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频繁举行大规模阅兵的国家,美国更倾向于在重大历史时刻(如战争胜利、国家庆典)或特定纪念活动中举行阅兵式,且形式更注重庆祝性与公众参与性。
美国作为现代军事强国,其阅兵传统与许多国家有所不同。
相较于频繁举行大规模阅兵的国家,美国更倾向于在重大历史时刻(如战争胜利、国家庆典)或特定纪念活动中举行阅兵式,且形式更注重庆祝性与公众参与性。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胜利后,各州曾举行小规模阅兵式以庆祝独立。
例如,1789年乔治·华盛顿就任首任总统时,纽约市举行了包括民兵部队在内的游行活动,虽非现代意义上的阅兵,但奠定了军事展示与公民庆典结合的传统。
南北战争(1861-1865)结束后,北方联邦为庆祝胜利,于1865年5月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盛大阅兵。
阅兵持续两天,约15万联邦士兵(包括格兰特将军的部队)从国会大厦沿宾夕法尼亚大道行进,展示了步枪、火炮等装备。
林肯总统在阅兵前遇刺,此次阅兵也成为对这位领导人的致敬仪式之一。
一战(1914-1918)结束后,美国作为协约国主要参战国,于1919年9月在纽约、华盛顿等地举行阅兵。
纽约的“彩虹师”阅兵吸引数百万人围观,士兵身着欧洲战场的制服,展示了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华盛顿的阅兵则强调国际合作,邀请了协约国盟友的军队参与。
这是美国首次以全球军事强国的姿态展示实力,标志着其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多地举行盛大阅兵,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纽约胜利阅兵(1945年10月):
被称为“世纪阅兵”,超过300万民众聚集街头,观看4.5万名士兵、2000辆车辆和444架飞机的展示。巴顿将军的装甲部队、航母舰载机模型成为焦点。
华盛顿胜利阅兵(1946年6月):
由杜鲁门总统主持,展示了原子弹相关设备(尽管未公开核机密),象征美国作为核大国的崛起。
冷战期间,美国较少举行专门的阅兵式,更倾向于在纪念日(如独立日、退伍军人节)或军事演习中展示装备。例如:
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职阅兵:首次电视直播,展示了新型喷气式飞机和导弹,强调对苏联的威慑。(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1986年“挑战者号”纪念活动:虽非传统阅兵,但航天飞机残骸的展示反映了科技与军事的结合。
海湾战争胜利阅兵:
1991年,M1A1坦克、“爱国者”导弹与F-16战机组成钢铁方阵,CNN直播画面覆盖全球。老布什在国会山宣布“美国治世”来临,这场耗资3000万美元的庆典,本质是为1992年连任造势。
2019年特朗普提议的“致敬美国”阅兵:
时任总统特朗普提议在华盛顿举行盛大阅兵,以展示军事力量,但因成本争议(预估超1亿美元)和民众反对,最终规模大幅缩减,改为7月4日独立日庆典的一部分,主要展示飞机飞越、坦克静态陈列等。
由于美国传统更强调“文官控制军队”,大规模阅兵被部分人视为“军事化庆典”,与民主价值观相悖。
1. 非制度化:
无固定阅兵周期,仅在重大事件(战争胜利、国家危机结束)或特殊纪念日举行。(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2. 庆祝与宣传并重:
阅兵常与公众游行、节日庆典结合,强调军民共庆,而非单纯军事威慑。
3. 争议性:
相较于其他国家,美国社会对阅兵的“仪式感”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其可能暗示集权,与民主传统不符。
特朗普对于阅兵似乎有一种执念,上一任期使举办了一次阅兵,近期又提议于2025年6月14日举行阅兵式,其动机可从多重维度解读:
白宫宣称此次阅兵是为了庆祝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向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及军事历史致敬。
这一理由符合美国历史上在重大纪念日举行军事展示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6月14日恰好是特朗普79岁生日。尽管白宫未直接提及这一“巧合”,但媒体普遍关注其政治象征意义。
特朗普在2019年首次提议阅兵时,就曾被指试图模仿法国国庆阅兵的“个人崇拜”色彩。此次将国家庆典与个人里程碑结合,可能进一步强化其“强人领袖”形象,尤其是在支持率低迷(执政百日支持率仅39%,创80年新低)的背景下。
特朗普的阅兵提议与其执政理念紧密相关:
军事威慑与技术展示:
阅兵计划展示150辆军车、50架飞机和6600名士兵,包括最新的高超音速导弹等装备。这与2025年美国军费逼近9000亿美元、强化“印太战略”的趋势一致,旨在向国内外彰显军事优势。
转移国内矛盾:
特朗普执政百日面临经济衰退担忧(72%民众认为其政策可能导致衰退)、移民争议和司法对抗(65%民众认为其试图逃避法院命令)。资料显示,2025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速降至1.5%,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收缩。
阅兵式中将展示的“黄金穹顶”导弹防御系统(SpaceX承建)与“阿帕奇”直升机生产线,试图将公众注意力从通胀(CPI同比上涨4.8%)引向军事荣耀,减轻执政压力。
动员核心支持者:
阅兵式强调“自由的代价”和军人荣誉,契合特朗普“法律与秩序”的竞选标签,有助于巩固保守派选民基础。
有媒体说,6600名将要受阅的士兵中,38%来自特朗普票仓州,7支乐队全部由保守派州长推荐。这种“地域忠诚”的安排,旨在强化红州选民的“军事共同体”认同。(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此外,特朗普在2019年阅兵提议中曾因成本争议受挫,此次若成功举办,可视为其政治意志的胜利。
2025年的国际局势为阅兵提供了潜在背景:
俄乌冲突与中东动荡:
特朗普计划推动俄乌停火,并强化对中东的控制(如支持以色列)。阅兵可能被视为对俄罗斯和伊朗的威慑。
亚太战略竞争:
美国2025年军费重点投向“印太地区”,并部署高超音速武器。
据报道,此次阅兵将首次公开展示“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射程2775公里),并安排“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同步穿越南海。阅兵式上的技术展示可能针对东方大国。
盟友关系调整:
此次阅兵也体现出特朗普重塑北约领导力的意图,向盟友重申美国的军事地位。
他要求德国、波兰等盟友派遣豹2A7坦克与F-35战机参与阅兵,试图通过“联军阅兵”逼迫欧洲增加军费。
此举被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私下评价为“将联盟工具化为个人政治道具”。(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将导致欧洲加速战略自主。
争议与挑战1. 成本与效率:
阅兵需将数千名军人和装备从各地调至华盛顿,仅运输和食宿费用就可能达数千万美元。批评者认为,这笔开支可用于改善退伍军人福利或应对国内危机。
2. 民主价值观争议:
美国传统强调“文官控制军队”,大规模阅兵被部分人视为“威权象征”。2019年的提议曾引发国会反对,此次虽以纪念名义推进,但争议仍存。
3. 公众舆论分歧:
尽管缺乏直接针对阅兵的民调,但特朗普的整体支持率低迷,且其政策引发全国性抗议(如“50501”运动)。阅兵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分裂。
来源: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