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肠黏膜薄如纸,无保护肛交感染HIV风险是异性性行为的10倍。广州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率仅29.6%,社会歧视更让防艾雪上加霜。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和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能有效筑起健康防线。"
"直肠黏膜薄如纸,无保护肛交感染HIV风险是异性性行为的10倍。广州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率仅29.6%,社会歧视更让防艾雪上加霜。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和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能有效筑起健康防线。"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我朋友说,像这样的情况可不少见。就拿数据来说,2022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新报告15-24岁青少年HIV感染者大概有1万多例呢,这里面因为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感染的占了八成多。广州的情况也很严重,到2024年10月,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超过17800例了,2024年新报告的病例比上一年同期多了差不多两成。在广州,男男性行为活跃的人有3万多,感染率超过12%。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是无数人的痛苦。我就特别纳闷,为啥同性群体艾滋病感染风险这么高呢?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发现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生理、行为、社会这些因素都搅和在一起。
从生理结构方面来看,男男性行为里的肛交方式,真的太危险了。直肠黏膜特别薄,跟阴道黏膜比起来,就像薄纸和厚布的区别。肛交的时候,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因为摩擦破损,这就给艾滋病病毒开了个“口子”,让它们能轻轻松松钻进去。
而且直肠里面是碱性环境,对艾滋病病毒来说,就像个温暖舒适的小窝,特别适合它们生存和繁殖。我看到有研究说,单次无保护的同性肛交行为,感染HIV的几率大概在1%-3%左右,这可比异性性行为里阴道性交的感染几率高多了。
之前在有来医生网站上看到,2024年12月发布的内容提到,男男性行为者在无保护肛交时,主动方把精液射到被动方直肠里,因为直肠黏膜脆弱,精液里又可能有高病毒载量,艾滋病传播风险就大大增加了。还有个2018年涉及14000人的分析研究,说在高收入国家,无保护的肛交感染HIV的风险至少是无保护阴道性交的10倍,无保护的接受方肛交行为,每次感染率大概在1.25%左右。
这么高的风险,对同性群体的健康来说,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威胁。
再说说行为习惯。就拿广州来说,据估计,有男男性行为的学生差不多有5000人,这个群体里存在好多高危性行为。他们换性伴侣特别频繁,有的人甚至有上百个性伴侣。而且安全套使用率特别低,近半年安全套每次使用率才29.6%左右。
之前有研究者在2008年5-8月,在广州调查了379名男男性行为者,发现无保护性交发生率高达60.3%。除了这些,还有性病感染、群交、药物滥用这些问题。
你想啊,一边是频繁更换性伴侣,一边又不咋用安全套,还存在其他高危行为,这就像在满是危险的地方横冲直撞,可不就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嘛,病毒也就在这个群体里快速传播开了。
社会心理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也不小。社会上对同性群体有歧视,这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因为害怕被歧视,很多同性群体在性行为的时候都不敢公开身份,也不敢讨论性健康问题,更别提获取专业的防艾知识和资源了。有些同性恋者就算知道安全套很重要,可在实际发生性行为的时候,因为担心暴露性取向,最后还是放弃使用。
那些已经感染的人,更是因为害怕被歧视,不敢告诉伴侣自己的病情,这就让病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传播。在有些地方,同性群体担心去正规医疗机构做艾滋病检测和咨询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结果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这种社会歧视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同性群体在防艾这条路上走得特别艰难,也给艾滋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
其实啊,好多人都有个误解,觉得同性恋就容易得艾滋病。但真不是这么回事儿。艾滋病的传播主要和高危性行为有关,跟性取向没啥必然联系。
女同性恋群体性行为方式大多是非插入式的,跟男男性行为比起来,感染HIV的概率就低不少。像有些针对女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就发现,她们的艾滋病感染率远低于男同性恋群体。
异性恋群体要是存在多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这些高危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一样会大大增加。就拿2008-2010年广州的调查数据来说,异性性工作者虽然性活动频繁,但因为采取了防护措施,总体HIV感染率就挺低的。
这就很明显了,性取向不是决定艾滋病感染的关键,关键在于性行为安不安全。咱们可不能因为不了解、有偏见,就把艾滋病这顶“帽子”随便扣在同性恋群体头上。
那面对这些情况,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同性群体预防艾滋病呢?当然有。
先说说安全套,它在同性性行为里可太重要了,就像一面坚固的盾牌,能挡住艾滋病病毒。不过选安全套也有讲究,尺寸很关键,太紧容易破,太松又容易滑掉,都起不到好的防护作用。材质方面,有乳胶、聚氨酯这些,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
使用的时候,要先看看有没有过期,有没有破损。戴的时候,得把前端小囊里的空气挤出去,而且要从性行为开始前就戴上,每次性行为都得换新的,可千万别重复用。
就拿广州男男性行为群体来说,如果能把安全套使用率从现在的低水平提高到80%以上,按照相关模型预测,艾滋病新感染率能降低50%以上呢。所以说,正确使用安全套,虽然看着简单,却是同性群体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防线。
定期检测也很重要,它就像健康的“侦察兵”,能及时发现身体里有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检测方式有好几种,各有各的优缺点。
抗体检测是最常见的,操作简单,价格也不算贵,就是有个窗口期,感染病毒后的一段时间可能检测不出来抗体。核酸检测能更早发现病毒,窗口期更短,但是价格高,对检测设备和技术要求也高。
对于男同性恋还有其他和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要是性伴比较多,或者有过无保护高危性行为,检测频率就得增加,比如每个月检查一次。像上海就有专门针对同性群体的免费匿名检测点,方便他们去检测。
定期检测能让感染者早点发现病情,尽快接受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也能避免在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情况下把病毒传给别人。
还有HIV暴露后预防药物PEP,也就是咱们常说的HIV阻断药。要是发生了无保护同性性行为,或者安全套破损这些高危情况,它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72小时内服用能有效阻断病毒感染,最好是2小时内服用,服用时间越短,阻断效果越好。我听说在某个地区的统计里,高危行为后24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的人,阻断成功率能达到95%以上呢。
要获取阻断药,可以去当地指定的医疗机构,像各地的传染病医院,还有部分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吃阻断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吃,不能自己随便增减药量或者停药。吃这个药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像恶心、呕吐之类的,不过坚持吃一段时间,这些症状一般会慢慢减轻。
暴露后阻断给那些不小心发生高危行为的同性群体提供了一线生机,能最大程度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带来的伤害。
社会支持很关键除了这些,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社会在同性群体防艾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后盾。要是能减少对同性群体的歧视,营造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他们就能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性取向,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防艾知识和资源。
加强对他们的性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社区宣传、网络课程、同伴教育这些方式,提高他们的防艾意识。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也得多提供一些方便、保密的防艾服务,比如设立专门的同性群体防艾咨询热线,开展匿名检测和治疗服务。
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合作得特别紧密,为同性群体提供从预防教育到治疗康复的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艾滋病在这个群体里的传播风险。要是社会各界都能一起努力,肯定能给同性群体防艾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让他们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艾滋病防控可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的事儿,是全社会都得参与的大事情。同性群体艾滋病防控工作特别重要,这关系到每一个同性个体的生命健康,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咱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当一个防艾知识的传播者,把正确的防艾理念告诉身边的人,消除对同性群体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平时可以多参加一些防艾行动,像社区组织的防艾宣传活动,或者支持相关的公益项目。
每个人的力量虽然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能成为推动防艾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希望有一天,咱们能生活在一个没有艾滋病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自由自在地生活。
参考资料:
【1】《防艾小课堂:关于同性传播,这些知识你需要知道》;
【2】《艾滋病(药管局)》;
【3】《探秘同性恋群体中艾滋病传播路径与防控策略》;
【4】《“同性恋与艾滋病毒:打破误解,共筑健康防线”》;
【5】《同性恋群体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策略与行动指南》;
【6】《防艾知识科普:男男性行为人群篇——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宣传教育核心知识》;
【7】《同性恋群体中艾滋病比例:挑战、认知与应对策略》;
【8】《为什么同性恋容易得艾滋病毒》;
【9】《探索真相:为何同性群体中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10】《男同性恋如何预防艾滋病?》;
【11】《同性群体与艾滋病:打破误解,共筑健康防线》。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