。”朗月清辉的日子别有一番滋味,作者本人也是常年客居异乡之游子,潜意识里更企盼明月繁星的夜晚。《夜》作于1930年,故事里套着故事。深山凄凉的黑夜,五名疲乏的迷路兵士投宿孤村,围坐火塘边,与屋主老人轮流讲故事打发时间,其中一个兵士讲述夜行遇虎的故事:“时间是冬天落雪过后,溪中水是早干了。那天有朦胧月亮,所以一个人洒洒脱脱的沿了那小溪涧旁的窄路回家。出门时,因为月亮,景致很美,心中想到的不免是一些年青人快乐的事情,譬如在白天打斑鸠同山鸡一类合乎天气的行为。一面走路一面想到明天的种种,忽然一个花尾在溪涧草里一动,他的心也就一动。溪涧两旁长满了茅草,草旁又压得有雪,所以本来很窄的溪涧显得更窄了。因为正想到山鸡,就心想莫非当真这山鸡见到月亮,被走路的声音一惊,想逃走么?……忽然听到一声短吼,那东西跃上了坎,一个小牛一样大的老虎呈现在面前。人吓得向后一仰,脸便为一个水杨树枯桩所刮伤了。”幸亏“老虎很大量的走去了,回到家里一脸的血”,留下了甚不雅观的疤痕。莫非悲由乐生,月浸寒雪让独行的大岗寨小伙子心旷神怡,忘却了夜行溪涧应有的警觉,结局总算未曾送命,要不然月也岂不蒙点冤。《月下小景》1932年9月作,1933年完成于青岛,通篇缀满“月”。开篇即是“初八的月亮圆了一半,很早就悬到天空中……月光淡淡的洒满了各处,如一首富于光色和谐雅丽的诗歌”。且看,“柔软的白白月光,给位置在山岨上石头碉堡画出一个明明朗朗的轮廓,碉堡影子横卧在斜坡间,如同一个巨人的影子。碉堡缺口处,迎月光的一面,倚着本乡寨主独生儿子傩佑,傩神所保佑的儿子,身体靠定石墙,眺望那半规新月,微笑着思索人生苦乐。” 咏叹,“日月不单为人类而有。日头给一切生物热和力,月亮给一切虫类唱歌和休息,用这种歌声与银白光色安息劳碌的大地。”故事里,“刚满二十一岁的寨主独生子,由于本身的健康,以及从另一方面所获得的幸福,对头上的月光正满意的会心微笑,似乎月光也正对了他微笑。傍近他身边,有一堆白色的东西。这是一个女孩子,把她那长发散乱的美丽头颅,靠在这年青人的大腿上,把它当作枕头安静无声的睡着。女孩子一张小小的尖尖的白脸,似乎被月光漂过的大理石,又似乎月光本身。”此刻,女孩“望到头上的新月,便轻轻的唱着,如母亲给小宝宝听催眠歌。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用月儿点灯”,“四只放光的眼睛互相瞅着……两人发现了对方脸上的月光那么苍白,于是齐向天上所悬的半规新月望去。” 眼前,“远处那条长河,在月光下蜿蜒如一条带子,白白的水光,薄薄的雾,增加了两人心上的温暖。”忽然,“天上的确有一片薄云把月亮拦住了,一切皆朦胧了。两人的心皆比先前黯淡了一些。”转而,女孩复“把头仰望那个新从云里出现的月亮”,尾声,寨主独生子傩佑与恋人一同服下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双双殉情,“微笑着,睡在业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等候药力发作”。结尾以“月儿隐在云里去了”句收笔,隐喻两条鲜活生命的谢幕。沈从文与张兆和《月下小景》描写了一对恋人面对死亡的特殊心理体验、精神活动和行为举止,揭示的是死亡之美及死亡与爱情的联系。关于作《月下小景》的起因,沈从文曾对张兆和如是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写《龙朱》时因为要爱一个人,却无机会来爱,那作品中的女人便是我理想中的爱人。写《月下小景》时,你却在我身边了。前一篇男子聪明点,后一篇女子聪明点。”实际上,这两篇小说即便在细节塑造方面十分写实,骨子里仍属浪漫主义。《扇陀》1932年作,1935年11月改毕,取材佛经故事,最动人的时刻恰在月下:“女子扇陀,约了其他美人,三五不等,或者身穿软草衣裙,半露白腿白臂,装成山鬼。或者身穿白色长衣,单薄透明,肌肤色泽,纤悉必见。诸人或往来林中,采花捉蝶;或携手月下,微吟情歌。或傍溪涧,自由解衣沐浴。或上果树,摘果抛掷,相互游戏,种种作为,不可尽述。扇陀的意思,只是在引起仙人注意……”月光总是美的催化剂,其诱惑力难以抵挡。《如蕤》1933年6月写成于青岛,作于沈从文文学创作成熟期,刻画了都市上流社会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主人公如蕤年轻窈窕,其飘忽的行踪和起伏不定的情感,颇让人琢磨不透,犹如“海边的潮水涨落因月而异。有时恰在中午夜半,有时又恰在天明黄昏”。这里的月缥缈暧昧,引力则不容小觑。《三个女性》1933年6月作于青岛,叙述三个青年女孩直面社会和人生的故事。青岛海滨避暑地的黄昏着实迷人,“一钩新月已白白的画在天空里。日头落下的那一方,半边天皆为所烧红。一片银红的光,深浅不一,仿佛正在努力向高处爬去”。二十出头的蒲静忍不住仰天感叹:“一个人不承认铺天席地在太空中躺下的妙处,她也就永远不知道天上星子与月亮的好处”,自嘲仨城里的读书女“日光下的事情知道得那么少,因此见了月亮,见了星子,见了落日所烘的晚霞同一汪盐水的大海,一根小草。一颗露珠,一朵初放的花,一片离枝的木叶,无不大惊小怪,小气处同俗气处真使人难受!”深夜,电报传来一位革命者女友死于南京的噩耗,面对严酷的现实,想来,月儿也该为之失色。《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沈从文小说代表作,亦是写月最成功的典范。故事节奏舒缓,月亮的登场随情节进展欲扬先抑,“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统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作者对读者的心理了如指掌,这番铺陈旨在使读者耐心等待转机的出现。篇幅过半,月儿果然亮相,人和景顿时益发精神。“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在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墨色”。翠翠兴奋极了,“‘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站了一会儿,祖父也从屋中出到外边来。坐在岩石上”。“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一连串由月光引出的特写,仿佛是电影里蒙太奇。惜乎,碧溪岨傩送月下放歌未获知音,众人期待的良缘重陷迷茫,翠翠的祖父也遽然逝去。“到了冬天,那个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读者于此不由掩卷遐思,通常会倾向于在某个月色清婉的夜晚故人归来。然而,沈从文才情超群即显于斯,朦胧的结尾恰成为最富意蕴之妙笔。顺带一提,1933年11月,上海现代出版社推出以《月下小景》为书名的沈从文短篇小说集,辑入其作于1932-1933年的九篇小说,由书名可见,沈从文对自己的涉月小说格外珍视。此外,沈从文尚于1925年写过一篇极优美的散文《西山的月》,后来又有佳作《月下》,藉月色表白纯洁挚爱,系散文诗情书,并非小说,当另作别论。文章来源 | 中华读书报“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关于我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3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