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医生:容易患肝炎的人,一般有4种“特征”,早发现早治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4:51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弟身体看起来挺好的,但前两天查出来有肝炎,他也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吃饭很清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说这话的是个保险柜台的工作人员,穿着制服,声音压得很低,显得有点不太愿意被别人听到。

她弟年纪不大,做技术岗位,日常作息也算规律,这次是单位组织体检,无意间查出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后面再查才确诊。

听到结果的一刻,她也愣了好几秒。她以为肝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是长期喝酒或生活糜烂的人才会出现的,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

现在肝炎的流行趋势已经变了。以前多集中在传染因素明显的群体,比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史、母婴传播等;现在越来越多的肝炎属于隐性暴露或慢性诱发,跟生活节奏、代谢状态、甚至精神状态都有关系。

人群也从特定圈层逐步蔓延到普通大众,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健康”的人,往往更容易忽视早期信号,错过干预时机。

在大量肝病门诊记录中可以发现,那些更容易被肝炎盯上的人,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其实在体检表上并不明显,要从平时状态、生活模式和反应机制里去判断。真正该防的,不是病,而是那些“以为自己没事”的错觉。

其中第一类人,是长期情绪压抑、压力释放渠道不足的人。这类人不一定情绪激烈,但容易内耗。

长时间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持续处于激活状态,进而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这将直接对肝脏的代谢能力产生影响。

长期压力状态下,肝细胞的抗氧化机制会减弱,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容易诱发慢性炎性状态。

研究显示,压力水平评分较高者,其肝脏谷丙转氨酶偏高的概率提升27.4%,比饮酒者还高出一部分。

不少人误以为心理压力只是“脑子紧张”,但实际上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是系统性的。长期焦虑、不安、压抑会让血流重新分配,减少肝脏的灌注量,同时影响胆红素代谢。

这种情况初期并不会让人感到“生病”,但等出现乏力、食欲差、脸色发黄时,很多人已经到了病变的中期。

第二类人是代谢状态紊乱但并不肥胖的人。很多人只把脂肪肝和肥胖挂钩,但现在临床上发现大量“瘦型脂肪肝”,体重正常,但肝脏已经脂肪浸润,ALT、AST异常升高。

这类人群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喜欢高糖饮食,尤其是液态糖,奶茶、果汁、含糖咖啡、瓶装功能饮料。

这类饮品中的果糖在肝脏代谢时,不经过胰岛素调控,直接促进脂肪合成,给肝细胞带来持续性负担。

在一项对1120名BMI正常但肝功能异常人群的研究中,超过一半的人饮食结构偏向高果糖、高脂、低纤维,常伴随胰岛素抵抗。

也就是说,他们的外表看起来没问题,但内部代谢早已失衡。尤其是肝脏作为脂类、糖类代谢的核心器官,在这种饮食结构下首当其冲。

脂肪一旦在肝细胞内沉积,就容易诱发炎性反应,进而激活Kupffer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形成慢性肝炎状态。

第三类人是对疲劳反应迟钝的人。这类人往往有极高的工作强度或生活节奏,但对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几乎无感。

他们把疲惫当成常态,对食欲减退、易困、午后低热等情况视而不见。问题是,肝炎早期就是这些不典型反应堆积出来的。

尤其是肝细胞轻度坏死期,身体并不会表现出强烈疼痛,而是通过小信号提醒,比如晨起时头沉、易口干、黄褐斑突然增多等,但这类人往往抗干扰能力强,直到指标大幅波动才意识到问题。

在临床中,经常见到一种类型的患者:长期夜班、吃饭不规律、工作时间超负荷,但体检报告显示严重转氨酶升高,影像检查发现肝回声增强,已经是中度肝损。

这类人往往认为“我没感觉,怎么会有病”,但问题就是这个“没感觉”。疲劳反应是身体保护机制的启动信号,一旦这个机制被压制,说明身体已经放弃抵抗了。肝炎正是在这种低识别状态下偷偷进展的。

第四类人是慢性感染体质但免疫调节能力差的人。这类人常常表现为感冒恢复慢、腺体易肿、口腔溃疡频繁。

这些小问题的背后,实则是免疫系统调控能力的欠缺,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而肝炎病毒,不论是甲型、乙型还是丙型,都属于需要依赖T细胞杀伤清除的病毒类病原体。

免疫力低,不代表免疫功能全面缺失,而是反应速度慢、记忆能力差,病毒一旦突破初期防线,就很难清除。

研究显示,慢性感染易感人群中,HBV持续携带的比率高于正常人1.9倍,且更容易从“无症状携带”发展到“慢性活动性肝炎”。

而免疫力的好坏并不完全看血象,而是要看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干扰素反应、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等多个维度。

很多人身体检查时发现病毒携带,却一直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免疫状态崩溃时才大范围激活,肝功能迅速恶化。

这些特征,不是医学名词堆砌出来的标签,而是从大量病例中归纳出的行为和状态模式。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得肝炎的,不是某个具体病毒,而是这个人的身体底层运转方式是否稳定。

如果压力系统紊乱、代谢系统失衡、识别系统迟钝、清除系统低效,就算没有暴露在高风险环境中,也有可能被击中。

很多人误以为肝炎是“外来的威胁”,其实更多时候是“内部没防住”。尤其在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生活中,大多数人身体早就进入高负荷运转,只是系统还没报警。一旦忽略掉这些信号,病就不是“慢慢来”的,而是突然变得复杂、不可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牛梦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5,24(02):166-169+174.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