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本质上来说,小米的雷军和京东的刘强东都是一种人。他们非常善于打造极具亲和力的人设,在这个信息传播扁平化的时代,精准地抓取用户青睐。毕竟,很少有人会讨厌一个“能把话听进去”、“能对普通人友善”的品牌。
从去年到今年,有两大商业案例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个是小米,另一个是美团。
雷军亲手下场打造的亲民人设,让小米获得了不在三界五行中的泼天流量和无数人的追捧。美团对骑手和商家的压榨,让京东外卖乘势而入。
从本质上来说,小米的雷军和京东的刘强东都是一种人。他们非常善于打造极具亲和力的人设,在这个信息传播扁平化的时代,精准地抓取用户青睐。毕竟,很少有人会讨厌一个“能把话听进去”、“能对普通人友善”的品牌。
五一期间,由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合资打造的车企阿维塔也出问题了,但而它的反映不仅不亲和,反而太强硬。
5月2日,博主“苏黎世贝勒爷”发视频称其自费在天津中汽研风洞实验室测试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为0.28Cd,与官方宣称的0.21Cd差距显著。
5月3日,阿维塔科技法务部发布会回应,称该博主的“信息完全失实,阿维塔旗下产品技术参数均以官方发布为准”。法务出击后,阿维塔官微还宣布要实测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
5月4日,阿维塔高管雍军和陈卓也发文回应,甚至将这一事件升级到“干扰中国汽车工业进步”的高度。
面对这场互联网骂战,我们作为汽车媒体,自然有一肚子话,不吐不快。
无论事件全貌如何,都应该用事实说话
在阿维塔官方针对该事件的回应中,我们看到了一句很尖锐的话,那就是“阿维塔旗下产品技术参数均以官方发布为准。”
我想知道有多少朋友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会觉得有一些不适。
难道车企官方发布的技术参数,就必须是要被所有人认可的参数了?难道普通人、汽车媒体,都不能有质疑这些信息参数的权利了吗?
说白了,一辆车的风阻系数,并不受法规政策、国家标准的严格监管。
车企在公布这一系列数据的时候,都是基于自己的模拟参数、测试数据来发布。
那么在第三方测试风阻系数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测试方法的问题,体现出测试数据的差异。
根据我之前的相关工作经验来看,很多车企在测试风阻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车辆外饰件的缝隙进行填充,让车辆造型的风阻系数最小化。
在个人或媒体博主测试风阻的时候,可能是直接将未进行任何处理的车辆放入风洞进行测试。这样测出来的结果,可能会与车企数据或模拟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过,这样的偏差并不是“均以官方发布为准”这句话的理由。因为在官方宣传页面,风阻系数、续航里程这样的信息数据往往都是有利于车企的。
就拿续航里程来说,去年某家媒体进行了多款电车的续航横评。在实际测试结果中,所有参与测试车型的实际续航都无法达到官方数据的标称值,阿维塔12的最低续航达成率更是只有55.5%。
消费者在实际用车、规划长途路线的情况下,也需要以官方数据为准吗?如果消费者开不到相应的续航并随手发个朋友圈吐槽,难道也要被车企官方施压吗?
在我看来,汽车行业之中需要达成一个很重要的共识,那就是“理不辨不明,事不做不清”。面对博主的质疑,阿维塔品牌官方和品牌高管从一开头的态度就是“这些是假消息,这人说话不负责任。”
事件爆发后,阿维塔科技法务部还发布了一则具有警告意味的微博:
看了微博之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接触这个行业十几年以来,只有在新能源时代才看见过车企在互联网上“搞悬赏”的做法。
试问,包括阿维塔在内,这些车企是否容不下批评的声音?其次,这种对所谓“黑公关”的界定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和媒体是否还有质疑车企产品的权利?
如果车企们只容得下赞美之声,如果媒体无法根据客观数据和主观体验向消费者传递信息,那么“媒体”和“广告公司”基本上可以被划上等号了。面对这些复杂的时代问题,我可能无法改变什么,但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声音,可以让更多人知晓。
阿维塔何以代表中国汽车工业?
在阿维塔法务的“反击”里,我们看到一行字:“我们注意到大量黑公关、水军等网络账号有组织、有预谋地再次借机抹黑阿维塔,以此传递不实信息,误导公众,涉嫌严重违法,并严重干扰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阻碍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发展。”
什么时候,质疑一家车企,成为了“严重干扰中国汽车工业进步,阻碍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发展”的历史罪人?
抛开风阻事件不谈,要说发布不实信息,阿维塔可能离不了干系。
互联网可能没有记忆,但我们仍然能够寻找蛛丝马迹。
2024年3月阿维塔发布一则“捷报”,即阿维塔12大定订单突破4万台。一年过去了,笔者在两家比较权威的汽车媒体平台上拉了一下阿维塔12的销量,发现这款车近一年的销量总和仅为2.74万辆左右、上市总销量为3.37万辆左右。
时至今日,阿维塔12的总销量也没有达到四万辆。
竞技体育里,菜是原罪;汽车行业里,销量低也是原罪。
试问,是谁在传递不实信息?又是谁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严重干扰中国汽车工业进步”这顶帽子太大、这张大字报太刺眼,普通人还真不敢贸然接过来。
还是那句话,中国汽车工业并不是离开阿维塔一家就不行了。阿维塔虽然有长安、华为、宁德时代这些技术强大的股东方支持,但说句实话,中国汽车工业并非离不开这家车企。
如果说得再尖锐一些,阿维塔在四月份的交付量仅为11681辆,相较于零跑、小鹏这样的新势力车企,阿维塔的体量并不算大。所以在这个时候,阿维塔怎能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呢?
昏招频出,阿维塔营销手段该换换了?
整个五一节,笔者都在吃阿维塔的瓜。从阿维塔法务部的推文再到雍军、陈卓等高管的回应,属实是失败公关的案例。在这整场骂战中,我只看到了阿维塔的避重就轻和阿维塔高管们的“不灵活应对”。
首先,阿维塔一上来就给涉事博主扣了一顶帽子,说这名博主发布的信息完全失实。但该博主对阿维塔12所进行的风阻测试,是其自费在天津中汽研风洞实验室完成的,并且该测试由中汽研专业测试人员操作。
阿维塔一上来就针锋相对,让人费解。而且阿维塔一边说出了“信息失实”的结论,另一边又撤下宣传风阻系数的宣传物料,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措不由得让人会有很多联想和猜测。
而在陈卓与雍军两位阿维塔高管的回应中,字里行间也颇失风度。两人无一例外地将涉事博主对阿维塔车型的质疑上升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度,但没想到,该涉事博主也直接站出来正面回应啪啪打脸。
不知道是五一假期影响还是什么问题,阿维塔这波危机公关可谓失败典范。那么,什么样的危机公关才是正确的?前车之鉴的小米就不用多说了,我并不希望在这里吃人血馒头。
就事论事,如果我是阿维塔科技的一把手,我也会第一时间进行回应。但不会对这名博主扣帽子或者对这一事件进行简单的定性,而是用“双方数据可能有所争议,期待最终实测表现”这种方式和话术来回应。
如果测试结果高于官方最初公布的0.21Cd,阿维塔承认自己存在失误就行;如果测试结果与官标数据相同,阿维塔官方其实也可以趁着互联网的热度收割一波关注。在这种时候,真诚和大度反而才是最好的营销方式。
写在最后:
其实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汽车的风阻根本就不是大家最关注的核心产品力,它只是外在造型设计的优势体现。面对这次的“风阻事件”,阿维塔整体的反应明显是有些过度了。其实这也折射出当代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市场营销问题,包括阿维塔在内,有很多车企都难以容忍质疑和批评的声音,颇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霸道感。
但是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汽车厂商之间卷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企业的态度。我们需要多元化的产品,也需要多元化的包容姿态。消费者和媒体有质疑的声音、车企容得下这些质疑、车企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构建良性的行业循环,未尝不是阿维塔等车企的长远发展之道。
来源:车茶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