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虫入侵预警,联合国拉响西北非春季农业“红灯”!小虫子为何能掀起全球粮食危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6:01 1

摘要:五一假期期间,一则关于沙漠蝗虫的新闻引起了不少国际担忧。“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25年4月29日发布了一个通报,提醒非洲西北部多个国家,要高度警惕沙漠蝗的动向,并提前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这个消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五一假期期间,一则关于沙漠蝗虫的新闻引起了不少国际担忧。“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25年4月29日发布了一个通报,提醒非洲西北部多个国家,要高度警惕沙漠蝗的动向,并提前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这个消息可能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但事实上,这种迁徙性的昆虫一旦爆发,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甚至波及全球的粮食供应链。那么,沙漠蝗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飞性害虫?为什么联合国会发出紧急提醒?它的活动轨迹和爆发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沙漠蝗”爆发被认为是一场危机。(本文约2700字,阅读约6分钟)

先从这种昆虫的名字说起。沙漠蝗,学名叫做Schistocerca gregaria,中文标准译名为“沙漠蝗虫”,是一种常见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南亚的蝗虫。虽然平时这些蝗虫个体数量不大、行动分散,并不会造成太大破坏,但一旦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种群数量激增,它们就会进入一种“群聚状态”,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此时的沙漠蝗不但颜色和形态会发生变化,还会聚集成密密麻麻的蝗群,集体迁徙,一路啃食沿途的植物,农田、草原甚至树木都难以幸免。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这次通报中指出,目前在西北非的沙漠地区,包括阿尔及利亚中部、西部利比亚和南部突尼斯,已经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成虫群体、以及一些小型的蝗群。这些蝗群,大多是从南部的萨赫勒地区迁徙而来的。所谓萨赫勒,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的一条半干旱地带,横跨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家,是沙漠蝗虫传统的繁殖区之一。去年8月到今年3月,这些地方一直存在零星的蝗虫繁殖现象,而现在正值春季,是蝗虫的新一轮繁殖高峰期。

▲上图:一只沙漠蝗虫(2005年)。摄影:Adrian Pingstone(公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冬末春初,这些地区降雨较为充足,土壤湿润、植被茂盛,为蝗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提供了优良条件。此外,当地的风向和天气也助长了蝗群的北移,为它们向西北非迁徙提供了便利。据FAO观察,从2月底到3月,蝗虫的活动显著增强,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成群飞行。这种现象虽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今年的规模和扩散速度都偏高,因此引起了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专家预测,如果当前这些小蝗群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5月~6月之间,它们很可能会在西北非部分地区发展成更大规模的蝗群,进一步威胁农业生产和草地生态。

▲上图:1994年,在毛里塔尼亚发生的蝗虫灾害期间,一只沙漠蝗虫正在产卵。摄影:Christiaan Kooyman(公域)

OceanWetlands

小小蝗虫,为啥可怕?

举一个简单的数据,我们就知道它危害多大了:一个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蝗群,可以包含多达8000万只成虫,这些蝗虫,每天能够吃掉相当于3.5万人口所需的粮食量。一旦多个这样的蝗群蔓延开来,即使是农业大国,也很难承受住这样的破坏。

▲上图:2007年3月13日,在苏丹红海海岸附近的Aeterba,密密麻麻的一群沙漠蝗虫的幼虫,它们正处于 L3龄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幼虫群。摄影:ChriKo(CC BY-SA 4.0)

那么,为什么沙漠蝗虫能够形成如此惊人的规模呢?这就要从它的生物学特性说起。

沙漠蝗虫有一种特殊的能力——“相变性”。在低密度状态下,它们颜色偏绿,性格也较为安静,个体之间保持距离;但当种群密度增加,它们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颜色变为黄色或粉红,肌肉发达、翅膀更长、食欲更旺,同时变得极具攻击性和群体性。

这种行为上的转变,是由激素变化引起的,生物学上称之为“群聚行为”。一旦这种状态被触发,蝗虫就会迅速聚集成群,开始长距离迁徙。

▲上图:漫天飞舞的蝗虫。图源:FAO

蝗灾的爆发,往往并非一夜之间的“偶然”,而是多种自然条件长期积累的结果。首先是气候因素,连续的降雨为蝗虫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二是地形因素,比如山区或沙漠边缘地区,往往成为蝗虫初始繁殖的“隐秘温床”;还有就是风力因素,恰逢其时的季风,可以迅速将蝗虫带到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之外。这也正是为什么FAO此次特别指出,要加强从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以南,到利比亚西部广大地区的地面巡查和监测工作。

▲从个体消耗能力来看,一只成年的蝗虫,每天可吃掉与自身体重相当的食物(约2克),且群体总食量极其庞大。1平方公里的蝗群(约4000万~1.5亿只)一天可消耗相当于3.5万人的口粮。若蝗群规模达1000平方公里(如1958年索马里蝗灾),单日食量可覆盖近3.5亿人的需求。上图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网

OceanWetlands

科技助力预测

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正通过其“沙漠蝗虫信息服务系统”(DLIS)以及“西部地区控制沙漠蝗委员会”(CLCPRO)向相关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与实时数据。这些工作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取样、预测模型分析等,以便在蝗灾真正爆发之前,提前采取措施,比如喷洒生物农药、设立隔离带等,从而尽可能将损害控制在局部范围内。

很多人会问:我们离非洲那么远,有必要关心这类新闻吗?事实上,蝗灾带来的影响早已不是一国一地的问题。过去的经验表明,一旦沙漠蝗群越过边境进入农业核心区,就有可能对粮食出口产生冲击,甚至间接影响国际粮价。同时,如果多个产粮区同时遭遇自然灾害,那么全球粮食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其实殷鉴并不远,回顾2020年的蝗灾,当时东非多个国家遭遇严重虫害,一些地方粮食减产超过30%,人道援助需求激增,最终还影响到了中东、印度部分地区。

当然了,现在还远未到最严重的阶段。FAO目前将西北非的蝗情评估为“需保持警惕”的黄色等级,意味着尚未出现大规模爆发,但形势随时可能恶化。因此,现在是采取行动的关键窗口期。正如FAO专家所说:“早发现、早控制,是应对沙漠蝗灾最有效的手段。”

▲上图:一只在西班牙观察到的沙漠蝗虫。摄影:Jan Westgeest(CC BY-SA 4.0)via GBIF

一般来讲,蝗灾倒也并非无法应对的自然灾害,但它考验的是一个地区的监测能力、应急响应速度和跨国协调机制。从这次警报来看,非洲多国正在积极行动,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提升预测预警水平。如果做得好,笔者估计,完全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蝗灾的频发也提醒我们气候变化与生态失衡的问题不容忽视(海湿小编注:2018年东非飓风引发的蝗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全球变暖带来的降雨变化、极端天气频率增加,都为这些迁飞性害虫的扩散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对我们普通公众来说,也许蝗虫还只是新闻上“别人家关注”的一个话题,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警示信号。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资讯源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文 | 王昆山

审核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来源:农村路不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