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运动成解压新宠!打拳打球能治内耗?医生:确有科学依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04:35 2

摘要:“打了半年拳击,现在遇事再也不纠结了!”最近,“对抗类运动缓解内耗”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无数年轻人共鸣。当“精神内耗”成为都市人通病,羽毛球、拳击、足球等需要肢体对抗的运动悄然走红——有人在球场上挥拍后不再反复复盘社交细节,有人靠打拳释放了积压的职场压力。这种

“打了半年拳击,现在遇事再也不纠结了!”最近,“对抗类运动缓解内耗”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无数年轻人共鸣。当“精神内耗”成为都市人通病,羽毛球、拳击、足球等需要肢体对抗的运动悄然走红——有人在球场上挥拍后不再反复复盘社交细节,有人靠打拳释放了积压的职场压力。这种看似“暴力”的解压方式,究竟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

1.事件现场:运动馆里的“解压大军”

4月28日晚,北京朝阳区某拳击馆内,28岁的白领李女士正戴着拳击手套挥汗如雨。“以前总在深夜反复回想白天说错的话,现在打完拳倒头就睡。”她的经历并非个例:上海某羽毛球俱乐部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会员量同比激增60%,其中30-35岁的“内耗高发人群”占比超40%。

社交平台上,#做对抗性训练缓解了我的内耗#话题下,网友分享着类似体验:有人通过打网球学会“专注当下每一球”,不再过度担忧未来;有人在篮球对抗中意识到“失误很正常”,逐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些真实案例勾勒出当代人的心理困境——当大脑被过度思考占据,身体的对抗性运动反而成为治愈良药。

2.科学依据:肢体碰撞如何“治愈”精神内耗?

心理学专家指出,内耗本质是“思维反刍”,即对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焦虑在大脑中循环播放。而对抗类运动具有双重疗愈作用:

生理层面: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直接改善情绪;肢体碰撞刺激本体觉,打断负面思维循环。心理层面:对抗过程需要即时反应,强迫大脑专注当下。比如打羽毛球时,必须快速判断来球轨迹,无暇顾及工作烦恼;拳击训练中,攻防策略的制定能提升掌控感,缓解无力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张欣解释:“对抗运动就像给情绪一个‘出口’,把抽象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让人从‘空想’回归‘行动’。”

1.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有多普遍?

《2023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18-35岁人群中,62%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耗症状: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反复纠结决策、因小失误自我否定……这种“心里戏太多”的状态,正悄悄吞噬年轻人的精力。某职场社交平台调研发现,超50%的95后员工表示“每天花2小时以上进行无效思考”,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停止内耗

2.对抗运动为何能“对症”?

对比瑜伽、跑步等传统运动,对抗类项目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社交属性”和“冲突属性”:

社交属性:羽毛球、足球等需要搭档或对手,强迫参与者走出“自我封闭”,在合作与竞争中建立现实连接。冲突属性:合理的肢体对抗允许人释放攻击性——这是现代文明中常被压抑的本能。心理咨询师王宁举例:“办公室里不敢反驳领导,球场上却能尽情‘对抗’,这种替代性满足能缓解压抑情绪。”

图片来源:生命时报

图片来源:生命时报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推出《对抗运动心理健康指南》,建议:

1. 选择适合的强度:初学者从羽毛球、乒乓球等轻对抗项目入手,避免过度激烈的拳击、散打导致身体受伤;

2. 注重“过程导向”:关注运动中的体验而非胜负,比如练习拳击时专注于动作规范,而非击败对手;

3. 结合心理调节:运动后可进行5分钟冥想,巩固“活在当下”的心理状态。

“对抗运动不是让大家去打架,而是通过可控的冲突学会应对压力。”指南主编、运动心理学教授陈立强调,“关键是在运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而非‘逃避问题’的内耗。”

从拳击馆的挥拳到球场上的奔跑,对抗类运动的走红,折射出年轻人渴望“打破内耗”的集体心理。当我们习惯了在手机屏幕前反复权衡,或许真的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肢体对抗,让身体先于大脑“行动起来”。

来源:康爱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