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积电的2nm工艺N2定在 2025 年下半年量产,晶体管密度做到每平方毫米3.13亿个,比3nm提升15%。配套的SoW-X封装技术能在单个晶圆上集成16个大型芯片,算力直接提升40倍。
全球半导体竞技场如今火药味正浓,台积电和英特尔作为头部玩家,各自甩出了新的技术手牌。
台积电的2nm工艺N2定在 2025 年下半年量产,晶体管密度做到每平方毫米3.13亿个,比3nm提升15%。配套的SoW-X封装技术能在单个晶圆上集成16个大型芯片,算力直接提升40倍。
这种高密度集成技术对高性能计算和AI芯片来说是实打实的突破,相当于在有限空间内塞进更多计算单元,效能倍增。
英特尔这边,18A制程(等效1.8nm)已进入风险试产,用上了RibbonFET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前者降低了50%的漏电率,后者提升4%的电源效率,都是切切实实在功耗和性能上做文章。
更关键的是,英特尔跳过20A节点,直接推进18A-PT版本,摆明了要和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正面竞争。
这两家巨头的技术赛跑下,三星有点跟不上节奏,目前还存在工艺良率上不去的问题。
把目光拉回国内,中芯国际的技术突破值得关注。N+2工艺良率提升到40%,虽不及国际顶尖水平,但已能实现7nm级别芯片的生产。华为昇腾910C芯片通过Chiplet技术整合两颗芯片,算力实现翻倍,这是在现有制程下通过架构创新提升性能的有效路径。
同时,中芯国际的14nm良率做到95%,在成熟制程领域稳定输出,满足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大量市场需求。
当前国产软件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操作系统生态碎片化,鸿蒙、统信UOS等系统需持续完善应用适配;二是工业软件自主率不足,EDA、CAD等工具仍依赖海外厂商;三是开发效率待提升,传统编码方式难以满足快速迭代需求。
云表平台作为无代码开发领域的创新实践,正在企业级应用领域打开局面。它允许企业无需专业编程知识,通过画表格的方式,就能自主搭建MES、WMS、ERP等复杂系统。
关键是,它还是纯中文界面,一看就明白!
还支持多用户协同、数据共享、用户权限控制、外网或局域网使用、万能数据透视、智能快捷录入、第三方软硬件集成等功能。
比如中铁十六局用其搭建智能工厂,效率提升了很多;恒逸石化通过云表开发WMS系统,管理百万条库存数据,成本比传统开发降低很多。这种工具降低了企业数字化门槛,让技术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率,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半导体产业是场持久战,不是百米冲刺。我们现在虽然被卡脖子,但别忘了,当年中国连原子弹都能搞出来,还怕这小小的芯片?只要政策支持、企业争气、资本耐心,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从来都是打出来的,不是买出来的。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