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在说不好,惟这些年愈发清晰地感到:身边很多人“不快乐”的由来,盖“缺钱”二字而已;而“不幸福”的由来,则大抵因为缺那么一方桃花源——缺一个自己身兼主、客的所在,一个既可以热忱拥抱自己又可以冷冷审视自己的所在,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我,无
……实在说不好,惟这些年愈发清晰地感到:身边很多人“不快乐”的由来,盖“缺钱”二字而已;而“不幸福”的由来,则大抵因为缺那么一方桃花源——缺一个自己身兼主、客的所在,一个既可以热忱拥抱自己又可以冷冷审视自己的所在,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我,无论你我”的所在……
我国文化的整个系统中,有那么几行最最基底的“源代码”,即这套大系统今后不论如何的进化或迭代,这几行代码也不移不易——任谁也更改不了;亦即是我国文化今后不论怎样变化,惟根本上还是对这几个事项的继承、发扬。——此如孔孟诸子,如唐诗宋词,如《三国》《红楼》,如毛泽东思想;以及:本文接下来要说的——“桃花源文化”。——前几项都好理解,皆中国美学、中国思想纲领性的支撑结构,何必还有桃花源,不就一个《桃花源记》或那几个常用的成语吗?
大约,一则,若无东晋陶公的《桃花源诗并记》(是的,《桃花源记》其实有似于《桃花源诗》的序)以及此后慢慢发酵出的桃花源文化,则后来的唐诗宋词、文学国粹,不知要少上多少华章。是的,“桃花源诗”本就是我国传统诗词的一大题材门类,有似“边塞诗”、“思妇诗”、“山水诗”,历代诗人常常写之。——且下文主要叙说的也是这一点。
二则,就更不用说桃花源文化对“中国美学”这件大事的纲领性的影响了。——非唯桃花源诗,以桃花源入典者又不知多少;非唯以桃花源入典作文,以“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等等等说话者又不知多少。——夫“文化源代码”者,其最最外化的体现即我们每个人天天用的这套中文绝不能没有它们——否则,“味儿”不对似的,哪个“华裔”所用的中文似的……——三则,桃花源诗、桃花源文化,其实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这件大事。此所谓反之“最最外化的体现”,文化源代码那“最最内化的体现”。——总之是我们的文化其实很难很难摆脱那片“芳草鲜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一句来自《桃花源诗》)的桃花源……
以下,读几首历代方家公认并我一己也深心爱之的“最好的桃花源诗”,并略一分析之。——则上述“文化源代码”以及“桃花源也是这种级别的代码”云云,可能会更清楚一些;随之,我们也可能有别的发现——庶几乎超越桃花源一事乃至整个文学、文化议题的发现。我们开始吧。
夫“最好的桃花源诗”者,不妨以“三最”论之,即以最美、最深刻、最深情而最动人肝肺论之。此亦即是我们日常谈论诗词相对最看重的三项,曰:文学实现能力、思想内涵、真情本色。——第一首,我们先读最美的桃花源诗——天才王维王摩诘写于其十九岁之时的《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读来,师友们以为如何?犹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桃源行》时,久久语塞,半晌,脑中惟“好美”、“天才”四个字飘来荡去。1、“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甫一开篇,王维就为我们调和出一片大明大亮的春景。而视诸“红树”、“青溪”,用语那么自然、那般简单,仿佛童子能吟,仿佛最笨拙的画家也能画出,却乘着“不知远”、“不见人”所拓出的空间而丝毫不觉是俗丽、无聊。——这里包含着一条重要的文学技法,即用色浓重又怎么了?把那张纸放大——放到无限大——不就截了?——转一再思,唉,十九岁,当时王维才十九岁啊……
用上这种技法不稀奇,乃至在十九岁的年纪用上这种技法也不至稀奇,我国文学之中的奇迹毕竟太多了;其真正难得的是:用得还这般“如未用”。——而更难得、更只能付诸“天才”一叹的是:王维整一首《桃源行》,实则全然是这般“自在无边”(化用清代王渔洋评此诗语)……
此如:2、“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又如:3、“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前者即信笔画出了桃花源全景,远一笔复以近一笔,即远看——远看那是一片什么啊——如云似花,千树云花;而近看,近看则又是一家一户确乎哉住在这仙境的居民——则:人亦是景,景亦服务于人云尔。则:又是教王维不费吹灰之力地便都写出来了。——而视诸“月明”“日出”一联,其王维又给我们画了一幅桃花源夜景也已,并附赠了一幅桃花源第二天白天的图画。
此又牵连着第二条重要的文学技法,即写夜之时不妨纯写其“静”,而对于白日,不妨纯写其“喧”。——是以更能突出文学对象的典型性,而倍增其画面感,而凝聚其感染力。——“诗体”凝练,字字金贵,常常是浪费一字便作废一诗;也就是诗人作诗,不妨字字都去向事物的“极致”处写,向其“吹弹可破”之处写,向其与别的事物最最显耀的区别处写;以此,方得“诗味”,“诗”之体爰得以区别于铺叙见长的“文”之体。“反衬法”的原理其实也一样,无非反着去找文学对象的典型性,如“鸟鸣山更幽”者……
《桃源行》还有没有别的重要的文学技法了?太有太有了,譬诸:4、前述“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两句,接的又是什么呢?是:画面又接画面,景语紧接情语;是“喧”字以下的两句曰:“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此即王维顺承上文的情绪与逻辑写道:桃花源白天里的“喧”从何来?哦!原来是这里的人争着问那个冒昧闯入的“渔人”外面的事啊(“问都邑”)!……——情绪上,稳稳托住上文;而逻辑上,又忽地松开上文,展布下文,开出全新的故事场景——全诗节奏亦为之一快(王诗最后一段写“告别桃源”,节奏愈快)。至于“惊闻”“竞引”这两句本身,其又是极精彩的人物描写,凭一系列动词作鼓点,鼓一曲道:桃源中人多么的淳朴热情啊!
这是一种什么技法呢?试杜撰一词,曰:“文章万全法”;即好文章都至少会有这样的一笔,其:同时兼顾描写、叙事、抒情、情节的过渡等几乎一切的文学功能。——以此一笔,则通篇纵如何奔放、飘忽而始终不散,即通篇始终为一副万全强健的筋骨所缀成……——至此,不得不再叨唠一遍那四个字:好美、天才,哎呀……
摩诘是诗,是诚如清代翁方纲所言:“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那份信手拾得即万全天成,那份自在无边,以及那一番凭陶公旧作食材而新鲜烧制的纯美飘忽滋味,是足以与《桃花源诗并记》并世流传了……——然而,王诗的“缺陷”亦正在于此。
彼时陶公,就纯为了写桃花源如何如何之美吗?亦或者,桃源中人就那么在意外面的世界吗——竟至于“竞引还家问都邑”?果真如此,则渔人后来找不到桃花源又怎么一回事?(化用刘德重观点)……此诚摩诘诗在“文学性”上固然无敌,而“思想性”上,似有可商榷处。
那么,哪一首又是最深刻的桃花源诗呢?
回看陶公旧作亦或者试着俯瞰一番整个“桃花源文化”,则我们中国人的桃花源从来至少有两端,一端是美好,状王维《桃源行》所写;另一端呢,另一端是讽刺、深思——陶公当年即如此写,即在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底下又铺上了一层对于“秦政”的忧思。
王安石亦有一首《桃源行》,其继承的乃正就是这一端,诗云: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如上,全诗可分为三段读之,其第一段直就是把这一方桃花源放在大历史中,端正案牍,厉声拷问桃花源究竟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还不是给逼出来的!设若盖住“桃源行”题目或此诗下文而单看这两句,“高”风“岑”骨“李东川”味,怎能想得到王荆公居然写的是桃花源题材啊!——而接着读去,“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嗯,“桃源”好在是出现了,但那又绝非是王维笔下的“仙源”“灵境”,而成了栖栖遑遑的“种桃者”暂寄残躯的避难所(“商山翁”即商山四皓,亦颠沛流离者)。——一个“种桃者”摆这里,别的便都不须说,文章便煊腾腾有一股血气,有金戈铁马夹着“绵绵瓜瓞”、颠沛流离之声……
王荆公《桃源行》第二段:上来两句,“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此又浑然是前述“文章万全法”。
盖其既展开来写桃源中人,那些“种桃者”,实则都只是一群含辛奔命的普通百姓,顺势引起下文;又分明托举住了全篇的“历史感”、“咏叹感”,一笔多用。——再下,更精彩更深刻的来了,曰:“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曰:“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师友们是否想过,桃源世界和现实世界最本质的区别何在?亦即是桃源至乐,就仅仅是物产丰饶之乐、无人打扰之乐吗——究竟究竟,此乐从何而来?
彼时陶公,对此一问题的答案埋得较深;换了王荆公,则直接点破道:无他,其“虽有父子无君臣”之乐也已矣,亦即是没有威权压迫、人人自由自在之乐也已矣(马秀娟、高克勤、傅德岷等观点)。
换言之,桃源之外的万般痛苦从何而来?不也正就是由此令人窒息、夺人生存但总也搬不开、无处可搬的压迫而来?——而什么又是“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无非:古代的秦朝,世人已忘记;而今天的晋朝,桃源中人实不愿去想。所以,桃源至乐的实质是什么?——一曰“无阶级无压迫”;其二,不正在于此——在于桃源中人,“不愿去想”?
果然啊,全诗第三段:桃源的外来者说的尽是“闻道长安吹战尘”——汉末之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长安”何曾一日安宁过?惟报之以“沾巾”——权且陪您这位可怜人儿哭一会儿吧……哭罢,我们的临别赠言是:“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舜帝之世(“重华”)不会再来了,历史翻过来调过去,“秦”又复“秦”而已……——“来客啊,桃源外诸君啊,珍重,珍重……”
对比王维的《桃源行》,您以为这首《桃源行》如何?一则,文学上,王荆公此诗虽不至是王摩诘那般“文学技法宝库”,虽不至是少年天才那般“得来全不费工夫”,但,个人愚见,这首《桃源行》实更称得上是“万全”。无他,盖王荆公全诗的几乎每一个字都被压缩到了极致——极致地同时兼顾描写、叙事、抒情、情节过渡,亦且极致地把一份对于天下苍生的拳拳责任感压缩到了每一个字的底下。
若说王维《桃源行》是“最从容之诗”,则王安石此诗反之,乃开辟出了一种“最不从容的美学”——一种“努力挽强”、“面红耳热”之美(反用王渔洋评语)。
然而,二则,文学上的好处还不是王荆公《桃源行》的最难得处。如前述,其最最难得处在于沿着陶公旧作的思想性一端,大大前进了一程。——譬诸历史的残酷感、轮回感,他写出来了;而劳动人民的那种无奈、无力却“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感,他也写出来了;而古典士大夫的那种超越精神、超人理想、智仁且勇,他也写出来了——写得极为信实、感人……
毋怪乎一代宗师王渔洋曾把这首《桃源行》与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并作“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池北偶谈》);而本文也认为,前后两王诗,亦堪千万古多少桃花源诗中的“诗王”——唐人之诗独占文学性高处而此一宋诗则独占思想性的高处……
那么,第三首,我们是不是该读韩愈韩文公的《桃源图》了呢?——此致以千万分的抱歉,盖韩文公的那首桃花源诗当然也极好,这里却不作专门推荐了。最后推荐的这首桃源诗,满满的我的私心,诗云: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是的,就是这么一首“小诗”,题作《庆全庵桃花》,来自南宋末年的谢枋得谢公。——怎就推荐这样一首小诗呢?论文学,论思想,哪儿好了,都看不来啊?
其一,其的的确确是“满满的我的私心”。——那都不知是多少年前了,即遥在我中文启蒙的时代便与谢公的这首《庆全庵桃花》熟识了。早已忘记在哪儿买的那本《千家诗》(谢公即编者之一),今也早已找不到那本简陋乃至破败的《千家诗》,惟那本书的第一首或第二首就是谢公的这首《庆全庵桃花》,读即能背,恐怕到死也忘不了了……——其二,当时只觉是写得“顺”,背着容易,须很多很多年之后才知道谢公那动人心肺、不输于其同时代文丞相的事迹——才知道:这首小诗的好处究竟何在……
所以:1、既然揭开了这首小诗“宋末元初”的大背景,何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盖“真想找到一处桃花源一般的所在啊,年年岁岁,浪掷由之——在这里,看到桃花盛开才知道新的一年到了……”此亦即是说:“我啊我,我是真的不想再踏足这个寰宇遍腥膻的世道了,一步也不想!山河沦丧,忧心如焚,谁能帮我冻结住时间的流逝啊!……”
哀哉:2、好吧,好吧,好吧这一切只是妄想——我且退一步吧:“花飞莫遣随流水”,就让我这个“永远未完成的桃源人”替“真正的桃源人”藏起那些逐流水而下的花瓣吧……——为了什么?3、“怕有渔郎来问津”,为他们尚能有一线清净,也为了我尚能有一线希望……——是的,谢公看似写桃源,且字字都来自桃源典故,实则写的都是他即刻的人生,是他那越来越难以住下去的“庆全庵”……
谢枋得谢君直,宋进士,号叠山。宋亡之后,于浙赣一带抗击元兵,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今上饶)。信州失守,交易姓名,上武夷山,卖卜论学于福建建阳二十年(今南平,《庆全庵桃花》之“庆全庵”即在此)……——然而,谢公最后还是未能避开一干“渔郎”的撕扯,盖其最后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即交相举荐他仕元,甚至赵孟頫也来劝。皆“骂”退,皆言词拒绝之。奈何,元廷高官忙兀台、魏天佑等又强令谢公到大都。至,绝食不就官;留梦炎惜之,“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怒,“弃之于地”,坚持绝食而死——慨然就义于文丞相之后(1283年)第六年(1289年)(《宋史·谢枋得传》)……
所以,桃花源之一端在文学,之另一端在思想,而谢枋得谢公又为它加上了第三端,曰:人生,沉甸甸皓皓苍苍之人生。
其“沉甸甸”处也不输王安石《桃源行》;而其纯美之至美,之霜雪无瑕,也更是不输王摩诘“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云云。——是流畅之笔、自然熨帖之笔不仅不输唐人;是弥足仰止的人生,亦不输一代名相,亦永远住进了我华夏灏灏丹青之中的桃花源、我亹亹心灵史之中的桃花源……——是王摩诘之诗,与文学之神同在;王荆公之诗,与历史之神同在;而谢公谢叠山之诗,与文学之神、历史之神并每一条中国脊梁同在……
综上,小结道:1、桃花源文化,乃确乎哉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大持续性的养料。譬诸日常中文,则我们一个个的都离不开它;譬诸文学,则遥自陶公,自王维,自北宋王安石、南宋谢枋得,留给了我们多少持续盛放着的桃源盛景啊……
当然,与桃花源有关的好诗好词好文章,远不止前述的三首;韩文公的《桃源图》即也足可以与两首《桃源行》鼎足而三;而历代推崇并个人以为的优秀的桃花源诗,还有宋秦少游的《点绛唇·桃源》、唐“吴中四士”之一的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等等。——秦词皆如画,而此《点绛唇·桃源》又尤以“笔轻而韵秀”擅胜(明代沈际飞、近代俞陛云),曰: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那:2、桃花源文化、桃花源文学,又对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或思想有着怎样不可忽视的影响呢?——其至少是,一则,形成了一种纯美、飘忽、朴拙的独特的美学,此或肇极于天才王维的那首《桃源行》。而追根溯源,则在老庄,在陶公,甚至在《诗经·国风》“蒹葭苍苍”、“自牧归荑”、“考槃在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其中多少桃花源……”
而这种传承了数千年的美学,自然而然,影响及于中式美学的角角落落。中华文章也好,乐舞也好,乃至建筑、民俗,哪里不沾点山明水润的气息?甚至常常是给你穷极人工却终究呈现个“复得返自然”。
然而,二则,这种美学又绝非是什么“为艺术而艺术”的虚伪的东西,即那里面又分明垫着一层沉甸甸、深刻而格外真诚的东西。——那是什么呢?自可以是陶公即已有之的“讽刺”,也可以是王安石等士大夫加诸其中的“忧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更可以是诸如谢枋得谢公直接托付进去的一己乃至一代人的全副血泪傲骨、心灵史……——推而言之,三则,桃花源实则有它哲理性、超越性——甚至较之“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化”还要宏大上一些而遥深上一些——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小文章矣,实在说不好,惟这些年愈发清晰地感到:身边很多人“不快乐”的由来,盖“缺钱”二字而已;而“不幸福”的由来,则大抵因为缺那么一方桃花源——缺一个自己身兼主、客的所在,一个既可以热忱拥抱自己又可以冷冷审视自己的所在,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我,无论你我”的所在……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主要参考文献】《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新旧唐书》,计有功《唐诗纪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克庄《千家诗》,谢枋得《千家诗》,辛文房《唐才子传》,《宋史》,王士禛《池北偶谈》,吴乔《围炉诗话》,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毛主席《毛泽东选集》(四卷本),高克勤等《王安石诗词文选注》、《王安石及其作品选》,马秀娟等《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傅德岷等《宋诗鉴赏辞典》,邓小军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罗宗强《唐诗小史》等。
来源:愚鲁的诗词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