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4月,郑州一位87岁的老人遭遇了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医疗骗局。这位老人和众多步入暮年的人一样,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健康和长寿有着强烈的渴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听闻郑州某医院推出的“血液净化”项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在2025年4月,郑州一位87岁的老人遭遇了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医疗骗局。这位老人和众多步入暮年的人一样,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健康和长寿有着强烈的渴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听闻郑州某医院推出的“血液净化”项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这家医院对外宣称,其“血液净化”技术采用了先进的“德国纳米技术”,是“诺贝尔奖成果”应用,能彻底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不仅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各种疑难杂症,甚至还能让老人延寿5 - 10年。这些极具诱惑性的宣传,直击老人对疾病的恐惧和对长寿的期盼,让他在半信半疑中,还是选择相信了医院的说法。
老人拿出了自己辛苦积攒的3.68万元,这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毅然决然地参与了这个“血液净化”项目。他满心期待着通过这次治疗,能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活力,能够再多享受几年美好的生活。
然而,当治疗过程结束后,老人并没有感受到医院所宣传的那些神奇效果。他的身体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善,原本的不适依旧存在,甚至在治疗后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这时,老人和家人开始对这个“血液净化”项目产生了怀疑。
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和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所谓的“血液净化”,根本不是正规医疗手段,与正规医院的透析技术毫无关联,完全是医院为了骗取老人钱财而编造的伪科学概念。而医院宣称的专家“张主任”,不过是一家健康公司的法人,根本没有任何医疗资质。医院内部管理混乱,默许非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为这场骗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的个案。近年来,类似以“高科技”为幌子的医疗骗局层出不穷。不良商家们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以及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特点,通过社区讲座、养生群等方式,以“免费体验”“专家坐诊”为诱饵,用伪科学术语和虚假背书包装所谓的“治疗技术”,将老年人当作“韭菜”收割。从曾经的“量子疗法”“干细胞抗衰”,到“纳米磁疗床垫”“血液排毒疗程”,老年人屡屡成为受害者。
这些医疗骗局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伤害了他们对健康和生活的美好期望,甚至可能因为延误正规治疗,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起87岁老人的遭遇,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保护老年人免受医疗欺诈的伤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被“天价养生”收割,主要是因为不良商家运用了精准心理战,对老人实施焦虑与信息的双重碾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衰老和疾病的恐惧与日俱增。而这些不良商家,就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精准地捕捉到了老人们内心深处的这种恐惧。涉事机构不断向老人灌输“血液毒素会导致各种疾病”“做了血液净化能延寿5 - 10年”等话术,将老人对死亡的恐惧无限放大,让他们在慌乱中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
同时,不良商家们还深谙传播之道。他们通过社区讲座、养生群等渠道,用“免费体验”“专家坐诊”等看似诱人的幌子来包装自己的骗局。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70%的医疗诈骗都是从“免费礼品”这个诱饵开始的。老人们在这些看似热情、贴心的“关怀”下,一步步走进了精心布置的陷阱。
这些商家还善于进行技术伪装,让伪科学话术披上权威外衣。他们善于玩弄文字游戏,偷换概念。比如“血液净化”这个词,在他们口中被吹嘘成了“德国纳米技术”“诺贝尔奖成果”,听起来高大上,实则与正规医院的透析技术毫无关联。他们用这些晦涩难懂的伪科学术语,让老人们云里雾里,从而轻易相信了他们的谎言。
为了让骗局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他们还会伪造“国际认证”“院士推荐”等虚假信息,甚至不惜雇佣假专家坐诊。在这起案例中,所谓的“张主任”,不过是一家健康公司的法人,根本没有任何医疗资质,却堂而皇之地在医院里为老人“看病”“开方”。
在这些医疗骗局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涉事医院在此次事件中难辞其咎。医院对科室的管理混乱,竟然默许非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这种管理上的严重失职,不仅暴露了医院内部监管的巨大漏洞,也为这些骗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此外,从“医托引流”,专门寻找目标老人并将他们带到诈骗机构;到“话术培训”,让工作人员掌握如何打动老人、让他们掏钱的技巧;再到“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让诈骗机构在搜索结果中更容易被老人看到;甚至还有“删帖公关”,一旦有负面消息流出,就想办法掩盖。部分机构每年在广告投入上就超过亿元,而这些钱,都是他们研究老年人心理弱点、进一步完善诈骗手段的资本。
如今,医疗欺诈还呈现出三大新趋势。一些不良商家开始将目光瞄准高净值老人,推出所谓的“一对一服务”。他们通过虚构检测数据,进行逼单式推销。比如,会对老人说“检测出您身体里有1180种毒素,必须马上进行净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种看似“专属”的服务,实则是为了更精准地骗取老人的钱财。
随着科技的发展,骗子们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他们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专家视频,让老人误以为是真正的权威专家在推荐;还会伪造检测报告,让检测结果看起来“有理有据”;甚至开发虚假医疗APP,从各个方面让骗局更具迷惑性,让老人防不胜防。
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这些诈骗机构还想出了跨境支付的手段。他们要求老人转账至境外账户或个人账户,甚至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结算。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执法部门追查的难度,也让老人的维权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为了守护老人的“银发钱袋子”,我们总结了五大铁律。老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免费讲座等活动,往往是不良商家收割的前奏。一旦老人被这些“免费”的诱饵吸引,就很容易陷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所以,看到这类“免费”活动,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我们可以通过验证资质三步法来辨别真伪。可以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疗机构的执业信息,了解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诊疗资质。正规的医院和机构,在官网上都能查到详细的备案信息。利用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查询”平台,核验药品的批号。如果是正规药品,在平台上都能查到其生产、流通等相关信息,一旦发现药品信息不符,就要小心了。通过卫健委的“医师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核实专家的真伪。真正的专家都有正规的执业注册信息,而那些假专家往往是经不起查询的。
有些不良商家会利用“孝心”“亲情”等情感因素来对老人进行施压,让他们在情感的裹挟下进行消费。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和家属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即终止交易。不要让情感成为被诈骗的突破口。
对于老人的大额支付,最好是子女共同参与决策。同时,为老人的账户开通短信提醒功能,让每一笔交易都能及时被知晓;还可以设置单日限额,防止老人在被骗时一次性损失过大。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和家属要注意保留医疗产品的宣传资料、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相关证据。一旦发现可能遭遇诈骗,要及时向12315或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要斩断“医疗黑手”,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努力。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加强监管。建立医疗广告AI审核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拦截虚假宣传广告,让这些诈骗信息无法轻易传播出去;推广区块链技术,对药品的流通进行追溯,让假药无处遁形。
社区应该联合警方、银行、医院等各方力量,开设“防骗课堂”。用身边的真实案例向老人进行警示,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同时,各方也可以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一旦发现有可疑的诈骗行为,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和处理。
对于那些涉事的机构和个人,必须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涉事机构实施“行业终身禁入”,让他们无法再换个马甲继续行骗;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让他们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追缴他们的非法所得,让他们在经济上也得不到好处。
当87岁的老人颤抖着签下那3.68万元的缴费单时,他签下的不仅是自己的积蓄,更是对生命的最后期待。医疗骗局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缝隙。要想让“银发族”远离这些陷阱,安享健康晚年,就需要个人提高警惕、家庭给予守护、科技提供护航、法律亮出利剑,四管齐下,共同努力。
互动话题:您或家人是否遭遇过类似骗局?欢迎留言分享经历,共同筑牢防骗防线!
来源:春花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