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觉脑干植入物(ABI)是耳蜗神经严重受损患者的潜在治疗手段,但传统刚性ABI因组织接触不良导致副作用多、语音识别率低。2025年4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发布了一项突破性成果——柔性薄膜听觉脑干植入物,为患者提供了
听觉脑干植入物(ABI)是耳蜗神经严重受损患者的潜在治疗手段,但传统刚性ABI因组织接触不良导致副作用多、语音识别率低。2025年4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发布了一项突破性成果——柔性薄膜听觉脑干植入物,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听力恢复方案。
新型ABI的核心在于其超薄柔性设计。将微米级铂电极嵌入硅胶薄膜中,形成厚度仅几十分之一毫米的柔韧阵列。这种设计能紧密贴合脑干复杂的曲面结构,减少传统刚性ABI因气隙导致的电流扩散问题,从而避免“脱靶神经激活”(如头晕、面部抽搐等副作用)。
此外,柔性阵列支持微纳加工定制化,可适配不同患者的解剖结构。当前版本包含11个电极,未来计划大幅增加电极数量,以提升声音分辨率和语音清晰度。
首先,训练猕猴通过按压杠杆区分连续音调的异同;随后,逐步引入柔性ABI的电刺激信号与真实音调混合,最终仅依赖ABI刺激。结果表明,猕猴对电刺激模式的辨别能力与处理真实声音时几乎一致,验证了柔性ABI的高分辨率听力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不仅测试了手术可行性,还通过双部位植入系统(脑干与皮层)分析电刺激引发的听觉感知,为临床转化提供了多维数据支持。
柔性ABI的目标人群是无法使用人工耳蜗的重度耳蜗神经损伤患者。传统ABI因需关闭大部分电极,患者仅能感知模糊声音,而柔性设计通过优化组织接触,有望显著提升语音识别率。
EPFL团队负责人Stéphanie P. Lacour指出,柔性ABI是听力恢复领域的“关键里程碑”。未来迭代版本或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动态信号优化,进一步提升听觉体验。
柔性薄膜听觉脑干植入物的诞生,标志着神经工程学在听力康复领域的重大进步。其高分辨率、低副作用的特性,为全球数百万无法受益于传统人工耳蜗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推进,这一创新或将在未来十年内重塑听力障碍治疗格局。
来源:推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