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5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由执行董事改任董事,公司经营范围同步新增“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美发饰品销售”两项业务 。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法定代表人为孙波,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是小米线下
事件聚焦:雷军卸任执行董事,职务调整引热议
5月5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由执行董事改任董事,公司经营范围同步新增“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美发饰品销售”两项业务 。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法定代表人为孙波,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是小米线下服务体系的核心主体 。
此次调整被外界视为雷军进一步淡出具体业务管理的标志性动作。自2021年小米宣布造车以来,雷军已陆续退出23家关联公司的执行职务,仅保留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身份 。
调整动因:战略聚焦与组织升级的双重逻辑
战略重心转向汽车与AIoT生态
雷军的职务变动与其战略重心转移密切相关。小米汽车业务正处于关键扩张期,4月交付量超2.8万辆,SU7系列累计交付量突破15万辆 。与此同时,智能驾驶研发投入占集团总支出的37% ,雷军需集中资源应对技术路线选择、产能扩张等核心决策。此外,小米之家新增的智能家居和美发饰品业务,透露出其构建“人车家全生态”的野心,线下门店或转型为“生活科技馆”,强化用户体验与场景联动 。
管理层迭代与组织韧性提升
小米近年来持续推进“去雷军化”管理架构,通过权力下放培养职业经理人团队。例如,小米之家在孙波等专业团队运营下,单店坪效提升23%,618期间销量暴涨300% 。此次调整既是对小米管理层成熟度的认可,也是为规模化扩张扫清制度障碍 。
舆论压力与企业形象重塑
2025年3月小米SU7交通事故引发公众对“智驾”功能的质疑,雷军作为品牌代言人首当其冲。此次调整可视为小米从“个人IP驱动”转向“制度与产品驱动”的危机应对策略 。
行业共振:智能驾驶更名与监管合规
与雷军职务调整同步,小米汽车将“智驾”系统更名为“辅助驾驶”,明确技术边界以响应监管要求。例如:
Xiaomi Pilot Pro 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Xiaomi HAD 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
这一更名行动背后是行业监管的收紧。4月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亦倡议规范宣传 。小米的快速调整不仅规避了法律风险,更通过“辅助驾驶终身免费权益”等策略抢占用户心智 。
市场反应:焦虑与期待并存
投资者分歧:摩根士丹利担忧小米短期执行力,巴克莱银行则认为权力下放将提升组织韧性,参考华为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模式 。
米粉情感波动:部分用户认为雷军的个人IP是小米品牌灵魂,职务调整或削弱情感联结;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小米“去神化”、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
未来展望:小米的生态化与合规化之路
汽车业务攻坚:雷军亲自带队测试SU7系列,日均工作15小时,聚焦量产与技术升级 。
线下场景革新:小米之家或整合生态链产品,打造“智能家庭体验舱”,探索车机互联、AI语音交互等新场景 。
行业标准引领:通过动态安全算法、用户教育(如AR模拟训练)等举措,小米正尝试树立智能驾驶安全新标杆 。
雷军的职务调整绝非简单的职位变动,而是小米在战略、管理与合规层面的系统性转身。从“超级个体依赖”到“组织韧性进化”,从“概念狂欢”到“技术本质回归”,小米的每一步都在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转型提供范本。未来,雷军能否在汽车与AIoT的夹缝中再造一个生态帝国,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艾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