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我要提醒你,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全称叫做“阅读理解题”。所以要搞定这道题,你不仅要会“阅读”,还要会“理解”。如果你只会“阅读”而不会“理解”,或者从小养成了只喜欢“阅读”而不喜欢“理解”的坏的阅读习惯,(就是读书只知道吞情节而不知道往深处思考),那你当然
我明明很喜欢阅读,却就是做不好阅读题,这是为啥?
文章来源: 语文该怎么学 语文该怎么学
有同学问,我明明很喜欢读书,却就是做不好阅读题,这是为啥?
首先,我要提醒你,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全称叫做“阅读理解题”。所以要搞定这道题,你不仅要会“阅读”,还要会“理解”。如果你只会“阅读”而不会“理解”,或者从小养成了只喜欢“阅读”而不喜欢“理解”的坏的阅读习惯,(就是读书只知道吞情节而不知道往深处思考),那你当然就很难做好这道题。
有的同学会说,我能理解,那么短的一篇文章,很容易理解,但我不知道怎么下笔。问人物分析,可能知道,但是答不全;问中心思想,也大概知道,但不知道怎么提取;概括大意,就是不知道怎么起笔,怎么去完整地答出来。还有的同学会说,我其实真的会答题,两行的空间,我写得满满当当,全都是字,可结果还是扣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平时私底下自己自由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这是两回事。考试时的阅读并不是一种正常的阅读状态,是非常态阅读行为。正常的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你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是很宽松的。你对作品中的观点可以点赞,也可以吐槽,立场是自由的。但是,到了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自圆其说”就行不通了。
考试中的阅读是“鉴赏视角阅读”,也就是说,你只能默认这篇文章处处都是好句子、好段落,你要默认它每个句子都是好的,都是值得赏析的,还要能掰扯出它好的原因,而绝不能挑一点刺儿。
还有,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也不能是对文学作品“自圆其说”的自由理解,甚至都不能算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这就有点绕了,听我给你解释。
所有的阅读题的题目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人——“出题人”。对于这篇文章,你怎么想不重要,甚至有时候作者怎么想都不重要,而命题人到底怎么想,命题人到底想让你答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同学其实能理解,但是不会答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只理解了作者,却没有理解出题人,不理解出题人在想什么,更不理解出题人为什么出这道题。这就是重点。
也就是说,你做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它考查的其实不是你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是你对“命题人对文章的理解”的理解。
是不是还是有点绕?没关系,我再讲两个关于出题人和作者的关系的小故事,你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有个同学,在他初二的时候,有一篇阅读作业选了他父亲写过的一篇文章。他看到这篇文章非常高兴,拿着题目给父亲看,因为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请回答一下作者为什么说这句话?现在作者就在身边,他当然要请作者来讲一讲。于是他的父亲就开始讲,讲得头头是道,他也按照父亲的理解写了这道题,以为自己一定能拿满分——没有人能比他还懂作者是怎么想的了!结果作业再发回来的时候却扣了一分。回到家,他把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给父亲讲了一遍,父亲也是一头雾水:我没这么想,我当时写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的浙江高考卷,语文阅读题选了《一种美味》这篇小说。小说写的是一个穷苦人家吃鱼,喝鱼汤的时候觉得这个鱼好鲜,可最后发现锅里根本就没有鱼。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发现那条从锅里跳出来的死鱼时,对鱼的描写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题目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结果难倒了一大片的考生。想想看,寒窗苦读12年,随后竟然败给一条鱼,这也太不值得了吧!考生们到作者的微博下面留言,让作者出来解释,结果作者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他试着写出的答案也和标准答案有很大差距。
你是不是觉得很扯淡?但我们是有这样的文化传统的。你以为宋代的朱熹为什么被称为“大儒”?因为他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做了集注(对书中文句的含义进行批注)。在宋代,四书是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而朱熹的“集注”是官方唯一认可的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奉朱熹为“大儒”,还把他的集注刻在石碑上,日夜膜拜。(当然也有敲定坐实、板上钉钉之意,都刻在石头上了,你可别再随便改了,否则我白复习了)
文学作品的理解太主观了,要想考试,就只能指定标准答案。标准从哪里来?从命题人来,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试就没法考了。
再说下一层问题,你阅读了以后,有没有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结果的问题。
在阅读里面,有这样一种最常见的题目“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比如:天上的白云又白又软,好像一朵朵棉花糖。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如果在学校里碰到这种题目,其实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来,都能拿满分。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上的白云又白又软的特点。学校里的考试,答成这样就差不多了,因为学校的考试一般只是通过型的。
但是,如果是更正式、更大规模的考试,就会碰到更加严格的老师。所以说,我们要遵循一些标准的思考逻辑。比如这一类的题,答案就是“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成了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怎样的特点”。如果这道题的分值有4分,或者是高年级的学生答题,那就还要加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是“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这句话事实上是在说“中心”,例如“表达了作者对白云的喜爱之情”,加上这个,不仅绝对不会扣分,而且使答案更加完整了。然而,往往有些同学少了第二句话,当然不能得满分。
为什么要加这一句?有同学会说,套路就是这样,但有句话说得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死记硬背那些套路和公式,很可能会错记、漏记,最后还是会丢分。所以我们回到刚才我讲到的要点。我们是在像一个侦探一样揣测出题人的思路。出题人想知道什么?答案里的三句话,第一句是对修辞的判断,第三句话是效果,第二句话是什么?是答题的过程,是从第一句话到第三句话的过程,就像在写数学大题时要写步骤而不能直接写答案一样。因此,阅读理解的一些题型其实是在训练和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的答案的表达必须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这叫做规范性。
所以,出题人想让答题人做的事情是:在限定范围内,如何用规范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字里行间的理解。你虽然有“理解”,但你表达自己的理解的答题语言不够规范,那就也不行。
最后,你还得明白,你虽然喜欢读书,是不是你喜欢读的那种“书”不是考试喜欢出的那种文章。考试喜欢考什么?喜欢考短篇散文。(这是纸笔测试的天然缺陷,无解)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小说、诗歌、戏剧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只喜欢读小说,喜欢读《查理九世》、《马小跳》、《斗罗大陆》或者其他的一些传记文学、科普小说,那你就“英雄无用武之地”。
你必须学会读中高考中经常喜欢用来命题的那些纸短情长、言简义丰的短篇散文。这些文章有丰富的内涵,但表达得很模糊,耐品,这才有出题的空间。
说到这里,我曾经做过一些搜集整理的工作,整理出一百多篇自带中高考属性的小短文,还为每篇文章做了解析,有兴趣的可以到“知识星球”查看。这是个叫做“阅读帮”的知识分享社群,有兴趣的可以扫下面的码加入。其实很多同学的问题并不是读的文章少,而是读的文章解析少。除了读文章,还要多读读那些经常充当出题人的一线老师写的文章解析。你对文章的思考分析视角要向这些命题人的视角靠拢,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模式去赏析一篇文章。
来源:教育通讯一点号