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你最近刷到了一对售价2700元的金属发卡,并惊呼“这也太离谱了吧”,那么恭喜你,又一次见证了奢侈品世界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如果说你最近刷到了一对售价2700元的金属发卡,并惊呼“这也太离谱了吧”,那么恭喜你,又一次见证了奢侈品世界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这款被网友吐槽“像五金店散装配件”的发卡,来自于以“反常识”闻名的巴黎世家。限量发售,瞬间售罄。
乍一看,这是个笑话,但倘若我们看清背后,这其实是一套被精准设计的奢侈品游戏规则。
把“丑”当成了一种特权。
巴黎世家从不按常理出牌。
早在2017年,他们就推出了那款酷似宜家六元购物袋却卖到上万元的手提包。
自那之后,“日常即奢侈”“丑即潮流”成了他们的标志性手法。
可能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上万元买一个这样的包,或者一双看起来像从废墟里捡回来的“乞丐鞋”,却不去购买“真金白银”。
但在一部分的所谓的“高”消费人群中,这种“无法被大众接受”的美感,恰恰意味着“身份的独特”。
他们需要的不是“好看”,而是“不一样”。
看不懂,那才是看得懂;
穿不惯,那才是有品位。
你觉得它是丑的,人家说那是先锋艺术;
你觉得离谱,人家却说那是反叛精神。
毕竟,奢侈品的底层逻辑,除了贵,更重要的是具有排他性
传统奢侈品普遍依赖品质、设计和稀缺性打造价值,而现如今的“怪诞奢侈品”,更像是为了打造出一种“社会差距的象征”。
它不再是功能性的消费品,而像是一张“通行证”:能够通向更高社交圈层的一张入场券。
这对发卡是否值270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买得起、根本需要这个东西也依然敢买的人,自然而然的被贴上了“有资本、有格调”的标签。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抽象”的产品,不但能卖出去,还能卖得很好。
它们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是为一小撮“精英消费者”量身打造的心理游戏。
然而,更为扎心的是,每当“丑”出互联网时,也是它们的成功之时。
因为,买不起的人虽然不是目标用户,但这些人也参与了传播。
他们的不理解、嘲笑、转发分享,看似是一种趣味,但这正是中了商家营销的下怀。
奢侈品牌早就不靠大范围的广告宣传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而是靠争议,靠制造讨论度,用嘲讽变现。
骂得越狠,它越红。
被骂上热搜,不代表失败,反而是一种另类的成功。
产品本身的“用处”早已不再重要,能否成为话题焦点,成为所谓的“热搜”才是其价值所在。
每一次群嘲,都是一次品牌“筛选客户”的仪式:被你嘲笑的东西,恰好是另一个人想要炫耀的东西——“格调”。
但是,这样的宣传方式,也有它的弊端。
炫耀式消费的趋势出现后,必然是大众的理性回归。因此,这种策略并不是长久之计。
近年来,奢侈品牌的一些“滤镜”正在逐渐破碎。
从频繁掉皮的高价拖鞋、不能遮光的万元眼罩,到“穿一次就报废”的衣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贵,并不等于其价值。
市场反应也反映出这个趋势。
2024年开始,多个奢侈品牌的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巴黎世家母公司利润腰斩,Gucci营收缩水,Prada主品牌增长乏力……
一场“高贵感幻觉”的退潮正在发生。
毕竟,奢侈品,终究是不能脱离“品质”谈价值。
从某种角度说,奢侈品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价格,而是“让人愿意为它的价值感买单”。
但当这种价值越来越虚,越来越靠营销堆砌、话题引导,消费者自然会开始反思。
在消费更加理性、信息更加透明的今天,再用“看不懂就是高级”的神秘感来操控大众,已经不再管用了。
奢侈品也需要重新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卖的,究竟是设计与工艺,还是一场消费幻觉?
巴黎世家的发卡可以卖2700块,但消费者的耐心,买不来。
大家怎么看呢?
来源:温柔的故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