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只要提到保健品,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健康”,而是“骗局”。
在中国,只要提到保健品,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健康”,而是“骗局”。
为什么?
因为骗到人已经成了产业链,连骗子自己都吃惊:
“这么假都有人信?!”
央视曝光23起保健品诈骗案,背后是明晃晃的造假、虚假宣传、AI换脸、刷单造假,
成本几块钱的假货,卖到几千块,骗光了老人一辈子的积蓄。
可如果只骂骗子,真相其实没讲完。
真正养肥这条黑色产业链的,是全国数亿普通人的健康焦虑。
是那种“稍微咳两声就觉得自己要死”“血压稍微高一点就以为自己废了”的极端心理。
保健品骗子,只不过是顺着你的怕,狠狠收割而已。
“美国进口”保健品?笑死,安徽小作坊出的!
电商平台,一瓶打着“美国进口”招牌的辅酶Q10,卖129块,月销3.9万件。
包装是英文的,发货是保税仓的,连清关单据都是“正规”的。
乍一看,完美无缺。
调查组一查,根本不是美国,生产地赫然写着:安徽阜阳。
成本不到20元,利润翻6倍起步。
配料表上写的“辅酶Q10”,实际含量少得可怜,根本没达到国际标准。
更离谱的是,这家公司在香港注册了个空壳公司,走了几步过场,就摇身一变成了“进口品牌”。
当一个行业,连“进口”两个字都能随便买卖时,你还能信什么?
焦虑:骗子最好的生意伙伴
别骂骗子没底线,骗子只是懂了一个道理:
只要你怕死,什么烂货都能卖给你。
骗术之所以能成立,不是因为骗子太聪明,而是因为买家太焦虑。
他们怕血管堵了、怕癌症、怕老年痴呆、怕没得救——
所以宁愿相信一个包装得很洋气的假货,也不敢赌自己没病。
这不是骗子的胜利,是焦虑的胜利。
“扫清血管脂质”的纳豆激酶,客服自己都笑了
还有一款纳豆激酶胶囊,广告打得天花乱坠:“疏通血管、预防心梗、逆转高血脂”。
客服私聊时候呢?直接告诉你:
“其实就是普通食品,没啥功效。”
但是页面上依然堂而皇之地打着医疗旗号,写着“奇迹修复”、“逆转血栓”。
明目张胆违法,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消费者根本不看成分,不懂成分,只看广告词。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科学解释,而是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幻觉。
AI换脸院士+假药直播,骗走2亿元
浙江警方破获的那起假药案,简直是诈骗界的天花板。
3000块买个AI换脸设备,直接把骗子的脸换成某知名院士。
直播间里,用变声器模仿专家口音,讲得头头是道。
推销什么?
所谓的“量子中药”,打着“国家项目”“重大突破”的旗号。
直播间观众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动辄就拍一单几千块,光这一个团伙就捞了2个亿。
你以为这帮人科技感十足?
其实本质还是:
用最先进的技术,骗最焦虑的人。
没有焦虑,骗子赚不了钱
讲到底,骗子不是发明了需求,骗子只是利用了现成的恐惧。
如果没有那种“只要今天不吃药,明天就要死”的心理,
如果大家相信的是“合理饮食+运动”,
那么这些假货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焦虑,就是骗子最好的代理商。
骗术横行,健康焦虑才是真正的原罪。
4元饮料,卖698元神药,骗到低保户破产
江苏盐城,有诈骗团伙非法获取老年人资料。
套路是:
先打电话送“免费礼品”
再用“会员积分换购”套路,让老人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最后推销成本4块钱的固体饮料,当作防癌神药卖到698元一盒
有个低保老人,为了买这种“神药”,硬是复购了十几次,花光了全部积蓄,
甚至错过了脑梗的最佳治疗时机。
你以为这是诈骗?
错。
这是用焦虑勒索自己。
被骗的老人,不是不懂算账,
而是心理早已被吓破了防,
在“活命”的本能面前,钱根本不算什么。
“免费体检”造假,骗出亿级市场
温州一家公司干脆一点。
组织“免费体检”,检测报告直接伪造,告诉老人:“你颈动脉斑块95%,随时中风!”
然后推销一款所谓的“溶栓神药”,
进价345元,卖8280元一盒。
老人根本没有中风风险,
但一个假的检测报告,就把他们推入了焦虑深渊。
而骗子,只是顺势收割。
【观点总结】
骗子为什么精准收割50岁以上群体?
第一,他们有点存款。
第二,他们开始怕死。
第三,他们舍得为“活着”投资。
当这三点重合,骗子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推手。
而真正的推手,是健康焦虑社会的集体病。
健康焦虑,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把一代又一代人推向虚假的希望。
保健品本来是辅助营养,结果被吹成了包治百病的“救命稻草”。
监管部门在查,刑事案件在判,商家在被罚,但只要焦虑不消失,骗局就不会绝迹。
说到底,想要不被骗,光靠监管远远不够。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心态的转变。
不是多买几盒保健品就能防病;
不是花一堆冤枉钱就能延寿。
真正的健康,
藏在好好吃饭、规律作息、坚持锻炼里,
而不是某个看起来高大上的瓶瓶罐罐里。
骗子可以被打击,假货可以被下架,
但如果我们不治好自己的焦虑,
总有新的骗局在等着收割下一批焦虑的人。
来源:新月百家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