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评|算法向善是责任更是义务

摘要:近日,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重点问题。

□河南日报评论员 赵志疆

近日,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重点问题。

平台经济本质上就是数据经济,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各种用户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笔财富。有了算法的加持,网络平台可以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这固然可以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消费体验,但如果失去必要的约束,算法也可能成为无情的算计。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看过一篇文章或者短视频,APP就会接连不断地推送同类内容,不少人因此深陷“信息茧房”难以自拔,由此也导致网络“回音壁”现象日益严重——某些算法并不是为了让人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而是试图将人圈禁在算法的世界里。更有甚者,某些算法本身就是为制造假象、攫取利益而设计:看似有优惠,实则是套路,在“算法权力”的加持下,大数据“杀熟”不仅包罗万象,而且往往非常隐蔽。

资讯无限丰富的当下,信息过载现象日益严重,“信息漏斗”随之出现——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不少人更愿意关注有限的信息来源。如果说各类热搜、热榜是此类现象的产物,算法毫无疑问就是过滤信息的“漏斗”。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平台享有说一不二的“算法权力”:想要享受一种服务,就必须无条件遵守平台的规则,并接受平台算法的检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算法利令智昏,网络世界难免泥沙俱下。为了迎合算法,有些人不惜出卖身体与尊严,挑战公序良俗乃至法律法规,肆无忌惮地以出格博出位,给公众造成了严重的视听污染。

“有传播就有责任”,信息传播本身具有公共性,因此决定了网络平台承担着公共属性。尽管有些网络平台习惯以“价值中立”为算法辩护,但必须看到的是,算法从来都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人性问题。算法世界里,流量总是被引至受欢迎的内容,进而深刻影响着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在此过程中,不良算法对阴暗人性的迎合和渲染是直接的,因为在机械的算法身后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归根到底,算法是由人设计,并为人服务的。

算法时代,网络平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创作者,这是所有网络平台必然面对的拷问,也是整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相比起那些被“算法”算计的人,那些计算“算法”的人,更应该成为维护网络生态的主角。矫正跑偏的算法,不仅需要来自监管部门的“他律”,而且需要来自网络平台内部的自律,只有打破固化偏见的算法逻辑,才能清除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以优质内容完成网络平台的价值重塑。

互联网业务已进入质量为王的下半场竞争,对于网络平台来说,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