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的力量——重庆市社会组织走访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7:03 2

摘要:善是什么?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影响和传递:由一个人拓展到一个群体,从自我成就到助他人成长,从一条街巷延伸到一座城市。重庆向善而行的进程中,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或缺。

善是什么?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影响和传递:由一个人拓展到一个群体,从自我成就到助他人成长,从一条街巷延伸到一座城市。重庆向善而行的进程中,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或缺。

一个娃的新生

与一群娃的安全

2024年3月,重庆市沙坪坝区香炉山街道康居西城发生一起安全事故。9岁的安安(化名)与小朋友在小区捉迷藏时,不慎从通风管道摔下,导致颅内出血、全身多处骨折。康居西城是公租房小区,有58栋楼,居住着约6万人,其中流动儿童数千人,安安便是其中之一。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流动儿童由于缺乏足够的监护和教育,常面临各种安全风险。2024年8月,民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首次在国家层面将流动儿童群体纳入国家关爱保护范围。这一年,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仁爱中心)“禾苗守护”儿童关爱帮扶民政民生示范项目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康居西城的流动儿童就在项目服务对象范围内。

安安出院后,病痛依旧伴随着他,不时头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一家的经济条件也不乐观,安安的母亲在工厂上班,收入微薄,父亲身体不好,留在家里照顾安安和他3岁的弟弟、1岁的妹妹。仁爱中心社工杨易通过媒体看到安安爸爸的求助信息后,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安安家。“这个家庭需要经济支持,安安则需要心理疏导和教育支持,我们为安安制定了全面的帮扶计划。”

在当地慈善会的支持下,仁爱中心为安安家寻求定向捐助,联系慈善物资,还为安安父母提供了职业培训。最关键的还是针对安安的帮助。仁爱中心链接高校资源,由大学生志愿者为安安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和学业辅导。安安经常问杨易:“我是不是变丑了、变笨了?”“以后上学了,我会不会没朋友?”杨易努力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首先是接受,帮助安安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变化,减轻对未来的恐惧。其次培养自我表达能力,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让安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后鼓励支持,一方面,教安安的父母如何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鼓励安安参加社区儿童活动,多与同龄人互动,恢复自信。”半年后,安安身体状况明显改善,重新回到学校。

安安获得新生的同时,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安全教育也在开展,讲座、趣味游戏……所有这些让杨易感到了变化和欣慰,“过去,有人敲门,孩子问都不问就把门打开了,现在,会问清楚情况再判断是否开门。希望伤痛不再发生,孩子们可以平安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手艺

与一群人的生计

千年古镇磁器口,在青石板路与飞檐斗拱间铺陈延展,嘉陵江化作一袭江风、一片江声,穿过迎龙门,扑面而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传承人单大琼的蜀绣工作室就在这里,一架绣绷、十指春风,将山光水色、花开鸟鸣的瞬间化为永恒。

2002年开办绣坊以来,单大琼免费培训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上千人次,带动500多人就业创业。石胜兰在12岁时因意外只能靠轮椅行动,后来拜师单大琼学习蜀绣,还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夔州绣传承人。她创办的奉节县胜兰蜀绣艺术工作室,专为残疾人开办蜀绣培训班,带动500余人就业创业。师从单大琼的罗在宣,如今已是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在北碚区创办了在宣蜀绣工作室。她不但深入院校开展蜀绣非遗文化传承和教学,还培训各类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600余人。

2005年,在绣坊基础上,嘉禾职业培训学校成立,单大琼担任校长。在嘉禾职校,还有中国烹饪大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钊创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学员1600多人,就业创业率近80%。20年来,嘉禾培训各类学员14万人,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退役军人桂贞宝学成后自主创业,创办兵味火锅串串香和张妈临江门老火锅;视频制作培训学员柯伦琴开设多个视频账号,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学员曹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配送路线,提高物资配送效率,推进快递行业标准化建设。

20多年过去了,单大琼初心依旧。“每每开发新的地方特色工艺产品,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员,传承需要开放的心态。”“我们开设了旗袍、刺绣、中草药、二十四节气等20余项非遗和研学课程,服务青少年3.2万余人次。”“每年,我们会参与很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让外国朋友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曾经,她从外婆和母亲手中接过绣针和丝线。如今,她也要把它传下去,这既是生计更是文化。

一条巷的创意

与一座城的暖意

在重庆市渝中区有条山城巷,依山而建、沿崖而上,这里有明初的老城墙、清末的外国领事馆、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和海派风格的官邸厚庐……2015年,山城巷被确定为重庆首批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住户外迁,山城巷日渐衰败。2018年,山城巷开始改造,2021年重新亮相。山城巷是旧的又是新的:说它旧,它保留了80%的原有建筑;说它新,它打造了重庆首个慈善街区。

山城巷与慈善结缘由来已久。巷内的体心堂建于清朝乾隆时期,是恤孤怜贫赈灾所在;抗战时期,仁爱堂医院救助了众多受伤百姓……在如今的山城巷,慈善的面貌更加多样。

山城巷慈善街区由重庆市渝中区社会工作协会运营,他们链接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等资源,通过挂牌成立星火公益青年社志愿服务站、举办慈善人物公益展、开展公益集市等方式,营造慈善氛围。“自去年6月以来,我们开展各类主题活动42场,服务2135人次。”重庆市渝中区社会工作协会会长秦于涵说。

一批商家参与进来,通过提供免费服务、举办公益活动、培训劳动技能、提供公益性岗位等,不断丰富慈善街区内容。同时,成立南纪门街道山城向善社区基金,助力解决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在山城巷,你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暖意和记忆。

躺在“山城坝坝”的竹藤椅,喝着盖碗茶,游客能体验一把重庆的闲适与市井气,困难人群也可以在这里优先谋得就业岗位;慈记外婆桥小食店的“义茶”,为游客带去酷热中的丝丝清凉或寒冷中的融融暖意……

地方志、分信箱,发黄的粮票……山城故事馆是一个集城市旧物展览、文化导览、志愿服务传播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展示交流空间,由重庆市渝中区母城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运营,每天都有志愿者向游客讲述重庆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大学生志愿者李佳懋说:“这里不仅承载着城市的过去,也连接着未来。我们有责任将山城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造”创意共享空间,不仅展出重庆相关的摄影作品,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展示自己的作品。这里的展墙、画框全部为磁性材料,就是方便人们把自己想展示的东西贴上去。主理人王远凌曾是一名摄影记者,如今是一名策展人,“展览并不仅仅是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的专利,我们提出:人人皆有故事,人人皆需展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文化生产。”他还和团队成员一起参与赈灾捐款、助学捐赠,前往偏远山区学校为留守儿童送去美育教育。

慈善商家也实现了新发展。“相予绣阁”主理人王晖说:“在社工协会的协助下,我们注册成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相予绣阁传习’,并申报立项渝中区第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相予绣阁蜀绣创新创业工坊’。通过开展蜀绣培训,帮助有需要的人实现就业。”

山城巷,种下善的种子,在游客的来去之间被播撒出去,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传承下去。

记者:李雪

来源:民政微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