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是一类通过调控植物内源激素平衡来影响生长发育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合理使用可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以下是其对作物产量的主要影响及应用要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是一类通过调控植物内源激素平衡来影响生长发育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合理使用可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以下是其对作物产量的主要影响及应用要点:
一、正面影响:科学使用可增产提质
1. 促进萌发与生根,奠定产量基础
作用机制:通过打破种子休眠(如赤霉素GA)、刺激根系发育(如吲哚丁酸IBA),提高出苗率和幼苗健壮度,增加有效植株数量。
应用场景:水稻浸种促分蘖、蔬菜育苗促根系发达,减少苗期死苗,为后期增产打下基础。
2. 调控营养生长,优化光合效率
促进茎叶生长:低浓度生长素(如2,4-D)或赤霉素可增加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光合作用,为生殖生长积累更多养分。
控制徒长: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等可抑制茎秆节间伸长,降低株高,减少倒伏风险(如小麦、玉米),使养分更多流向穗部或果实。
3. 调节生殖生长,提高结实率
保花保果: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可抑制离层形成,减少落花落果。例如,番茄花期喷施防落素(PCPA)可提高坐果率,辣椒使用2,4-D防止生理落果。
促进花芽分化:乙烯利可诱导黄瓜雌花分化,增加结果部位;多效唑可抑制营养生长,促进果树(如苹果、柑橘)花芽形成,提升翌年花量。
4. 促进果实发育与成熟,增加单产
果实膨大:赤霉素(如葡萄)、氯吡脲(CPPU)可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增大果粒/果实体积,提高单果重(如猕猴桃、西瓜)。
催熟与增产协同:乙烯利用于棉花、番茄催熟,可集中成熟、减少烂果,或延长晚熟品种生长期以积累更多干物质;对于多次采收作物(如辣椒),合理催熟可缩短生育期,增加采收茬次。
5. 增强抗逆性,减少产量损失
脱落酸(ABA)、芸苔素内酯(BR)可提高作物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在逆境条件下维持正常生长,避免因极端天气导致减产。例如,干旱期喷施芸苔素可减少玉米减产幅度。
二、负面影响:滥用或误用可导致减产
1. 药害风险:生长异常或早衰
浓度不当:高浓度生长素类(如2,4-D)可能导致叶片扭曲、畸形(如棉花“鸡爪叶”),甚至落花落果;赤霉素过量使用可能使茎秆脆弱易倒伏(如水稻)。
时期不当:花期或幼果期误用控旺剂(如多效唑)可能抑制花芽分化或果实发育,导致坐果率下降。
2. 生理失衡:贪青晚熟或早熟早衰
过量使用氮肥增效剂(如DA-6)可能导致植株贪青晚熟,影响后茬作物种植;乙烯利过早喷施可能导致果实“未熟先衰”,干物质积累不足,单果重下降。
3. 品质与耐储性下降
部分调节剂(如氯吡脲)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果实空心、畸形(如西瓜“裂果”),或糖分、维生素含量降低;催熟剂(如乙烯利)使用不当可能使果实风味变淡、耐储性变差。
4. 抗逆性削弱
长期依赖生长调节剂(如频繁使用赤霉素促长)可能抑制作物自身激素合成能力,导致植株抗逆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袭(如徒长的番茄更易感灰霉病)。
三、科学使用要点:趋利避害的关键
1. 明确目的与作物特性
根据需求选择药剂:促根选IBA,控旺选多效唑,保果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注意作物敏感性:禾本科作物(如小麦)对矮壮素敏感,而双子叶作物(如大豆)需谨慎控制浓度。
2. 精准把控浓度与时期
严格参照说明书,先小范围试验再推广。例如,葡萄膨果期赤霉素浓度通常为50-100 mg/L,过高易裂果。
关键时期用药:如小麦拔节初期用矮壮素控旺,棉花蕾期用缩节胺(DPC)塑造株型。
3. 结合水肥与栽培管理
调节剂不能替代肥料:促果期需配合钾肥施用,控旺期需避免过量氮肥。
配合修剪、疏花疏果等措施:如使用赤霉素拉长花序后,需及时疏粒以保证果穗整齐。
4. 关注残留与安全性
选择低毒、易降解药剂(如芸苔素内酯、赤霉素),避免在采收期前违规使用,确保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总结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工具,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科学使用可通过优化生长发育过程实现增产、稳产,而滥用则可能引发药害或品质劣化。未来趋势更偏向精准化、复合化(如多种激素复配)和绿色化(天然源调节剂,如壳聚糖、海藻提取物),需结合作物生理规律与田间实际灵活应用。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