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照亮前程 | 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源头活水,广东技工教育为什么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1:50 2

摘要: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以雄厚产业根基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又以技能人才反哺筑牢制造强省根基。当前,全省共有148所技工院校,与成百上千家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协同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在制造业强省的蓝图上贡献技能力量。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以雄厚产业根基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又以技能人才反哺筑牢制造强省根基。当前,全省共有148所技工院校,与成百上千家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协同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在制造业强省的蓝图上贡献技能力量。

随着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要从国际视野、国家战略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新时期技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大军。

厚植产业推动产教深融

校企合作反哺产业升级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敏琪表示:“技工教育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既要汇聚资源集中力量办好技工教育,又要固本强基激发技工院校内生动力,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技工教育自诞生之初,就与制造业基因血脉相连。1958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工业局长曾志筹建创办了广州机电工业学校(现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并提出“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为工业化发展进程服务”的办学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广东技工教育始终践行“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的初心,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如今在先进制造领域迸发出新活力。

2023年6月28日召开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对接会签约仪式。

如珠海市技师学院与格力电器实现了“双向奔赴”。校企共建“工匠学院”,在企业生产岗位培养数控加工、装配钳工、焊工等技能人才。珠海市技师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职业、技能、生产“三导师”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种“生产教学化、教学生产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该校工匠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平均起薪达8000元/月,远超传统制造业岗位。

又如,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小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共建“三段三岗”新技能学院——小鹏汽车新技能学院,并以该平台为依托,校企共建“校中厂”——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建立混编团队,实施双导师教学;邀请企业工匠能手进校园,探索“课堂+工厂、教师+工匠”等“双元制”新模式;学生完成校内实训后,进入“厂中校”——小鹏汽车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平均每年让约300多名学生受益,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达96.9%。

据了解,广东省技工院校目前共有招生专业330个,覆盖了我省80%的产业领域;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80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对接;8个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入选人社部确定的全国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院校名单……校企合作已成为我省技工院校的突出办学优势。

“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技工院校建在哪里,就要为哪里服务。”省人社厅负责人指出,这种“产业需求定义培养标准,企业场景重构教学体系”的模式,让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互为双翼”,共同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辟“技能+科研”赛道

技能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智造”跨越,广东技工教育敏锐地捕捉到科技创新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率先试水“技能+科研”培养“新赛道”,成效已然初显。

“高水平科研,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佛山市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谭家辉就职于季华实验室,他利用3年时间参与技术攻关,不仅解决了团队在研制高精度光学镜片时遇到的难题,还将精度推进10纳米。该校毕业生黄文灿入职季华实验室后,独立承担电气模块安装调试,并参与到前端电器设计和工程控制等科研工作中,与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出了首款全功能的国产化科教级金属3D打印设备。

广东省技师学院电子技术与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匡传富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科研助理,他利用所学技能参与设计制作了教学拉曼光谱仪,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相关课程获得2018—2019学年北京大学中级物理化学实验最受好评实验课程,成果还推广应用到部分高中学校的物理与化学教学中。

以上案例并非孤证,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0多所技工院校800余名毕业生在科研机构或实验室工作,培育了一批既拥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备高超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股新兴力量。

创新“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帮助青年直达优质岗位

一边是青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边是产业、企业时不时就爆出的“用工荒”。

面对“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广东省人社厅着力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总结提炼出“三方九出八共”模式,即“龙头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企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共同评价、共同激励、共同管理”,推动龙头企业联合生态企业、院校等,构建以龙头企业真实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培养能力为基础、以人才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技能生态,推动用人主体、培养主体、评价主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真正将培养、使用、评价环节贯通,打通技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目前,广东省已遴选2批共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批制造业当家企业成为链主企业。

2024年,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与佛山市技师学院联合启动首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学生学徒制培训项目,通过“岗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入学即入岗、结业即就业”,开创“产、教、评一体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定向培养车工、铣工、维保技术员三大工种技能人才117名。目前,通过这种模式,中海万泰累计与5所院校合作培养实习生及应届毕业生超300人,输送熟练产业工人200余名,为行业储备优质人才。

“技能粤军”登顶国际赛场

世赛成果转化方兴未艾

第 47 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选手卢言琳(前排左二)、詹贤达(前排左三)、马佳佳(前排左一)代表中国参加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获得国家最佳选手奖。

2024年9月,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选手代表国家参赛,斩获13金5银1铜和3个优胜奖。其中,来自广东的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选手卢言琳、詹贤达、马佳佳荣获中国代表团国家最佳选手奖。此外,数控铣项目实现“五连冠”,工业设计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广东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35金、16银、14铜和26个优胜奖,展现了广东技能人才的实力。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技工院校学生蒋家俊和方灿豪配合调试机器人。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广东努力将世赛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和生产标准的系统性工程项目。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将世赛“精益生产”的理念引入校企合作。数控铣项目世赛冠军杨登辉、田镇基团队与沈阳机床集团建立了技术开发合作关系,以世赛技术标准对沈阳机床厂的两条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帮助企业完成近600个机床系列化结构件的三维建模、自动化加工工艺和程序开发,开发近600项数字化标准技术培训资源,完成样件加工调试,并为企业技术员提供培训服务。项目第一期已于2024年12月圆满完成,预计每年将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000万元。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以制冷与空调等世赛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内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堂范式和考核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世赛标准转化,高标准优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等10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成功出版21本世赛成果转化教材,在校内学制人才的规模培养中推广使用。相关成果还应用于孟加拉技能与培训提升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良好操作培训项目,实现了技能出海。

近年来,省人社厅坚持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构建了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行业企业、院校及地市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多级竞赛体系,选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工匠。

拓宽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营造崇尚技能社会氛围

长期以来,技能人才呼吁提高待遇、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可,这些情况广东始终牢记,努力向制度要红利,为技能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颁布,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破除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壁垒,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互认衔接;拓展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将国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底,广东已累计评聘特级技师453名、首席技师33名。

此外,广东还积极打造了立体化的“技能文化”传播矩阵,连续13年播出的《技行天下》节目,累计吸引约10亿人次观看,向社会传递“技能改变人生”的理念。组织世赛冠军走进高校、中学、社会,让这些技能“奥运冠军”成为“技能明星”,“上技校人生一样出彩”得到广泛认同,“有技能、好就业”更加深入人心。

济济多才,乃成大业。跨越历史长河,广东技工教育始终与制造业同呼吸共命运。当“00后”技工院校毕业生操控着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工厂中精准作业,当世赛技能冠军团队运用先进技术助力产业升级,广东用实践证明:技工教育也能成为通往成功的“优选路径”,“技能粤军”正成为“中国智造”尤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典型案例

1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开创“校企双制”深度融合新路径

2018年,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与华为生态链构建深度产教融合体系,探索出“招生—培养—就业—发展”全链条贯通、校企双制协同培养的创新模式。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和华为生态链共同开设“校企联培订单班”,通过“企业课程—实操实践—实习就业”三阶培养体系,将华为10项核心考核指标嵌入教学。学生通过企业测评、面试、实操筛选后,参与校企共同开发的定制化课程。华为生态链工程师定期入校授课,教师团队入驻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形成“双师共导”制。学生在华为生态链开展为期2个月的项目式教学,由车间主管指导完成真实生产任务。2022年起,连续3届订单班学生考核通过率100%,平均入职薪资超1.2万元/月,5名毕业生登上华为生态链“至高技能奖”光荣榜,成为生产线技术骨干。

该模式开创了“校企双制”深度融合新路径,成功印证了“龙头企业标准引领+院校精准培养+政府政策赋能”的有效性,为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范式。

2

东莞市技师学院:

构建“1+1+N”产教融合新生态

东莞市技师学院紧扣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共建新能德产业学院,创新打造“技能+岗位+职业”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1+1+N”产教融合体系:依托400平方米校内实训基地(配备企业捐赠的500万元生产设备,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开展PLC技术、变频器技术等一体化教学)和1000平方米企业培训中心(配备600万元设备及企业工程师全程指导),辐射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N家生态企业,形成“教学—实训—就业”闭环。培养路径上,设计“基础—中级—高级”三级递进课程,由学校名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授课,同步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年均开展学生学徒、技培生培养及在职员工培训超600人次,每年为产业输送不少于200名技能人才。

目前,新能德公司在职的学院毕业生达400人,平均年薪15万元,凸显“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成效。以该产业学院为标杆,学院已建成涵盖光学、医疗、电商、汽车等领域的8个产业学院,累计为区域产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超5000名,形成“一产业一学院”的产教融合矩阵,成为服务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人才引擎。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