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只能活活痛死?肺癌根本不用治?医生解答这几个真相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4:41 2

摘要:肺癌,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病,在无声中侵入身体,等到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晚期。于是,它也成了“绝望”的代名词。但肺癌,真的就一点希望没有吗?真相,远比传闻更复杂。

在医院的走廊里,我常常遇到家属低声问我:“医生,晚期肺癌是不是就只能等死了?”还有人直言不讳:“反正都治不好,干脆不治。”

这些问题听起来残酷,却是真实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肺癌,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病,在无声中侵入身体,等到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晚期。于是,它也成了“绝望”的代名词。但肺癌,真的就一点希望没有吗?真相,远比传闻更复杂。

曾经有位来自农村的六旬老人,咳嗽咳了快半年,原以为是老慢支,直到整个人瘦了一圈才被儿子强行拉来就诊。拍了CT,医生一眼就看出了端倪,最终确诊为肺腺癌晚期。

家属几乎崩溃,老人却相当淡定:“我这一辈子也够了,不治了。”但在医生和家人的坚持下,他接受了靶向治疗,三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如今已平稳生存了两年多。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现代医学进步下的常态。

肺癌不再是判死刑的同义词。尤其在过去二十年内,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出现,肺癌的治疗策略发生了质的飞跃。

“晚期”不等于“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统计数据显示,部分接受靶向治疗的肺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已经超过三年,个别甚至超过五年。放在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觉得肺癌“根本不用治”?这背后是很多人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尤其在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癌症一旦确诊,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回家等死”。

加上朋友圈和网络上的各种“抗癌神药”流传,让人真假难辨。迷信偏方、放弃治疗、错误观念,才是真正导致很多患者失去机会的“杀手”。

有些人看到新闻里“某明星患肺癌三个月病逝”,就以为肺癌都是这样快。其实肺癌分很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分期、不同基因突变背景,生存期差异巨大。

比如小细胞肺癌进展快、容易转移,确实凶险。但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如果发现得早,加上对症治疗,完全有可能长期带瘤生存,甚至部分治愈。

疼痛,是很多人对晚期癌症最直接的恐惧。他们以为“痛到死”是必然的过程。但这其实是对现代姑息医学的误解。

现在的镇痛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从口服镇痛药到持续注射、靶点镇痛、神经阻断,医生完全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制定个体化方案。

“无痛临终”已经不再是奢望,而是基本医疗人权。真正痛苦的,往往是那些拒绝正规治疗、倚赖民间偏方的患者。

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并不明显,这也是很多人发现时已是晚期的原因之一。偶尔咳嗽、痰中带血、胸闷、乏力,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支气管炎。

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常把这些当作“老毛病”,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肺癌是可以早筛的,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比如重度吸烟者、有家族史者、长期接触粉尘或石棉的人群。

低剂量螺旋CT筛查已经被证实可以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

在2011年的国家肺筛查试验(NLST)中,研究人员对超过5万人进行低剂量胸部CT筛查,发现可以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

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它意味着每五个高危人群中,可能有一个因筛查而避免早逝。选择正确的筛查方法,就像提前安装了预警系统,可以在癌细胞刚开始作乱时就把它揪出来。

关于治疗,很多人只停留在“化疗”这一个词上,认为治疗就是“掉头发、吐得不行、身体垮”。他们不知道,现在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时代”。

基因检测可以帮我们找到癌细胞的“弱点”,然后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去攻击。就像狙击手瞄准目标,而不是用机关枪扫射,副作用小,效果更可控。

以EGFR突变为例,这种基因突变在亚洲人群中尤其常见,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40%-50%。

对于这些患者,第一代到第三代的EGFR靶向药物已经可以延长生存超过三年,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相比传统化疗,靶向药就像“定制西装”,合身又有效。

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用靶向药。有基因突变的患者才能从中获益。那些没有靶点的患者,免疫治疗成了新希望。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近年来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PD-1、PD-L1抑制剂等药物应用后,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甚至出现了长期缓解。

这就像是把沉睡的士兵唤醒,让他们重新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仅延长了寿命,还能恢复日常生活。有位做建筑工的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第八个月后,重新回工地工作。

他说:“我不想一直当病人,我想当个正常人。”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患者的心声。癌症并不等于失去生活,它也可以是重新定义生活的契机

当然,治疗之外,还有很多事是患者和家属可以做的。合理营养、适度运动、情绪管理、戒烟、规律作息,这些都不是空话。

比如,肺癌患者常常因为体力下降而不愿活动,但研究表明,适度运动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疲劳感。而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耐药性。科学的康复计划,和药物一样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饮食开始做起。增加深色蔬菜、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多喝水,保持肠道通畅。

不要迷信保健品和“抗癌食物”,很多所谓的“神奇食疗”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反而可能耽误治疗。

肺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吸烟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并非唯一。空气污染、厨房油烟、职业暴露、二手烟,也都是潜在的危险源。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约为82万人,其中非吸烟者占比逐年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不吸烟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有不少人问:“我不抽烟也得肺癌,是不是太倒霉了?”其实这背后有复杂的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比如女性长时间在通风不良厨房做饭,油烟暴露堪比抽烟。

还有些人天生带有易感基因,遇上外界诱因就可能启动癌变机制。所以防病不是只靠“我不干坏事”,还要“我远离风险”

但前提是,我们愿意相信科学、接受正规治疗、配合医生管理。不要因为害怕而逃避,不要因为网络谣言而盲从。

对肺癌最大的误解,不是它“无法治疗”,而是我们“放弃治疗”。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它的无知和恐惧。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明白:晚期肺癌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自己先放弃了希望。科学的光,就藏在我们不愿了解的细节里。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3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中国肿瘤杂志,2023年。

2. The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肺癌筛查降低死亡率的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2011年。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4版)》。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